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日是什么日子

| 廣輝

臘月二十三日是什么日子

1、祭灶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民謠有“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民間早就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就是說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據(jù)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爺?shù)淖焐?,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曰為:上天言好事。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那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此說法流傳的比較廣泛。

2、吃灶糖

祭灶神的貢品不需雞鴨魚肉,更不需牛羊三牲,只需祭上一些“糖瓜”,讓灶神嘗點兒甜頭,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幾句。古語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灶糖是一種麥芽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

如今的現(xiàn)代人,更多的人用品嘗糖瓜,來度過小年節(jié)令。此外,餃子、火燒也是小年的特色節(jié)令食品。祭灶節(jié),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qū)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qū),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3、剪窗花

剪貼窗花也是小年較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馀)、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剪窗花是舊時女子比賽心靈手巧的手工之一,每逢過年,巧手的女人就會揮舞著剪刀,在紅紙上作畫,那時候有功底的女子不需要畫圖樣,一般都是即興創(chuàng)作,隨意性很強。而現(xiàn)在的剪紙,也是美化生活的一種藝術品,還可以在剪紙中獲得樂趣。

4、寫春聯(lián)

寫春聯(lián)也是小年的民俗活動。春聯(lián)是有講究的,它能驅鬼避邪,保家家戶戶平安無事。據(jù)說,春聯(lián)在兩千多年前的周代是桃符(桃梗),上面刻著咒語,每到新年就弄一副掛在大門兩旁。

春聯(lián)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伴T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jù)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5、掃塵

祭灶之后,人們便開始準備過年。每年從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春節(jié)前掃塵,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習慣。

掃塵主要是將所有的房間徹底清掃一遍,主婦們通常先把屋里的家具用被單等遮蓋起來,用頭巾或毛巾將頭包好,然后用掃帚將墻壁上下掃干凈。掃完之后,擦洗桌椅、沖洗地面,用干凈、整潔、亮堂來迎接新年的到來。

6、理發(fā)、趕亂婚

按照北方習俗,小年當天大人小孩都要沐浴理發(fā)。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正月里不理發(fā)的傳統(tǒng)習俗,以及想美美地過個新年的想法,讓市民們都養(yǎng)成了春節(jié)前理發(fā)美發(fā)的習慣。

臘月二十三節(jié)日簡介

臘月二十三這個節(jié)日又被大家叫做小年,在小年這一天,人們會進行祭灶、掃塵、吃灶糖等活動,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廟、道觀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后逐漸演化為二十三,過小年的說法。

這天是南方還是北方小年

這天對于北方來說是小年,在南方,小年一般是臘月二十四,這和過去古代制度習俗有關,在古代小年有所謂的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tǒng),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但由于北方靠近京城,民間也逐漸受到官氣的影響,不自覺的都將祭灶改在了臘月二十三,而南方依舊保持原來的漢族傳統(tǒng)依舊在臘月二十四。所以一直至今都是南方的小年要比北方晚一天。

祭灶神以求衣食無憂

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到來之際,人們會去祭灶神,這時候要請新的灶王像,代表的是祈求衣食無憂的意思,俗話說,臘月二十三,灶君爺爺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糖瓜是一種麥芽糖做成的糖,非常甜。北方人在祭灶時會給灶王爺供奉糖瓜,也是希望給灶王爺吃了以后,他的嘴巴會變甜一點,上天給玉皇大帝做報告時多言好事。在灶王爺吃完糖瓜之后就要把舊的灶神畫像揭下。

古人就定下這一天是可以大掃除的日子。

“掃塵日”和“送神日”的正確日期,有說是二十三日。

《五經(jīng)異義》則說,官府在二十三日祭灶,基于這本主張官府二十三日祭灶的書,亦指出官府是選擇在二十三日“陰陽”交介的時間送神。

因此,其實就是指從二十三日亥時進入二十四日子時的交界時間──依然是二十四日。東南亞一帶的華人多數(shù)源自閩廣兩省,受當?shù)孛耖g習俗影響,因此,東南亞華人普遍的把二十四日視為“送灶”和“掃塵日”的正日。

北方小年風俗

1、吃火燒

在北方,小年這天要祭灶,除了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jié)令食品。舊時每到這一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都非常興隆。

南方小年沒有吃火燒的習俗。

2、吃糖瓜、飴糖、麻糖

在北方,糖瓜、飴糖、麻糖等吃食本是為給灶王爺嘴上抹的吃食,逐漸演變成了小孩在小年必吃的零食。在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

南方小年沒有吃糖瓜、飴糖、麻糖的習俗。

3、貼窗花

剪貼窗花是北方盛行的民俗活動。窗花圖案一般有喜鵲登梅、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繡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鴛鴦戲水等等。貼上窗花寓意著新的一年越來越好。

南方小年通常沒有貼窗花的習俗。

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宜忌分析

祭灶王爺降吉祥

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被大家稱作是小年,小年的時候人們必須要做的事情是祭灶王爺,代表迎接吉祥的意思,小年夜那天傳說是灶王爺升天回宮的日子,這天在北方地區(qū)傳統(tǒng)的做法是糊兩個褡褳似的紙袋,一個里面裝的是毛驢的草料和豆子,一個里面裝的是灶王爺?shù)谋P纏和干糧,在灶王像前燒掉,同時還用那種棍棍糖,一般用球狀的,只是原料和棍棍糖一樣,在火爐爐口糊一圈,聽大人講是為了糊住灶王爺?shù)淖欤屧钔鯛斣谔焐喜灰獊y說,只說好聽的。

包餃子團團圓圓

在這一天人們會包餃子,包餃子也是與灶王爺息息相關的,這代表團團圓圓的寓意,迎來美好生活,在小年這一天也會包餃子,包餃子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賄賂灶王爺。相傳這一天,灶王爺會查看了各家各戶的情況后,向玉帝匯報,為了好好的相送灶王爺,加之有出門餃子、進門面的說法,不僅吃起來香甜美味,餃子就成了北方人小年這一天不可或缺的美食。

吃粘糕寓意年年高

吃粘糕是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的重要風俗,因為粘糕非常香甜軟糯,就給人們甜甜蜜蜜的感覺,非常可口。而這一天之所以做粘糕,是因為這天灶王爺會來各家各戶視察,并向玉帝匯報各家各戶的情況,為了黏住灶王爺?shù)淖?,因此發(fā)明了粘糕。當然粘糕也有年年高的寓意,是吉慶喜悅的意思。這一天,晉東南的人們還喜歡把炒玉米用麥芽糖粘起來,這樣吃起來不僅脆脆的還很香甜,是當時很流行的小吃美食,如今也能在晉東南地區(qū)看到這樣的吃食。

臘月二十三是什么日子

北方小年。民間傳統(tǒng)上的小年(掃塵、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qū),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tǒng)。從清朝中后期開始,帝王家就于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jié)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qū)百姓隨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這是神明歸天的日子,人間只有一些值日神及地主等小神看顧秩序;中國民間又以為神明上天之後,須等到第二年的初四晚,方才回凡人間;于是便有傳說,這時間內,即使翻轉屋子也不必顧慮任何細節(jié),利用這一天搬移物件或砂塵亂飛更不怕沖犯家中神明。



187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