《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和反思

| 福萍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和反思(精選篇1)

讀張文質(zhì)的《教育是慢的藝術》我對教育中的“慢”有了全新的認識:對學生來說,錯誤是一種經(jīng)歷,甚至是一種不可或缺行為,更是一種履歷性的成長資源。教師要善于利用這種不可再生的資源,發(fā)揮慢的教育藝術,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再次,讓心態(tài)慢下來,讓教育行為慢下來,慢慢走,欣賞啊!

多讀了幾本書,心中似乎也有了些許底氣。因此,在學校模擬的演講比賽時,我倒也鎮(zhèn)定從容。所以,學校的評委都說我的演講挺好的。其實,我那幾天一直在看各種案例及案例分析,有時看到別人相似的案例時心有觸動,就會不由得停下來反思自己在平時教育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并在思考之后將自己的一些想法記了下來,也許共鳴會讓體會更深吧,因此,書中的內(nèi)容記得特別深刻,自己做的讀書筆記也深深地印在了腦海中。所以在正式比賽時,我備戰(zhàn)階段的所有筆記不由自主的涌上心頭,原來讀寫結(jié)合竟有這么大的好處。我快速成稿,還留了點時間順了順稿子。這種且讀且寫的感覺真得太好了,這大概就是讀書的魅力吧。

因為讀書,讓我與書產(chǎn)生共鳴;因為有共鳴,讓我產(chǎn)生了寫作的沖動;因為寫作,讓我更深刻地反思教學;因為反思教學,讓我的課堂慢慢變得敞亮。

從讀到寫到思到教,這是輪回。缺了誰,都無法重生!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和反思(精選篇2)

暑假期間有幸拜讀了張文質(zhì)的《教育是慢的藝術》。細細品讀,“慢教育”所蘊含的教育哲理,如同一股清泉沁入心扉,讓人彌久難忘。

教育是慢的藝術,需要的是耐心與等待。時下的教育太過功利,有時甚至無視孩子的年齡特征:三歲要背《唐詩三百首》,四歲要學外語,五歲要彈鋼琴,未滿六周歲要讀一年級……在學校里,很多教師的課堂像做工程一樣趕搶進度、趕時間,追求所謂的高效率、快節(jié)奏、大梯度……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約而同地陷入了一個令人恐懼的教育誤區(qū)——“快教育”。實際上,對待孩子的成長,來不得半點兒急躁,更不能越俎代庖——教育的成功從等待開始。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了這樣一段話:“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她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jié)扎好,用她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边@是一種何等美麗的教育場景,這是一種何等美妙的教育藝術。

教育是慢的藝術,需要學會從容與寬容。對于學生的一次次小錯誤,根本沒必要放在心上,更無需揪出來大做文章(但我不是說對于犯小錯的同學不管理,不教育,而是教育不能放,管理不能放),因為誰都有犯錯誤的時候,因此當你看到這一點,就能從容的看待這一個問題時,在教育學生時,就會多一點耐心,少一些生氣。面對孩子的不良習慣、面對孩子的犯錯,更需要我們老師以一顆寬容的心,引導他,鼓勵他,只有處處為孩子著想,方能達到教育的目的,才是為孩子的終身發(fā)展著想。

正如張文質(zhì)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中所說的:“教育是一個慢活、細活,是生命潛移默化的過程,所謂潤物細無聲,教育的變化是極其緩慢、細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潛,需要深耕細作式的關注與規(guī)范”。讓我們以“慢”的心態(tài)來對待教育,陪著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賞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快樂,慢慢地等待孩子長大。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和反思(精選篇3)

最近,剛剛讀完張文質(zhì)寫的《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書,感受很深。張文質(zhì),生命化教育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在本書中,通過記錄作者的一些講演錄,從而揭示教育應遵循的一些規(guī)律,以及現(xiàn)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讀來發(fā)人深省。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文化的變革越緩慢越好,因為只有在這種緩慢的過程中,才有真正有意義的東西沉淀下來。”他提到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會取得成功的前提,是進行教育教學研究數(shù)十年,才積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而反觀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教育研究的課題往往研究不到一兩年就結(jié)題了。教育教學往往都是急功近利的,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的教育又怎會積累有價值的經(jīng)驗呢?教育往往要在緩慢的過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東西。

“學生對教師的情感,首先來自于教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你是怎么注視孩子的,你眼中透出的是不是善意、慈祥、期待和肯定……”當我讀到這里時,不僅感到慚愧。在日常的生活中,每當看到孩子們在課上不專心聽講時,自己往往就會用憤怒的目光看著孩子,直到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當孩子們在課間大聲吵鬧時,有時也會大聲斥責他們。在日常的一點一滴中,為了樹立自己的權(quán)威,自己也失去了很多。

“教育要著眼于每一個人的發(fā)展?!边@句經(jīng)常掛在我們口邊的話,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要真正的實現(xiàn)是多么的不容易。作者提到一則報道:美國的鹽湖城舉辦冬奧會時,一所學校舉行活動,活動結(jié)束時中國使館的官員致詞:要把兩個書包作為禮物,分別送給最優(yōu)秀的男生和女生??墒?,整個會場卻顯的寂靜、冷清。原來,該學校從1960年創(chuàng)辦以來,就沒有評學過最優(yōu)秀的男生女生,因為所有的孩子都是最優(yōu)秀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什么才是真正著眼于每一個人的發(fā)展。在今天,我們的評價往往都是追求立竿見影的“一把尺子”的評價。要想實現(xiàn)多元化評價,就必須多幾把尺子評價學生。

在書中,作者的很多語言都很值得我們反思和學習。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和反思(精選篇4)

這個假期學校為我們分發(fā)了一項福利:張文質(zhì)的兩本書。我首先拜讀的是《教育是慢的藝術》。

在序言中,我首先讀到的是這幾句話:

“我們也要有勇氣承認內(nèi)心的恐懼和猶豫,承認我們所能期許的改變實在微小,承認我們時常就掙扎在各種得失、利害、歡欣與沮喪之間,而在這樣的認知中,我們也許就能獲得更多的智慧……每個人恰恰通過自己的誤讀而完成了對教育的謹慎改寫”

一下子覺得他道出了我的心聲:我能改變我所有的學生嗎?我能改變我所有的家長嗎?我能改變的很少,但我能改變我自己。

有了共鳴,自然希望從書本中汲取力量。再繼續(xù)讀書的過程中作者談到孩子們的一些表現(xiàn):

“當學生站起來發(fā)言時,他是不是能夠抬起頭,注視著老師,或者注視著同學,是不是能夠從他的身上看到一種勇氣,一種膽識,一種表現(xiàn)的沖動,甚至一種獨特的表現(xiàn)力,一種引人注目、令人嘉許的個人魅力?而不是膽怯得手都不知往哪里放,手里捏著的紙實在不明白是把他展開還是揉起來”

這真是六年級學生上課回答問題的真實寫照,也是我上不斷啟發(fā),但還是失敗的現(xiàn)實。

從小學到高中,我們不斷的訓練和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能力,但是不少孩子在這過程中漸漸喪失了進一步提高學習能力的興趣。考上大學是人生的重點嗎?不,大學畢業(yè),出來工作才是人生的開始。如果我們在孩子的人生準備階段中就耗盡了他們的進取心,自信心,那他們又如何能在工作時獨立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誘惑。一個個啃老族,一個個迷失方向的人,不正是不能真正心靈不能自立的孩子嗎?

教師要學會寬容,學會等待,學會傾聽,學會欣賞,學會贊美,學會參與,學會合作,學會表現(xiàn),學會反省,學會創(chuàng)造。“要培養(yǎng)視野開闊的人,要傾聽窗外的聲音,要不斷掙脫自己生存環(huán)境和知識的限制,努力學會睜眼看世界。要在有效教學中融入屬于全人類的普適性的理念,而不僅僅是比較狹隘的、功利的目標。以能培養(yǎng)出有自信力的、有表達愿望的、有分享熱情的、有快樂的生命姿態(tài)的學生?!?/p>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和反思(精選篇5)

這個學期一開學,我們校長發(fā)給我們每位老師一本書,我的書是張文質(zhì)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藝術》,希望我們提高教育理念,能得到成長。

我在課余和國慶節(jié)期間拜讀了其中的一些內(nèi)容,感觸頗深。張文質(zhì),福建閩侯人,教育學者,詩人。 1983年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導人、負責人。多年來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長期植根于中小學課堂,推動中國基礎教育的變革和發(fā)展。在研究和實踐過程中,創(chuàng)辦了1+1讀書俱樂部,推廣1+1式的讀書理念。通過學習,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勵與喚醒”,首先我們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時,我們要更細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與克制。其次要廣泛閱讀,努力付諸實踐,積累經(jīng)驗,構(gòu)建自己的認識平臺。

張文質(zhì)先生在《直面教育與生命的悲情》中,他寫道“其實,我們從每個人的經(jīng)歷中都可以看出,教師的真摯關愛對人的幼年時期的成長,對人生建立的信心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啊!就像美國詩人艾米斯說的那樣,哪怕僅僅把一只暈厥的知更鳥送回巢中,我們也就不虛度此生!”我很認同張文質(zhì)先生的這個觀點。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遇到過好多事例,我現(xiàn)在所教的四年級有一個調(diào)皮男孩,想象力特別好,繪畫形式很獨特,也很大但,我選他當課代表,當我剛說時他激動了好一會兒,可是,過了一會兒,他向我提出他不想當,但是,能看的出他是猶豫的,因為長時間的在班級中的表現(xiàn)不好,可能是對自己不自信的原因。我還是堅持讓他當,他也就依從了。時間過去了一個月了,有一天,調(diào)皮男孩的一個好朋友突然問我:“老師,王景鑫真的是美術課代表嗎?”我說:“是啊”,“啊,你真的是課代表!”這時,我看到王景鑫已經(jīng)是滿臉自豪,激動地臉都紅了。我很是感慨,我深深的感到“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這句口號是多么重要啊!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和反思(精選篇6)

《教育是慢的藝術》這本書,是我的一位教師前輩向我推薦的。__年5月份第一次讀,讀著張文質(zhì)的文字,滿滿的都是真實。他一直在講教育的真相,一直在強調(diào)生命化的教育,讀得我心里很痛的那種感覺!

和另一位教師前輩交流,讀《教育是慢的藝術》,怎么會有心痛的感覺?她說,痛苦,就不要讀了!于是,就把它擱置那里了。為了完成此文,又拿起了這本書。一年多的沉淀,心境完全不一樣了,沒有了曾經(jīng)的痛徹心扉。

當教師失去了她該有的陽光下最光輝的師道尊嚴的時候,我們只能向自己尋找答案,一切從自己的內(nèi)心去探求。也許,就是那種笑著哭的感覺吧。就是那種流著淚去追尋夢想——砥礪前行、靜待花開、用生命去綻放教育的絢爛焰火!

在《直面教育與生命的悲情》一文中,我讀到“德國教育家洪堡在一百多年前做了兩件有深刻影響的事,一個就是極大地提高教師的工資,結(jié)果使得優(yōu)秀的人才大量涌向?qū)W校;一個是實行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免費教育。德國,哪怕經(jīng)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強大、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國家之一。這跟洪堡教育改革的理念所開啟的制度有很大的關系?!?/p>

心里是振奮的!真的羨慕德國的教師從業(yè)者,不是艷羨他們高額的工資,而是眼氣高額工資所帶來的當教師的師道尊嚴!

我們當教師的有尊嚴嗎?

有些家長一提起老師,就咋咋咋地評論。就是社會上,也總是貶低教師。我真不知道教師都犯了怎樣的道德失誤?世人為什么要用超于常人的道德標準綁架教師?

教師,是神?還是個人?

當孩子在學校擦傷,家長跑到學校嗷嗷叫:孩子交給你,就給我看成這!當老師和他講道理時候,他說:滾一邊兒去!甚至是想要向老師大打出手!

當教師的是否要問,教師的師道尊嚴,哪里去了?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泥濘中,用那遙不可及的夢想支持著我們前行!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和反思(精選篇7)

對于”教育是什么“這個問題真的沒有好好地思考過。自己當教師的生活真的就那么平淡無奇,每天工作的痕跡就像沙灘上的沙子一樣,被海水沖洗過后馬上就會歸與平靜。

讀了張文質(zhì)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藝術》之后讓我對自己的工作開始了慢慢地審視。他說教育是”藝術“,教育是”慢“的'藝術。說實話,我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的工作是藝術。難不成是因為在”慢“字上出了問題?

昨晚看電視劇,里邊一位教師長者收到了他幾十年的一位學生的信和兩張戲劇票,信上邀請老師去觀看自己的第一次演出,因為老師是他心里所尊敬的人。雖然離開老師多年,但心里一直有老師的陪伴。

這對年長的老師說了這么一句話:”能成為孩子們優(yōu)秀的向?qū)В瑳]有什么比這更有意義的事了。“我想這位老師的心里的滋味應該不是一個甜字所能形容的吧??粗犞业男睦镆惭笠缰腋5淖涛?,因為我也是一位教師。

然而,我能成為孩子們優(yōu)秀的向?qū)?并且是當我老了,我的學生長大了的時候,他們會認為老師是他這一生中優(yōu)秀的向?qū)?這個結(jié)果我得等到我老了才能分曉。然而,這個過程卻需要我此時此刻就開始。

日本教育學者佐藤學所說的,教育往往要在緩慢的過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東西。緩慢所以很難立竿見影。然而我腦中卻裝著必須要立竿見影的命令。來想想我今天的教育。

班里總有學習成績很不理想的孩子。我是怎么對待他們的呢?我是很負責地給他們課外進行再次輔導。但是捫心自問,我的出發(fā)點很大一部分是為了自己班的平均成績能提高一點。估計這樣的輔導也就成了純粹的功課輔導。只要他會做這樣的題目就行了。其實這樣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了。

但如果仔細地想想看,當講了一遍又一遍的時候,我沒有生氣?沒有焦灼?是的,我生氣,甚至憤怒。也有老師說:”我寧可教100個好學生也不想教一個教幾十遍都不會的學生。“當然這是沒辦法時的調(diào)侃。孩子之間的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速度有差異,一個孩子的各種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也有差異。

他在低年級的時候掌握不了這個知識,而我們老師卻那么著急。強迫著小孩一定要弄懂,家長老師不惜用灌輸?shù)霓k法也要他記住。家長說:”看你什么腦子,這點也記不住??荚囶}目一樣的都不會填。

“老師說:”就是這么做,等到考試像這樣的題目還是這樣做,懂了沒?“小孩累啊,我們累不累啊?就為了一道等過段時間孩子自然就會的題目。那如果放棄這道題目怎么樣?那就是家長要抱怨:”才考這么點分數(shù)。“老師要抱怨:”你這道題目做對了,班級的優(yōu)秀率就高一些了?!霸瓉砦覀兌嫉暨M分眼里去啦!人家可能是大器晚成的孩子哦!

書中也有一行小字提醒了我?!苯逃枰氖浅志玫年P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潛滋暗長與潛移默化,‘立竿見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是反教育的?!?/p>

”教育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它到底會對學生一生有什么樣的影響,它成全的是什么樣的人?!拔覀儼蜒酃夥诺眠@么遠了,才能對今天的教育行為有所思考。

我是任教小學語文的老師,于是我的眼光對文字有所偏向。若干年以后,我想我所教的知識對孩子們來說真是不足掛齒了。然而我的小學語文有沒有在他童年的時候給他沉淀下什么了嗎?

當我年老的時候,如果我也能說上這么一句”能成為孩子們優(yōu)秀的向?qū)?,沒有什么比這更有意義的事了?!澳俏蚁?,即使我一生的工作再怎么默默無聞也是值得尊敬自己的了。

5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