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心得1000字

| 福萍

《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心得1000字(篇1)

現(xiàn)實并不殘酷

我曾也看過余華的其它作品,如《活著》,這也是我的第一本書,他講了一個苦難堆砌的悲劇故事,太過戲劇化,看似用力過猛,而實際上他是在講一個成年人的寓言,他講了一個我們都能懂的人生道理,也傳遞給了我們最樸實有用的生存態(tài)度。

相比《活著》,《在細雨中呼喊》知名度就沒有那么高了?!对诩氂曛泻艉啊肥怯嗳A的第一部長篇力作。小說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長經(jīng)歷和心靈歷程,生動詳實的描寫了生活中的父子關(guān)系、朋友關(guān)系和社會關(guān)系,勾勒出了一幅上世紀中國農(nóng)村生活的畫卷。

作品的結(jié)構(gòu)來自對時間的感受,確切的說是對記憶中的時間的感受。描述著天馬行空的在過去、現(xiàn)實和江南這三個維度里自由穿行,將記憶的碎片穿插結(jié)集,拼嵌完整。

余華說,這是一個充滿快樂與痛苦的家庭,夾雜著嘆息喊叫、哭泣之聲和微笑去理解他們命運的權(quán)利,去理解柔弱的母親如何完成自己忍受的一生。她唯一爆發(fā)出來的憤怒是在彌留之際。我們?nèi)ダ斫饽莻€叫做孫廣才的父親,又是如何驕傲地將自己培養(yǎng)成一名徹頭徹尾的無賴,他對待自己的父親和對待自己的兒子就像對待自己的絆腳石,他隨時都在準備著踢開他們,他在妻子生前就已經(jīng)和其他女人同居,可是現(xiàn)在妻子死后,在死亡逐漸靠近她時,她不斷地被黑暗指引到亡妻的墳前不斷哭泣。

孫廣才的父親孫有元,他的一生足夠漫長,漫長到自己難以忍受,可是他的幽默總是大于悲傷。還有孫廣平,孫廣林和孫光明,三兄弟的道路只是短暫的有重疊,隨即走向了各自的方向,孫廣平以最平庸的方式長大成人,她讓父親孫廣膽戰(zhàn)心驚。孫光林作為故事的敘述的出發(fā)和回歸者,他擁有了更多的經(jīng)歷,因此他的眼睛也記錄了更多的命運。孫光明第一個走向了死亡,這個家庭中最小的成員最先完成了世間的使命,被河水淹沒,當他最后一次掙扎著露出水面時,他睜大了眼睛,直視了耀眼的太陽。關(guān)于孫廣才對待自己的父親與兒子,就像當今社會家庭中對待老人的冷漠方式。到底是人與人的性格沖突與摩擦?還是血緣在某種程度上的聯(lián)系?是一種牽連與羈絆留下的悲慘之鏈?一切都是未知,沒有正確答案,每個家庭的各種動蕩與變遷如何處理?其實都決定于人,人心于善。不論在什么時代,如何處理,都是人的良知在發(fā)揮作用。月有陰晴圓缺,孫光林的童年里多段短暫的友情占據(jù)很大比重,他有靜靜躲在一邊羨慕著,猜測存在這一空間的人的交往。他也有跳入其中習慣所謂的學(xué)生長大進入成年人的圈子,他還有抽出身來,再次思索曾經(jīng)羨慕的友情是否看得有所偏差?我們總是莫名其妙的弄丟了很多段曾經(jīng)美好的友情。我覺得童年有些人的出現(xiàn),也許不能定義為友情,而是童年的陪伴。小時候,每逢到外婆家去,我有一群和我相差不同年齡的小伙伴,常常聚在一起過家家,或是夏天坐在房間涼席上,看看電視吵吵鬧鬧就過去了半天??涩F(xiàn)在這一切的人都已經(jīng)不再聯(lián)系了。甚至很長時間沒有見到過,哪怕見到,大家都已忘記曾經(jīng)一起玩需要的時光,歲月或許不是忘記,而是他們陪伴你走過的路程。使命完成,一切都沉入記憶中,不再啟封罷了。

這本書,真實讓人震驚,因真切而讓人思考,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角。那些記憶深刻的人,每一個都是有自己鮮明的形象。在主人翁的視線里實踐著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輸出。

我不能說自己讀懂了這篇文章,但至少知道了那個時代的背景和人文。有些時候也會聯(lián)系到自己小時候?qū)Υ笕说拿つ孔孕藕统绨?。長大后的自以為是,甚至從那些只言片語里面不小心窺探到自己的從前,覺得把人心分析得如此透徹又毫不避諱,可怕又心酸??膳略谟谠瓉砣藗兯鳛槎疾皇且馑紴槎情L久各方面的積累,潛意識也是總在潛移默化的隨著環(huán)境改變。

看完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小說給我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因而我認為他們屬于心中有強大力量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賦予人物有力的人生。

《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心得1000字(篇2)

順水倒流

文字清淡如水,潺潺地在時光的大道與支流中游走,我仿佛可以輕易穿行于想象與現(xiàn)實的兩個世界。故事描繪的是孫光林從離開到再回南門所經(jīng)歷的青年生活,飽含著對親情與友情的感受。從捧書閱讀到放卷長嘆,我始終能探知屬于這個遙遠世界的朦朧與隱秘感。大量的空白與細節(jié)融合,但從未褪去一種悲愴與凄涼?!霸诩氂曛泻艉啊?,在我的理解中,是開篇黑暗夢魘中的恐懼戰(zhàn)栗,同樣也是全書暗暗浮涌的背景冷色,渲染出蕭索蒼茫的觸感,去詮釋慘淡卻平常的不公和真實而不可名狀的孤獨。

“當人們無法選擇自己未來時,就會珍惜自己選擇過去的權(quán)利?!弊髡呓承莫氝\地賦予自己組合挑選過去的權(quán)利,我想正源于他對時間獨特的審視與思考,轉(zhuǎn)而上升為索取。于是重回南門所目睹的婚禮和弟弟的死去,在我出生的一幕之前;而孩提時代在孫蕩經(jīng)歷的重重波折,排在全書的尾梢敘述。我欣賞這樣的記憶邏輯,人為地讓時間斷裂褶皺、交叉堆疊,像散線的活頁,成為以感受為結(jié)晶的碎片。這樣一個左右過去的特權(quán),統(tǒng)治者般的口吻,給讀者一種與人物若即若離的感覺。雖有零碎殘缺之感,但新鮮而充滿歲月熟悉而陌生的特質(zhì),謀篇布局上也“無心隨手,伏脈千里”。

本書中最為觸目驚心的便是對于死亡的認知。文學(xué)藝術(shù)與生活確乎存在不可逾越的隔膜,在這一點上,有的在逃避與隱藏死亡,而有的在直擊死亡。當你順著水往前行走時,往未知的時間懷抱擁去時,卻有一個聲音陰森森地提醒“這是取走孫光明生命的河流”。初看可能毛骨悚然,但我后來懂得,倒流的懷緬為值得的物件總會烙上紅印。在已經(jīng)預(yù)知后事的現(xiàn)世,便會衍生出對人物的惋惜與感懷來,這是一種在特殊空間中難辨真?zhèn)味^無僅有的感覺?!澳赣H的哭聲讓我感到,即便弟弟還活著也將重新死去。”“它需要別的生命來補充自己的生命?!边@樣對生死的解說,是夾帶著私人聯(lián)想的,但正由撕心裂肺的疼痛和出乎意料的平靜,飽含不舍的常情與敬畏的冷靜,構(gòu)成一種張力,讓我更加震撼。

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中,孤獨的靈魂不僅在“我”的身體中與生俱來地寄居,也潛藏在“我”的親人與朋友當中?!拔摇睆某錾秃孟褚粓雒\的意外錯置,暴虐無常的父親的荼毒,讓我與周遭格格不入。從視角上,這樣的孩子就與生俱來冷峻的目光,他默默地向這個世界求愛,尋覓依賴與溫暖。向蘇宇求得慰藉,對魯魯呵護有加,與國慶重歸于好,這些酸甜苦辣都代表著一個脆弱卻善良的孩子對真切友誼的渴望。其實,環(huán)境中熱鬧喧囂的情欲橫流,吹笛男孩眉飛色舞的言談和明目張膽的捉弄,一路上的嬉笑謾罵與冷嘲熱諷,都是對離群的“我”內(nèi)心的刺激與沖擊?!拔摇彪y以在大千世界里找到合適的落腳位置,這種絕緣像是一種殘疾一樣如影隨形。孫光林的生存狀態(tài)在卑屈與尊嚴中交織,依附于他人的際遇,如王立強的變故、父親的臉色。不同于人間失格中的葉藏,百年孤獨中的奧雷里亞諾們,更不同于祖父生無可戀的孤寂,小說中的“我”在不斷掙扎與重塑自我,羞怯中接受時代潮流,惶恐中堅守個人底線,這實際上不算作徹底意義上的絕望,而恰恰遺留的是母親般的隱忍和希望。所以讀來沒有痛苦的痕紋,只是淺淡的悲哀,讓一切脫胎于無所待的孤獨海中。

“只有當這些結(jié)束以后,驚奇和恐懼也就轉(zhuǎn)化成了幽默于甜蜜。這就是人們?yōu)槭裁慈绱藷釔刍貞浀睦碛??!比绻f時間就是供我們垂釣的河流,那么無論是順水推舟,逆水行舟,溯流而下,逆流而上,都承載著一份刻骨銘心的珍重。在溫柔的陽光下,我跳進這個漩渦一樣的故事。語言時而青澀,卻不失譬喻的精煉;文章雖著眼小小圜局中的一干人事,卻也表明了對待文學(xué)大命題——生命與孤獨的態(tài)度。而“我”的回憶也縈繞在我的腦海,可供細細咀嚼。

感謝本書,為我準備了一場順水倒流的奇妙旅程。

《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心得1000字(篇3)

昨天下了場孤獨雨

小時候總繞不開一個問題:哪一天永遠不會到來?正確的答案是明天,但兒時的我總回答昨天,那個年幼無知的孩子也許并未意識到回答背后的孤獨。

孫光林作為故事的出發(fā)者與回歸者,從小被漠視,他原本崎嶇的內(nèi)心被孤獨放大了谷底與山峰的高度,大到足以容入太多太多生者與死者的記憶。于是他站在那架水泥橋前,用日光摧毀那層層鋼筋,又鋪出一架木橋,木橋的對面是一臉微笑的孫有元、細雨、火光懷抱里的孫家,身后是滿臉憔悴的李秀英、夕陽、拉開手雷引信的王立強。手雷引爆的紅光和孫家的大火貪婪地蠶食世界的顏色,讓處于中央的孫光林只能抓住已降了八度音程的色彩,這種色彩確信是孤獨。細雨從不會落在人身上,它只會撫摸人的呼吸,偷竊人的體溫。細雨中的孫光林企圖用呼喊揮去眼前的鉛色,可回憶接連沖撞上身讓一切又變?yōu)闊o聲。

灰色是孤獨的顏色,它位于黑與白的交界,正如生活在回憶里的人處于生與死的交界。余華極力用那些自然到不經(jīng)意的手法讓讀者體味這些灰——這些孤獨——到底分為哪些度數(shù)。

“人在回憶時是有選擇的。”余華在序言中曾說。于是他在編排回憶時刻意將其打亂。全書共四章,每章分四節(jié),但不管是每章中的節(jié),還是全書的四章,都遵循著“平—起—落—平”的嚴格分形,而非嚴格意義上的起承轉(zhuǎn)合。這似乎對應(yīng)著春夏秋冬。就比如孫光林在學(xué)校里從被孤立,到找到知音,再到知音之死,最后是魯魯?shù)谋В瑯藴实牟ㄐ吻€,而這一切都不一定是按時間順序的,仿佛人在臨終前對一生的最后回顧。有趣的是,故事的出發(fā)是南門,結(jié)尾卻是回到南門,仿佛瘋?cè)俗呷牖貞浀哪葹跛弓h(huán),又讓我想起《S·忒修斯之船》里的“從水邊開始,也從水邊結(jié)束”。這層設(shè)計顯然是刻意引導(dǎo),好像要我們思考“人真的走得出回憶嗎”或是“人是否活在回憶里”。但人是能從回憶里發(fā)現(xiàn)孤獨的,在一次次回憶的循環(huán)中,人總能提煉出名為孤獨的枷鎖,套在身上,成為第無數(shù)個孫光林。這種回憶的孤獨給人生活的環(huán)境,也把人推向生死之外。

與其控制全書,余華更愿意讓人物自己行動,其中本書的敘述者孫光林似乎更喜歡聯(lián)想。倒不是聯(lián)想月影撫吳鉤或是竹音倚秋雨,他更傾向于聯(lián)想到死亡。當回憶自留地風波時,他竟會聯(lián)想到弟弟之死,當回憶蘇宇進化肥廠打工時,他竟又會聯(lián)想到蘇宇之死。這讓我想到了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的筆法,但大有不同:馬爾克斯一旦寫到關(guān)于超脫時間的聯(lián)想,那一定是以聯(lián)想為主體,但余華則選擇將聯(lián)想的主體延后,好像只是個預(yù)告,而不會影響原部分的行文節(jié)奏。但這些聯(lián)想又如脈沖一樣一次次地沖擊文體,讓讀者懷疑:他是如何漫不經(jīng)心的產(chǎn)生這樣悲愴的聯(lián)想?每當這些死亡被具體呈現(xiàn)時,我們總找不到孫光林的痛苦,他似乎永遠只是個外圍者。但如果他真的不在乎,為何又會時時想起這一樁樁死亡呢?更何況原文甚至直接闡明了對蘇宇的信任,對王立強的依賴,為何寫到死亡時又可以隱藏“我”這個實在呢?也許,孫光林從一開始就刻意隱藏了自己的情感,或者從人物本身出發(fā),他不敢直面自己的情感,直到回憶時,也是有選擇地忽略,這是種孤僻,也是一種自圍壁壘式的孤獨。

如大多數(shù)作家,余華也選擇用人名暗示人物命運。以孫家三兄弟為例,孫光平繼承了孫廣才的易怒,有過自留地的英勇,也有過報復(fù)父親的激烈,但他還是平庸地度過了一生。孫光明則暗示他在生命的最后永遠盯向了最大的光明——太陽。而孫光林,身處林中,卻覓不得來時途去時路,他尋找家庭的意義卻被當成怪物,他尋找友情的本質(zhì)卻過早經(jīng)歷了分分合合,甚至想理解社會都難,因為社會總是想方設(shè)法誣陷他。他迷路了,走在人生的巨木之森見不到光。他默念自己的名字,才發(fā)現(xiàn)自己是塵世的異鄉(xiāng)人,才品出這種客居的孤獨。

“這逐漸成為了我不安的開始,當我虛構(gòu)的人物越來越真實時,我忍不住會去懷疑自己真正的現(xiàn)實是否正在被虛構(gòu)”。這是余華先生在序言里的最后一句。如同作者,我也會懷疑孫光林是否是另一個自己,當我像他一樣有選擇地回憶一生時,才發(fā)現(xiàn)這些孤獨原來是人類不可避免的遺傳病。面對孤獨,余華先生選擇回憶,因為人——用書里的話說——“站在生與死的交界,被兩者同時拋棄”,于是只有時間之海能蝸居。

我便又想起了那個兒時的問題:哪一天永遠不會到來?明天?昨天?當我回想到這個從南門開始又到南門結(jié)束的故事,那個昨天下著孤獨的細雨,我想我找到了答案:人,只是擁抱共有的孤獨,生活在時間里;明天,不過是更遙遠的昨天。

《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心得1000字(篇4)

買下《在細雨中呼喊》之前在書店里猶豫了很久,拿起又放下,放下再拿起,最后一咬牙還是決定買下。

并不是第一次看余華的書,并不是懷疑書的內(nèi)容不夠精彩。相反,余華的小說從來沒有讓我失望過,不論是最早的《活著》,到《許三觀賣血記》,再到后來的《兄弟》。我只是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再一次經(jīng)受得住余華書里的絕望以及悲傷。

始終覺得讀余華的小說需要足夠強大的內(nèi)心,你不知道自己會在哪一個瞬間崩潰,你不知道又會度過一個怎樣郁悶的下午,所以我是從來不在下雨天讀余華的小說的,因為我覺得那樣對自己來說太過殘忍。我想我不是一個內(nèi)心強大的人。

每次讀余華的小說都是一次冒險,從對他一無所知的《活著》開始。那時的我也只不過十四五歲的年紀,小說里那樣沉重苦難的命運,對于一個少年真的是太過殘酷了。有很多次都看不下去了,只有揉揉發(fā)紅的眼睛,合上書,打打游戲,來排解心中的苦悶。我想我性格里悲傷的部分和余華有很大關(guān)系吧(笑)。

到后來漸漸熟悉了余華,你知道小說里的人永遠是充滿了苦難,那個時代那個世界總是惡意大過善良,當你在小說中看到微弱的光亮以為可以抓住成為太陽的時候,作者總是會迫不及待的用另一個更大的絕望來撲滅。你刻意保持與書中人物的距離,試圖不注入感情,但余華總是能找到方法讓你喜歡上他,書中的人物總是優(yōu)點與缺點同樣明顯的,你很容易從他們身上依稀看到你自己的影子,你總是沒有辦法逃脫。

“__”是余華無法不去提及的詞匯,背景。無論是《許三觀賣血記》里的濃墨重彩還是《在細雨中呼喊》的少量描繪。我不知道那個時代對于余華來說意味著什么,那個年代給予了60年出生的余華怎樣的記憶與經(jīng)歷。但我知道那對于余華來說應(yīng)該是及其重要的,以至于他每一次小說都沒有辦法跳過那段歷史,我們也能夠從他的小說里明顯的看到他的態(tài)度。

不知道是不是那段歷史,那個年代的原因,余華的小說里世界始終是充滿惡意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惡意,孫廣才對孫有元的冷嘲熱諷,李秀英的自私冷漠,醫(yī)院為了給臨盆的縣長夫人輸血奪去了有慶的生命,《兄弟》里兩個秀才的低劣。我曾經(jīng)試圖找出他們惡意的來源,源于無知的愚昧,來自擁有知識的冷漠,鄉(xiāng)村的粗鄙,城鎮(zhèn)的自大。原因太多太多紛繁復(fù)雜不一而同,不論書中人物怎樣生長總是向著最丑惡的方向。也許在那樣瘋狂的年代里,怎樣的階層怎樣的經(jīng)歷怎樣的背景都會朝向共同的方向。

余華是一個游刃有余的敘述者,他對語言的駕馭能力不得不令人嘆服。仿佛記得余華說過,他之所以能寫出如此流暢的文字,得益于他并不認識太多的字,所以只能用他認識的為數(shù)不多的文字講述那些故事。

“活著的人是無法看清太陽的,只有臨死之人的眼睛才能穿越光芒看清太陽?!彼@樣說。

他就如同《活著》里那個遲暮的老人一樣講述著關(guān)于命運關(guān)于時代的故事。

他從不假裝憐憫同情,也從不過度渲染悲傷,他只是平常但卻出奇流暢的講述者一個個沉重的故事。他的故事是悲慘凄涼的,但敘述者的內(nèi)心卻是看盡一切的幽默淡然,我們偶爾會看著那些趣味的句子忍俊不禁,但在笑聲出口的瞬間嘴角就變成了苦澀。

每看一本余華的小說都會促使我寫一篇書評,心中有太多太糾結(jié)的情緒需要找到一個噴薄而出的出口,如果聚集在心里會生長出不知怎樣的怪物吧。

《在細雨中呼喊》是我看的第四本余華的小說,第五本余華的書。余華還是那個余華,從來沒有讓我失望過。

《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心得1000字(篇5)

前不久讀了余華的《活著》,深深被他的文章吸引,于是,又捧起了他寫的《在細雨中呼喊》。

讀畢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突然感覺被人拋棄真可怕,特別是被自己的親人拋棄。

孫光林做為故事的敘述者和最終的回歸者,讓他重溫并飽嘗了那個特殊年月帶給他的辛酸。

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的愛似乎都被無形的枷鎖禁錮著。無人敢多說一句,也無人敢替別人操心,只要一不留神也許就被戴上了一頂莫名其妙的帽子。因此,全村人特別是無事可做的婦女們,無聊致極的搜索著村里的新聞,然后以最快速度傳遍大街小巷。悲哉!可憐的婦女們!孫光林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出生,出生在一個將愛包裹的時代,一個一窮二白的家庭。這些征兆就注定他將接受命運不平等的待遇,難以揭鍋的日子,是他的父母再難負擔這三個孩子,于是他被送出了,離開了他也許摯愛的父母和依然眷戀的故鄉(xiāng)。他第一次被拋棄!在他的心中是一種無形的傷疤,時時隱隱做痛,讓他追憶起那過往的日子。

新環(huán)境讓他有了暫時的歸宿,就在他心中剛要滋生家的溫暖時, 一個晴天霹靂,對準了他的后爸。因犯錯被別人揪住小辮,再難做人自殺而死。隨后他多病的后媽,也是最信任、理解她的人也離他而去。他陪媽媽帶好物品來到碼頭,本以為媽媽會帶他一起走,可媽媽卻獨自一人上船,讓他留在岸邊,等著船慢慢開動,媽媽已消失在茫茫迷霧中時,他才恍悟到自己被媽媽拋棄了。爸爸走了,媽媽也走了,自己還是個孩子,他無法想象今后的生活,諾大的地方卻無法被容納。昔日美景越發(fā)顯得慘淡,海上依舊托起的紅日,此刻焦灼著他稚嫩而脆弱的心。在迷茫和驚恐中,他哭了,沒有底氣也沒了勇氣。他知道,心中勾勒的美景圖宣告破滅,他又一次被拋棄。

他想到了南門,那個離開已久的家鄉(xiāng)。不知故鄉(xiāng)是否風貌依舊?他是否還能找尋舊日住所?闊別多年的父母還能否接受他?但無論如何,他心中還燃著一絲希望的火光。于是背起重重疑問和沉甸甸的希望,在朋友的幫助下,他踏上了返鄉(xiāng)尋親的路。一路群山逶迤,靜水流深,他已顧不得欣賞,心中尋親的信念取代了一切。細雨中,追尋兒時記憶,一路演繹著兒時嬉戲歡快的場面,因為只有想著這些,才能銷蝕心頭的恐懼。突然,他看到遠處有一處活,這更是燃起他心頭的希望,心中對家的呼喊越發(fā)強烈。走進一看,他的哥哥和弟弟正批著床單跪在地上,周圍擺著的物品像是剛從大火中救出來的,一個女人和一個瘦骨嶙峋的男人也跪在那里,男人的嘴里不斷的說著:“這活真壯觀啊,真壯觀!只不過這代價太大了”!他于是走上去說:“我要找孫廣元”!(他的爸爸)

親人相見已不相認,“物是人非事事休”!故事就在這似完非完中結(jié)束了,留給人無盡的思考。最終他依舊面對被親人拋棄的慘局,故事雖沒直接寫出,但從整個家庭的遭遇中我們可以推斷,雖然他歷盡艱辛,心懷希望的找到了親人,但親人依然無法承擔養(yǎng)育他的責任,他又一次被拋棄,被命運拋棄!

起初的我無法理解這種命運的捉弄,孫光林似乎是那個時代一切不幸的化身。他的遭遇讓我心痛,憐惜。是時代將這個孩子折騰的遍體鱗傷,像惡魔一樣吸蝕著他身上的營養(yǎng),使他心力交瘁,一個特定時代的產(chǎn)物,就這樣自我消逝在一個特定環(huán)境中,或許多年后他會走出這段陰影,但他走不出這個時代!一個將愛包裹,人性偽裝的時代!

整本書都深深的壓抑著我,悲劇的結(jié)局,往往給人最深沉的感動。拋棄固然可怕,但只要不自我拋棄,你就會永遠的被接納。不要太過奢求,因為人總是難以滿足。知足常樂!當歲月的痕跡已悄無聲息的在你臉上雕琢,當你的內(nèi)心已擁有足夠的豁達和睿和,你會霍然發(fā)現(xiàn),早有一朵圣潔的小花在你心頭靜靜綻放,發(fā)出圣潔的光芒!

《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心得1000字(篇6)

回想中的往事已被抽去當初的情緒,只剩下了外殼。當我們兇狠地對待這個世界時,世界突然變得溫文爾雅了。

——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細數(shù)過來,我讀完《在細雨中呼喊》已半個月,現(xiàn)在腦海中只剩下粗略的情節(jié)和模糊的脈絡(luò),但此書給我的觸動,是永不可磨滅的!余華在書中以“我”(孫光林)作為第一人稱,回憶著對哥哥孫光平、弟弟孫光明和父親孫廣才在老家南門生活。其中,“父兄間的矛盾沖突”、“孫光林中學(xué)時代的生活”、“孫家的歷史”、“孫廣林與養(yǎng)父母的生活”共同構(gòu)成全書的主要情節(jié)。余華總能以最平淡的語言,從一個兒童的視角看到底層人物的命運,看到了人類普遍的生存狀況,在一個個情節(jié)展開后,給予人們豐富的想象空間!

全書的第一章講述了“我”與哥哥孫廣平、弟弟孫光明、父親孫廣才微妙的關(guān)系,在三兄弟互相殘殺的過程中,“我”變得沉默寡言,成為飽受欺凌的對象;之后,“我們”兄弟三人同時喜歡上少女馮玉青,在一系列的爭風吃醋后,馮玉青愛上了村里的無賴少年。余華這樣安排的情節(jié),在我看來,無非是為小說增添些許的灰暗,在為少女唏噓不已的同時,也反襯出“我們”三兄弟的貪婪,丑惡。命運總是讓人捉摸不透,在余華筆下的動蕩年代,我們只能透過書中的人物,感受他們的喜怒悲歡!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的父親是個反面形象,沒有一般的慈愛與關(guān)懷,在欲望的驅(qū)使下,他與哥哥同時爬上了村里寡婦的床,在背叛與不忠下,又與母親“長凳之交”生下了“我”(孫光林),他愛慕虛榮,虛假的背后希望政府的表彰……懦弱、貪財、好色,這樣的形象讓我不敢相信,他的原型是誰我們已不得而知,但卻代表了那個時代的一類人群。在我看來,作者是為了突出那個時代人性的丑惡,在篇幅很小的情節(jié)中,萬不得已才把“父親”(孫廣才)寫成這樣的!

在書中,“我”的中學(xué)時代顯得尤為獨特,與大多數(shù)人一樣,“我”的中學(xué)時期也伴隨著低俗與不堪。好友蘇宇的心理畸形導(dǎo)致自己的鋃鐺入獄,師生戀……雖然情節(jié)沒有想象中的高大上,但卻能在詼諧與昏暗中,引起人們的共鳴。在讀完書中的一二章后,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控制”的含義,父親因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而成為禽獸不如的形象,“我”的好友因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而淪為獄中人。在某一學(xué)說看來,人與動物最大的區(qū)別就是人能夠控制自己的情感,在自我約束中構(gòu)成了人們的倫理關(guān)系和道德秩序,正是有了這些,我們才能夠擦除道德上的污點!

若論全書最精彩也最哀傷的情節(jié),莫過于“我”與養(yǎng)父王立強和養(yǎng)母李秀英的艱苦生活了,在遭受父親與兄弟的排斥后,“我”被送給了陌生的人家,雖然“我”的父母顯得平淡無奇,帶養(yǎng)父母的形象卻光彩照人,養(yǎng)父王立強是真正承擔起養(yǎng)育“我”的“父親”,他比親父完整,也充實,他的思想對“我”有著包容,在文中后篇 —— 他的后悔中有所寫道:“最后凄厲的自殺著實使我始料未及 —— 這不過只是一個女人引起的,”我“不能想象他對于那時幼小的”我“有多大的打擊,但”我“的命運確實隨之改變……”此外,還有一個半生都在床上的養(yǎng)母是“我”精神的寄托,她對于“我”的信任的源頭令“我”在后來回憶都值得感激。在小說的尾聲,“我”的養(yǎng)父母在離去與死亡中,奔向自己的家鄉(xiāng),不知家在何方,不知父母在哪,卻只能夠“在細雨中呼喊”!

悲劇的結(jié)局,往往給人最深沉的感動。拋棄固然可怕,但只要不自我拋棄,你就會自立自強。太過奢求,往往不能如愿;知足常樂!方可活的安心。當歲月的痕跡已悄無聲息的在你臉上雕琢,當你的內(nèi)心已擁有足夠的豁達和睿和,你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人格發(fā)出圣潔的光芒!

余華筆下的村莊,安逸平淡卻裹挾著人性的善良與丑惡,“我”雖然沉默寡言,逆來順受,卻避免不了被送人;哥哥因為父親的暴行而割下他的耳朵;弟弟因救人而犧牲卻成為父兄二人攫取榮耀的工具……在無盡的丑惡與不堪中我們才能感受到“我”面對漂亮女生時的緊張與不安,養(yǎng)父母對“我”的疼愛……人世在變,滄海桑田,唯一不變的只有規(guī)律。余華以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經(jīng)歷,卻很普通的筆調(diào),描繪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供人哀嘆、供人唏噓、供人蕩氣回腸!

《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心得1000字(篇7)

整本書記錄的是紛繁的回憶,一點點、一點點填充過去的空白?!拔蚁耄@應(yīng)該是一本關(guān)于記憶的書。”余華說道。每一段記憶中,都夾雜著悲傷、無奈、黑暗和人性的惡,以至于壓得我喘不過氣來。

孫光林是故事的主人公,他與弟弟孫光明,哥哥孫光平,父親孫廣才還有母親生活在一起。書中一個個雜亂的故事,沒有經(jīng)過刻意地以時間順序安排,而是作者信手拈來的一個個小片段。母親是一個瘦弱不堪的柔弱女子,她艱難地忍受了一個妻子不該忍受的一切。但在田里,她與寡婦終究還是以不堪入耳的話語刺進彼此的心中。這一切,還不都是父親孫廣才引起的。孫廣才在書中簡直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無賴。他遭到村里人的責罵,更甚至是家中的人也讓他備受譴責。他對待自己的妻、子時完全沒有一點點愛,像是覺得他們都是背上的累贅,隨時便要拋棄他們。孫光平、孫光明、孫光林三兄弟,在如此黑暗的社會和家庭里,弟弟孫光明首先結(jié)束了他的一切。其余的人,只是平庸的過下去了。還有孫光林的友情,蘇航、蘇宇兄弟和魯魯,好像是野果,青澀卻又略帶一種溫暖。還有馮玉青,為了自己的生活,最后在王躍進的婚禮上,想要上吊。后來,就隨鎮(zhèn)上來的貨郎一塊消失了?;蛟S,他們有了新的幸福生活吧!還有國慶、王立強、祖父、祖母等等在故事中出現(xiàn)的人。或許,我覺得,每個人都是主角。

也許是作者對死有一種特殊的情懷吧!故事末尾,死的都死了。但是,那種靜靜地死去,卻又像在為我們昭示著什么。四代人的故事,生與死,黑暗與光明,現(xiàn)實與夢境,似乎文章里一切都有著對比,更有著巨大的落差。我感受到那種現(xiàn)實的黑暗,人們心中充滿了邪惡,整一個罪惡的世界。人本來就是一半天使,一半魔鬼。只是作者捕捉了人的另一半,那黑暗、骯臟、丑惡的心。無可否認,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

有人說最大的痛苦莫過于背叛,也有人說最大的悲傷莫過于失戀,更有人說最大的不幸莫過于被拋棄,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最,因為我們不是活在生活里,確切的說是活在時間里,我們隨著時間一步步的向前推移,有些人死了,就停留在那個時間里不再前進。

在那個父嚴子順的時代,父親的那種近似變態(tài)的嚴厲在子女心里形成了可怕的規(guī)矩,那個貧困的時代終究擺脫不了將子女賣于他人的悲哀。拋棄,并不會讓他忘記自己的家,雖然在那里有嚴厲殘酷父親的毒打,但那里有最忠實的依靠。余華的書里寫的都是那種悲愴的生活情景,讀后心里那種悲傷的余味會讓你想說點什么,卻又說不出什么,就像“死人不死因為他是死人而不是死人”。有苦難,才會有堅強,才會有希望。

我仿佛在拾起地上的碎布一樣,體味著每一個小故事。

60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