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圣地井岡山紅色故事

| 吳澤

革命圣地井岡山紅色故事(篇1)

1928年2月,工農(nóng)革命軍攻下寧岡新城。在這次戰(zhàn)斗中,擊斃了敵營長王國楨,活捉了偽縣長張開陽。這是工農(nóng)革命軍上井岡山以后取得的第一個大勝仗。

新城戰(zhàn)斗勝利后,有打掃戰(zhàn)場的,有沖縣衙門進行搜索的??h赤衛(wèi)隊隊長蔡德華在縣長張開陽的辦公室翻抽屜時,突然掉下了一樣東西,蔡德華撿起來一看,原來是一本土黃色的硬殼筆記本,他翻了翻,發(fā)現(xiàn)里面只有幾頁寫了字。當時為了培養(yǎng)工農(nóng)革命軍和地方武裝的指揮員,1927年12月,工農(nóng)革命軍就在龍江書院創(chuàng)辦了第一期軍官教導隊,學員們由邊界各縣選派工農(nóng)分子和部隊中的干部參加,學習時間為三個月,畢業(yè)后,就回到部隊或是地方上,擔任紅軍的下級軍官或赤衛(wèi)隊的指揮官。受中共寧岡縣黨組織的派遣,蔡德華參加了第一期軍官教導隊的培訓。因為平常在教導隊學習,想要有一張紙、一支筆,那可真是難上加難啊。所以,蔡德華向上級匯報并經(jīng)過請求同意后,就把它留作自己做記錄本了。

在往后的學習中,蔡德華更加地專心聽講,認真記錄。從這本筆記本中我們就可以看到蔡德華學習的內(nèi)容。1929年初,紅四軍主力離開了井岡山,根據(jù)地的斗爭形勢日益嚴峻,蔡德華把自己保存的文件和資料裝在竹筒里,藏在屋檐下,在堅持井岡山斗爭的歲月里,蔡德華英勇犧牲了。1979年10月,他的兒子蔡菊妹拆除老屋翻蓋新房時,工匠們見屋檐跌落一節(jié)用油紙封口的竹筒,以為里面裝有值錢的東西,打開一看,全是些寫了字的紙張,由于當時群眾并不知其重要性,所以毫不在意,有的還用這些紙張卷生煙。當文物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時,趕緊把剩下的這些散裝的紙張拿回去整理之后加以收藏。

這是筆記本存有33張計66頁,底頁蓋有蔡德華等人印章共17枚。其第1頁至第12頁為敵縣長張開陽前往寧岡縣赴任時的記事等,其余的就是蔡德華的筆記了。蔡德華是將筆記本反過來,由后往前使用的,有用鋼筆寫的,也有用鉛筆寫的。里面不僅記有蔡德華參加擴大會議,聽取政綱報告和宣傳分田分房屋的內(nèi)容,以及抄寫的國際歌、工農(nóng)兵歌等內(nèi)容,同時還記有毛澤東1928年2月24日為學員們講政治課的十條內(nèi)容。

毛澤東非常重視從思想上建黨的問題,為了加強黨的思想教育,特委舉辦了黨團訓練班,培訓黨的工作干部。在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彌漫的血雨腥風環(huán)境下,共產(chǎn)黨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偉大成就,在這期間,富有成效的干部教育工作也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革命圣地井岡山紅色故事(篇2)

曾寶華,1898年生于遂川縣原橫嶺鄉(xiāng)茂園村壇子坑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為了窮人掌“印把子”獻軀時只有32歲。

早年,曾寶華受當?shù)赝梁懒蛹澋钠蹓海改副槐扑?,妻子被凌辱自縊身亡。胳膊擰不過大腿,曾寶華只得流落到萬安等地,尋覓報仇雪恨的道路。

1925年,曾寶華在廣東參加了國民革命軍,當了一等兵。1926年秋季北伐軍打到遂川,曾寶華報仇雪恨的日子終于來到了,他帶兵征收土豪劣紳的軍需款,橫嶺鄉(xiāng)茂園村的地主豪紳馮久遠、曾貞林、曾智水、曾信圭等都是被征對象,殺了他們的豬,清了他們谷倉,罰了他們的款,為窮人消了怒氣。

大革命失敗后,曾寶華回到萬安鄉(xiāng)下種田為生,但一直和萬安地下黨組織保持聯(lián)系,在遂、萬兩縣黨的組織下參加了1927年遂萬農(nóng)民自衛(wèi)軍遂川劫牢戰(zhàn)斗。1928年1月,毛澤東率工農(nóng)革命軍進駐遂川城,點燃了遂川的星星之火。橫嶺鄉(xiāng)茂園村實現(xiàn)全坑一片紅,被命名為“全安鄉(xiāng)”。曾寶華聽到音訊后帶著妻子郭桂英回到了老家茂園。他帶領窮苦農(nóng)民沖進大土豪郭老會家殺豬、擔谷、撿家產(chǎn),積極投身到革命運動當中。

曾寶華從農(nóng)協(xié)會主席李邦萬那里得知全安鄉(xiāng)蘇維埃政府沒有公章時,說:“得馬上刊刻,公章就是印把子,不能沒有?!崩畎钊f說:“你讀過書,斷文認字,給起個圖樣吧!”曾寶華接受任務后,左描右繪,反復琢磨,終于拿出了清樣,經(jīng)主席認可,次日請最精的木匠刊刻好公章,鄉(xiāng)親們細心地撫摸著這顆大印,萬分激動地說:“我們窮人的一切都和這顆大印聯(lián)系在一起?!?/p>

1930年10月,陳毅、毛澤覃率紅軍再次打回遂川,土地革命、政權(quán)建設再興高潮。原全安鄉(xiāng)蘇維埃政府改名為“遂川縣第三區(qū)第十三鄉(xiāng)蘇維埃政府”。曾寶華被選為赤衛(wèi)隊長,其妻郭桂英被選為第三區(qū)婦女主任,曾寶華連夜設計政府公章圖樣,第二天就交付使用。人民的“印把子”行使神圣權(quán)利,大長了作田人的志氣,煞了土豪劣紳威風。

1930年冬,紅軍走了,遂川重新陷入危險之中,茂園村也不例外。郭老會等地主武裝在遂川對革命群眾進行瘋狂報復,他們得知全安鄉(xiāng)蘇維埃政府還保存著一枚印章,便瞄上了赤衛(wèi)隊隊長曾寶華一家。敵人把曾寶華關進水牢,每天嚴刑拷打,要他說出大印的下落。最后曾寶華被敵人打死。然后敵人又抓來了曾寶華的妻子郭桂英和他的兒子曾長生,當著郭桂英的面用鐵錘一下一下地砸孩子,孩子被活活砸死。最后敵人又將郭桂英活活打死。

更為殘忍的是事隔不久,郭老會的人又將曾寶華三人尸體挖出來,碎尸后用籮筐挑到山上用柴火燒尸滅跡。

解放后,黨和人民為懷念慘遭殺害的曾寶華、郭桂英和小生命曾長生,在烈士遇難的地方,挖土葬于烈士墓內(nèi)。殺害曾寶華一家的兇手也得到應有的懲處。

在曾寶華一家人的眼里,這不是一枚普通的印章,更是人民政權(quán)的象征,他們用生命捍衛(wèi)著對自由、平等、幸福的向往。今天,對理想信念的檢驗,不像戰(zhàn)爭年代那樣要付出生命和鮮血的代價,但依然可以分出優(yōu)劣高低。我們當今需要是一份堅持、一份承諾,是對本色的一種堅守。

革命圣地井岡山紅色故事(篇3)

1928年的一天,周介甫和赤衛(wèi)隊長鄺金山帶領幾十個赤衛(wèi)隊員到山下去打土豪。正在審問土豪之時,突然被一百多個挨戶團團兵把赤衛(wèi)隊包圍了。當時赤衛(wèi)隊員的武器是極其落后的,根本無法與挨戶團的武器裝備相抗衡。為了保存革命力量,由隊長鄺金山帶大隊先走,周介甫帶小隊斷后,掩護大隊往深山撤退。

在成功完成掩護任務的返回過程中,周介甫這一支小隊幾次與敵人相遇,激戰(zhàn)中,有的戰(zhàn)士被俘、有的戰(zhàn)士被殺,最后只剩下了周介甫一人,他利用樹木與草叢的掩護,與敵人周旋,把敵人拖得疲憊不堪。周介甫一路退卻著,最后退到了一處無法再退的懸崖絕壁處。前有追兵,后無逃路,而且子彈也已打光,只有一把大刀,周介甫咬緊牙關,搬起身邊的石頭向敵人砸去,當即砸死了好幾個敵軍。石頭扔完了,敵人像馬蜂一樣地包圍上來,周介甫又揮舞著大刀,與敵人展開了肉搏戰(zhàn),左劈右砍,后面的敵人被他的勇猛給震懾住了,不敢上前。

這時,敵人把人員分成多個小隊,四面包圍他,與他前后來回拼刺,就是想把他拖得筋疲力盡之后再捉活的。周介甫雖也看出了他們的意圖,但又不得不招架,一時間殺得性起……然而,因體力消耗太大,他的刀越來越慢,越來越無力了,最后大刀一下子被敵人擊落在地上。敵人奸笑著圍了上來。眼看著就有被活捉的危險,但周介甫毫不畏懼,他大義凜然地說,告訴你們,想活捉我,沒門。說完他轉(zhuǎn)過去縱身跳下懸崖。敵人被他這種寧死不屈的氣魄給嚇倒了,只好對著懸崖下面胡亂地放了幾槍,就垂頭喪氣地走了。

然而,周介甫跳下懸崖后,被崖壁上的樹枝擋了好幾次,最后掉在崖底軟軟的沙灘上,他并未摔死,只是昏死過去了,后來被一個好心的山民發(fā)現(xiàn)而獲救。

從此,周介甫跳崖不死的英雄事跡迅速在當?shù)貍鏖_了。

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無數(shù)志士的革命的英雄主義,就是在斗爭中不怕艱難險阻,不怕流血犧牲,英勇戰(zhàn)斗,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他們?yōu)榱烁锩睦婧托枰?,不僅可以犧牲自已的某些利益,而且可以毫不猶豫地貢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這種革命的英雄主義,這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共產(chǎn)主義的集中體現(xiàn),是我們國家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武器,必須不斷地加以繼承和發(fā)揚。

革命圣地井岡山紅色故事(篇4)

在井岡山茨坪西南面的荊竹山下有一塊普普通通的花崗巖,長3米寬2米,頂端有裂紋,據(jù)說是雷擊造成的,因此被稱為“雷打石”。但這又是一塊不普通的石頭,因為它見證了一段歷史,見證了一支新型人民軍隊軍紀的誕生。

1927年10月23日,毛澤東率領工農(nóng)革命軍在荊竹山宿營,與王佐派來的代表朱持柳會談,為上井岡山做準備。為了部隊上山后能與王佐部搞好關系,防止違反群眾紀律的事情發(fā)生,毛澤東在第二天出發(fā)前組織部隊集合,登上“雷打石”,向大家訓話并第一次提出工農(nóng)革命軍的“三大紀律”:第一,行動聽指揮;第二,籌款要歸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

毛澤東深知嚴明的群眾紀律對軍隊建設的重要性,在領導秋收起義時,就要求部隊官兵對待人民群眾說話要和氣,買賣公平,不拉夫,不打人,不罵人。因為當時部隊成分復雜,從舊軍隊過來參加革命的官兵還存在軍閥作風,農(nóng)軍中相當一部分人小農(nóng)意識嚴重,加之文盲占絕大多數(shù),要把這樣一支隊伍改造成人民軍隊,僅憑說大道理是不行的。毛澤東實事求是,創(chuàng)造性地從日常行為入手,言語通俗,道理簡單,易懂易行。部隊上山后嚴守“三大紀律”,很快在井岡山站穩(wěn)了腳跟。

“三大紀律”不僅在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得到很好地執(zhí)行,也在其他紅軍部隊得到廣泛應用。鄂豫皖蘇區(qū)創(chuàng)建初期,黨代表吳煥先帶領的紅軍部隊被敵人圍困在湖北黃安縣紫云山區(qū),已經(jīng)斷糧3天。最后突圍時,吳煥先才準許每人從附近老鄉(xiāng)的紅薯地扒兩個紅薯充饑,在布上寫明紅軍扒紅薯吃的原因,包上5塊銀元,埋在紅薯根下面。此事傳開后,共產(chǎn)黨和紅軍在群眾中的威信迅速得到提升。

革命圣地井岡山紅色故事(篇5)

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大廳里,有一座油燈的雕塑,底座上鐫刻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八角樓上毛澤東那狹窄的臥室兼辦公室的書桌上,也擺放著一盞普通的油燈。按照當時的規(guī)定,毛澤東的級別是可以點三根燈芯的,但毛澤東拒絕了,堅持只用一根燈芯。為什么?不為別的,就是為了省油。

井岡山的物資供應極為有限,按照當時的說法,這里“人口不滿兩千,產(chǎn)谷不滿萬擔”。紅軍部隊的到來使物資供應更顯緊張。就拿油來說,山上只出產(chǎn)少量的茶油,炒菜要用油,點燈也要油,在敵人封鎖下,外面的油根本進不來,除了節(jié)約,沒有更好的辦法。大家熟悉的歌謠:“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軟又黃。金絲被兒蓋身上,不怕北風和大雪,暖暖和和入夢鄉(xiāng)?!奔润w現(xiàn)了生活的真實,也有藝術的想象,反映了紅軍的艱苦奮斗精神和革命樂觀精神。

實事求是地說,井岡山的紅米飯不是那么好吃。一是產(chǎn)量低,畝產(chǎn)只有三四百斤;二是口感粗糙,難以下咽。今天的游客也只能是好奇的嘗一嘗,頓頓吃就夠嗆了。但是對當時的紅軍來說,這就是美味,不是能經(jīng)常吃到的。南瓜能經(jīng)常吃上嗎?也不能。毛澤東在《井岡山前委對中央的報告》中說到:士兵中流傳的諺語是“打倒資本家,天天吃南瓜”,可見,天天吃南瓜成了戰(zhàn)士們的夢想和奢望。

毛澤東正是考慮到這些現(xiàn)實困難,在各方面率先垂范,精打細算。就是在這一根燈芯的微弱光亮下,他完成了《中國的紅色政權(quán)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等重要文章的寫作。

革命圣地井岡山紅色故事(篇6)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長征從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會理至西昌大道繼續(xù)北上,準備渡過大渡河進入川西北。蔣介石急令第2路軍前線總指揮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進擊;令川軍第24軍主力在瀘定至富林(今漢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擊;以第20軍主力及第21軍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區(qū)推進,加強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圖憑借大渡河天險南攻北堵,圍殲中央紅軍于大渡河以南地區(qū)。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寬300米,水深流急,兩岸是險峻的群山,地勢險要,大部隊通過極其困難。

5月24日晚,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1師第1團,經(jīng)80多公里的急行軍趕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此地由川軍2個連駐守,渡口有川軍第24軍第5旅第7團1個營筑堡防守。

當晚,紅1團由團政治委員黎林率第2營到渡口下游佯攻,團長_率第1營冒雨分三路隱蔽接近安順場,突然發(fā)起攻擊,經(jīng)20多分鐘戰(zhàn)斗,擊潰川軍2個連,占領了安順場,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25日晨,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紅1團第1營營長孫繼先從第2連挑選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連長熊尚林任隊長,由帥士高等4名當?shù)卮[渡。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fā)迫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突擊隊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旖咏鼘Π稌r,川軍向渡口反沖擊,_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

突擊隊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奮勇沖殺,擊退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后續(xù)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

隨后,紅1軍團第1師和干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革命圣地井岡山紅色故事(篇7)

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根據(jù)地物資嚴重匱乏。為解決糧食嚴重不足的問題,根據(jù)地軍民就以南瓜替代主糧。戰(zhàn)士們想方設法收集南瓜籽,有的還跑到破屋、大隴、黃坳等很遠的地方去收集。收到種子后大家滿山遍野種南瓜。

小井紅軍醫(yī)院的領導、醫(yī)護人員和傷病員也積極行動起來種南瓜,任務是每人四株。一些重傷員無法完成任務,輕傷病員就幫著分擔。

有個姓趙的排長,腿部負了重傷,護士不讓他出來,但他硬拿著拐杖,一拐一拐地爬上山坡,幫別人點籽澆水。一位連長傷很重,躺在床上不能動,便把通信員叫到床邊,鄭重地交代:“我現(xiàn)在動不了,請你代我種好四株南瓜。”通信員笑著說:“我已經(jīng)種了十株,算上連長的份,已超額完成任務?!?/p>

山上的老百姓看見紅軍種南瓜,稱贊道:“只聽說當兵吃糧,按月發(fā)餉,但沒有聽過當兵的種糧,這樣的部隊真是頭一次見到?!辈痪?,戰(zhàn)士們種的南瓜開始長葉了,南瓜苗順著山坡往上爬。

戰(zhàn)士們經(jīng)常去拔草、捉蟲、澆肥,根本用不著領導吩咐。有時執(zhí)行任務回來,也要到山坡上看看自己種的南瓜長得怎么樣。如果部隊下山執(zhí)行任務,出去的時間比較久,當?shù)乇﹦雨爢T和兒童團員就主動幫忙管理南瓜。

秋天到了,戰(zhàn)士們種的南瓜長得又大又好,有的一個就有四五十斤重。

有的連在豐收時,還專門開了慶豐大會,在最大的幾個南瓜上貼上紅紙,上面寫上這個南瓜是哪個班、排和個人種的,以示表揚。當時在紅軍中傳唱的歌謠“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也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4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