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寓意和象征

| 躍瀚

除夕的寓意和象征

除夕是除舊布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jié)、七月半、重陽節(jié)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的祭祖大節(jié)。除夕,在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遠的游子也是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在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

“歲”的最后一天,稱為“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與新歲首尾相連,謂之“歲窮月盡、挨年近晚”,是新一歲的前夕,是除舊迎新的重要時間交界點。除夕因常在農(nóng)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歲除之日,民間尤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除舊布新,張燈結彩,迎祖宗回家過年,并以年糕、三牲飯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先秦時期的逐除。據(jù)《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疬之鬼”,這就是“除夕”節(jié)令的由來。據(jù)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歲、團圓飯、貼年紅、掛燈籠等習俗,流傳,經(jīng)久不息。受中華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qū)的農(nóng)歷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的禁忌有哪些

1、燈長開不關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關燈。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不論是否守歲,屋里的燈都不要關,要徹夜不滅,寓意來年前途光明。

2、忌吃藥

正在服藥的病人,如果可能,最好是暫時停藥,家里年前煎過的藥渣也倒掉,不要留下;據(jù)說這樣才有利于來年的身體健康。

3、吃餃子不能說話

到晚上11點左右,開始下餃子。第一鍋餃子出鍋之后,卻不能吃。餃子一出鍋,還是和小年夜一樣,先得擺供臺。與此同時,由長房長孫挑鞭,次子點火,在自家的大門外燃放爆竹。一掛鞭放完,全家進門,按照大小依次給長輩磕頭,然后開始吃餃子。吃餃子的時候不許說話,不許??曜?,即使自己已經(jīng)吃完了也不能隨便站起來離開。

4、不汲水

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黃昏前“封井”,給水井加上木蓋,供奉糕點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開蓋復用。

5、忌倒污水、倒垃圾

據(jù)說,隨意亂倒污水、垃圾,亂丟雜物,隨地便溺的話,不小心就會濺灑到神靈身上,如果神靈惱怒的話,就會降禍到人。

6、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民間認為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著新一年會有“破運”。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并口念“歲歲(碎碎)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民間認為,將紅紙包起來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數(shù)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災難。所以,人們在除夕這天為了博個好彩頭,都會慎言謹行,以求得一個吉祥如意年。

除夕傳統(tǒng)節(jié)日及風俗

1、吃年夜飯

我們把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年夜飯已經(jīng)有很久的歷史,早在南北朝的時候,我國就已經(jīng)有了吃年夜飯的習俗。在北方人的年夜飯中,魚和年糕是最常見的,而且這兩道菜都有著非常好的寓意,魚意味著年年有余,而年糕意味著年年高,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2、祭祖

在我國的部分地區(qū),除夕有上墳的習俗,也被稱之為送年食。人們一般會在除夕的下午上墳,把做好的年夜飯,送到已亡故親人的墳上,讓亡故的親人能夠與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從而寄托人們對亡故親人的哀思。

3、守歲

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的習俗也是很悠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xiàn)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并守著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年到來。

4、掛燈籠

過年掛燈籠也是中國的古老習俗,因為在我國紅色代表喜慶,而圓形燈籠則寓意團圓美滿,紅燈籠象征著平安祥和、紅紅火火。所以除夕的時候家家戶戶會掛紅燈籠。

5、貼春聯(lián)

除夕這天會貼春聯(lián),包括門神,窗花,年畫,福字等。過年貼春聯(lián),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而且春聯(lián)都紅色的,過年的時候貼紅色的也代表著喜慶紅火。

除夕的含義

除夕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重大的節(jié)日之一。指農(nóng)歷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節(jié)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歷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lián)、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據(jù)《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疬之鬼”,這就是“除夕”節(jié)令的由來。據(jù)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農(nóng)歷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歲、貼門神、貼春聯(lián)、貼年畫、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jīng)久不息,受漢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除夕與初一:兩種拜年時間的內涵差異

除夕和初一都是過年拜年的重要時間節(jié)點,但它們背后有著不同的內涵和意義。除夕的“除”字寓意著除舊迎新,象征著過去一年的結束和新一年的開始。而初一則代表著嶄新的開始,人們會收拾好自己,穿上漂亮的衣服,去親戚朋友家拜年,表達對他們的祝福和問候。

17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