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的事跡簡短事跡1000字

| 廣輝2

苦難與挫折是人生的一筆財富,經(jīng)歷了生活的坎坷,定會倍懂珍惜,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偉人的事跡簡短事跡精選。

偉人的事跡簡短事跡1

愛迪生在一八七七年開始了改革弧光燈的試驗,提出了要搞分電流,變弧光燈為白光燈。這項試驗要達到滿意的程度。必須找到一種能燃燒到白熱的物質做燈絲,這種燈絲要經(jīng)住熱度在二千度一千小時以上的燃燒。同時用法要簡單,能經(jīng)受日常使用的擊碰,價格要低廉,還要使一個燈的明和滅不影響另外任何一個燈的明和滅,保持每個燈的相對獨立性為了選擇這種做燈。這在當時是極大膽的設想,需要下極大的功夫去探索,去試驗。 絲用的物質,愛迪生先是用炭化物質做試驗,失敗后又以金屬鉑與銥高熔點合金做燈絲試驗,還做過上質礦石和礦苗共一千六百種不同的試驗,結果都失敗了。但這時他和他的助手們已取得了很大進展,已知道白熱燈絲必須密封在一個高度真空玻璃球內(nèi),而不易溶掉的道理。這樣,他的試驗又回到炭質燈絲上來了。他晝夜不息地用到了一八八0年的上半年,愛迪生的白熱燈試驗仍無結果。有一天,他把試驗室里的一把芭蕉扇邊上縛著一條竹絲撕成細絲,全副精力在炭化上下功夫,僅植物類的炭化試驗就達六千多種。他的試驗筆記簿多達二百多本,共計四萬余頁,先后經(jīng)過三年的時間。他每天工作十八、九個小時。每天清早三、四點的時候,他才頭枕兩、三本書,躺在實驗用的桌子下面睡覺。有時他一天在凳子上睡三、四次,每次只半小時。

到了一八八0年的上半年,愛迪生的白熱燈試驗仍無結果,就連他的助手也灰心了。有一天,他把試驗室里的一把芭蕉扇邊上縛著一條竹絲撕成細絲,經(jīng)炭化后做成一根燈絲,結果這一次比以前做的種種試驗都優(yōu)異,這便是愛迪生最早發(fā)明的白熱電燈——竹絲電燈。這種竹絲電燈繼續(xù)了好多年。直到一九0八年發(fā)明用鎢做燈絲后才代替它。愛迪生在這以后開始研制的堿性蓄電池,困難很大,他的鉆研精神,更是十分驚人。這種蓄電池是用來供給原動力的。他和一個精選的助手苦心孤詣地研究了近十年的時間,經(jīng)歷了許許多多的艱辛與失敗,一會兒他以為走到目的地了,但一會兒又知道錯了。但愛迪生從來沒有動搖過,而再重新開始。大約經(jīng)過五萬次的試驗,寫成試驗筆記一百五十多本,方才達到目的 .

眾所周知,托馬斯·愛迪生是一.位偉大的發(fā)明家,他一生總共獲得1093項發(fā)明專利,是實行專利制度以來獲得個人專利最多的人。他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加百分之一的靈感”成為激勵人們勤奮努力的座右銘??梢哉f,愛迪生的貢獻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生活。在他眾多的發(fā)明中,愛迪生認為電燈最重要,但他最鐘愛的是留聲機。下面是電燈發(fā)明的過程:燈是人類征服黑夜的一大發(fā)明。19世紀以前,人們一般用油燈、蠟燭等來照明。在電燈問世以前,人們普遍使用的照明工具是煤油燈或煤氣燈。這雖已沖破黑夜,但仍未能把人類從黑夜的限制中徹底解放出來。只有發(fā)電機的誕生,才使人類能用各色各樣的電燈使世界大放光明,把黑夜變?yōu)榘讜?,擴大了人類活動的范圍,贏得更多時間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

19世紀初,英國一位化學家制成世界上第一盞弧光燈。但這種光線太強,只能安裝在街道或廣場上,普通家庭無法使用。無數(shù)科學家為此絞盡腦汁,想制造一種價廉物美、經(jīng)久耐用的家用電燈的這一天終于來到了。1879年10月21日,一位美國發(fā)明家通過長期的反復試驗,終于點燃了世界上第一盞有實用價值的電燈。從此,這位發(fā)明家的名字,就象他發(fā)明的電燈一樣,走入了千家萬戶。他,就是被后人贊譽為“發(fā)明大王”的愛迪生。

愛迪生是一個異常勤奮的人,喜歡做各種實驗,制作出許多巧妙機械。他對電器特別感興趣,自從法拉第發(fā)明電機后,愛迪生就決心制造電燈,為人類帶來光明。

愛迪生在發(fā)明電燈的過程中,認真總結了前人制造電燈的失敗經(jīng)驗后。前后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失敗,但是他毫不氣餒,終于用棉紗變成了焦焦的炭。他小心地把這根炭絲裝進玻璃泡里,一試驗,效果果然很好。燈炮的壽命一下子延長13個小時,后來又達到45小時。就這樣,世界上第一批炭絲的白熾燈問世了。1879年除夕,愛迪生電燈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燈火通明。最后,愛迪生把炭化后的竹絲裝進玻璃泡,通上電后,這種竹絲燈泡竟連續(xù)不斷地亮了1200個小時!

愛迪生發(fā)明的這種炭絲電燈與以往的電弧燈相比,無疑顯得實用多了。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人類使用電燈的歷史正式開始。然而,這種炭絲電燈亮度不理想,燈絲的制作方法比較復雜,使用的壽命也不是很長。因此,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在致力于白熾燈的改進。

在炭絲電燈誕生30年后的1909年,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的庫里基發(fā)明了以鎢絲做燈絲的電燈泡。這種電燈與炭絲電燈相比,又前進了一步,但由于通電后鎢絲極易變脆,因此它的使用壽命也受到影響。

偉人的事跡簡短事跡2

喬治·西蒙·歐姆生于德國埃爾蘭根城,父親是鎖匠。父親自學了數(shù)學和物理方面的知識,并教給少年時期的歐姆,喚起了歐姆對科學的興趣。16歲時他進入埃爾蘭根大學研究數(shù)學、物理與哲學,由于經(jīng)濟困難,中途綴學,到1813年才完成博士學業(yè)。歐姆是一個很有天才和科學抱負的人,他長期擔任中學教師,由于缺少資料和儀器,給他的研究工作帶來不少困難,但他在孤獨與困難的環(huán)境中始終堅持不懈地進行科學研究,自己動手制作儀器。

歐姆對導線中的電流進行了研究。他從傅立葉發(fā)現(xiàn)的熱傳導規(guī)律受到啟發(fā),導熱桿中兩點間的熱流正比于這兩點間的溫度差。因而歐姆認為,電流現(xiàn)象與此相似,猜想導線中兩點之間的電流也許正比于它們之間的某種驅動力,即現(xiàn)在所稱的電動勢。歐姆花了很大的精力在這方面進行研究。開始他用伏打電堆作電源,但是因為電流不穩(wěn)定,效果不好。后來他接受別人的建議改用溫差電池作電源,從而保證了電流的穩(wěn)定性。但是如何測量電流的大小,這在當時還是一個沒有解決的難題。開始,歐姆利用電流的熱效應,用熱脹冷縮的方法來測量電流,但這種方法難以得到精確的結果。后來他把奧斯特關于電流磁效應的發(fā)現(xiàn)和庫侖扭秤結合起來,巧妙地設計了一個電流扭秤,用一根扭絲懸掛一磁針,讓通電導線和磁針都沿子午線方向平行放置;再用鉍和銅溫差電池,一端浸在沸水中,另一端浸在碎冰中,并用兩個水銀槽作電極,與銅線相連。當導線中通過電流時,磁針的偏轉角與導線中的電流成正比。他將實驗結果于1826年發(fā)表。1827年歐姆又在《電路的數(shù)學研究》一書中,把他的實驗規(guī)律總結成如下公式:S=γE。式中S表示電流;E表示電動力,即導線兩端的電勢差,γ為導線對電流的傳導率,其倒數(shù)即為電阻。

歐姆定律發(fā)現(xiàn)初期,許多物理學家不能正確理解和評價這一發(fā)現(xiàn),并遭到懷疑和尖銳的批評。研究成果被忽視,經(jīng)濟極其困難,使歐姆精神抑郁。直到1841年英國皇家學會授予他最高榮譽的科普利金牌,才引起德國科學界的重視。

歐姆在自己的許多著作里還證明了:電阻與導體的長度成正比,與導體的橫截面積和傳導性成反比;在穩(wěn)定電流的情況下,電荷不僅在導體的表面上,而且在導體的整個截面上運動。

人們?yōu)榧o念他,將測量電阻的物理量單位以歐姆的姓氏命名。

偉人的事跡簡短事跡3

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太空人,其實共有兩位,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阿姆斯特朗外,還有一位是奧德倫。當時阿姆斯特朗所說的一句話:“我個人的一小步,是全人類的一大步。”早已成為全世界家喻戶曉的名言。

在慶祝登陸月球成功的記者會上,有一個記者突然向奧德倫提出了一個很特別的問題:“由阿姆斯特朗先下去,成為登陸月球的第一個人,你會不會覺得有點兒遺憾?”

在全場有點尷尬的注目下,奧德倫很有風度地回答:“各位,千萬別忘了,回到地球時,我可是最先出太空艙的。”他環(huán)顧四周笑著說:“所以我是由別的星球來到地球的第一人?!?/p>

大家在笑聲中,都給予他最熱烈的掌聲。

偉人的事跡簡短事跡4

華盛頓是美國第一位總統(tǒng)。他是孩子的時候,砍掉他父親的兩棵櫻桃樹。 他父親回來了,非常生氣。他暗自思量,“如果我查明誰砍了我的樹,我要狠狠揍他一頓。” 他父親到處詢問。當他問兒子時,華盛頓開始哭了起來。 “我砍了你的樹!”華盛頓和盤托出。 父親抱起他的兒子說:“我好聰明的孩子,我寧愿失去一百棵樹,也不愿聽你說謊?!?/p>

列寧小時候

列寧小時候是一個認真學習的孩子。 列寧在學校里,每門功課都學得很好。老師講課,他用心聽。老師留的作業(yè),他認真做。 列寧做完學校里的功課,還讀許多課外書。他常常把書里的故事講給別人聽。他愛書里那些勤勞勇敢的人,拿他們做自己的榜樣。 列寧十分愛護書。他從來不把書弄臟,也不把書到處亂扔。 列寧小時候就是這樣學習的。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chǎn),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fā),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shù)貍鳛槊勒?。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yè)。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yǎng)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jīng)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zhí)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于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后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jīng)》,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fā)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jù)現(xiàn)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xié)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后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于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chǎn)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fā)現(xiàn)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林則徐對聯(lián)立志》

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lián),這兩幅對聯(lián)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志向。林則徐不僅敢于立志,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業(yè),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jù)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于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偉人的事跡簡短事跡5

《梅嶺三章》

〔一〕

斷頭今日意如何?

創(chuàng)業(yè)艱難百戰(zhàn)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

〔二〕

南國烽煙正十年,

此頭須向國門懸。

后死諸君多努力,

捷報飛來當紙錢。

〔三〕

投身革命即為家,

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

人間遍種自由花。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后,留在蘇區(qū)堅持斗爭的紅24師和地方武裝共1.6萬人,遭到敵人殘酷圍剿,大部損失。何叔衡、毛澤覃等黨和紅軍的高級干部在突圍中犧牲,瞿秋白和劉伯堅被俘后遇害。敵人占領中央蘇區(qū)后,殘酷殺戮革命干部和群眾。據(jù)有的材料說,瑞金被殺達12萬人,寧都被殺絕的有8300多戶,閩西被殺絕的有4萬多戶。

突圍出來的少數(shù)部隊會同地方武裝和敵人打起了游擊,項英、陳毅經(jīng)過轉戰(zhàn),于1935年2月來到了位于贛南的油山地區(qū)和梅嶺,開始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zhàn)爭。

青山巍巍,綠水長流;古道悠悠,雄關屹立

梅關,位于大庾嶺(今江西大余)海拔七八百米高處的巔峰。唐開元四年,左拾遺張九齡奉詔開鑿嶺南驛道,以連結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推進嶺南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3年功成后,兩側植梅,梅關因此得名。當年古驛道上“商賈如云,貨物如雨,萬足踐履,冬無寒土”,因此有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美稱。唐代詩人杜牧《過華清宮絕句》詩中有云“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那嶺南的荔枝就是通過這條驛道,由飛騎日夜兼程至長安,而色味不變。

1934年10月31日,8萬多參加長征的紅軍大部隊突破封鎖后,經(jīng)由此關,折而向西,直逼湘粵邊境。陳毅因為在興國老營盤戰(zhàn)斗中負重傷,未能參加長征,于是在粵贛邊堅持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zhàn),其中多次往返穿越梅嶺。

這里號稱“千峰轉不盡,十里萬重山”,樹木遮天蔽日,漫山遍野,山中有洞,洞洞相連,便于部隊隱蔽,保存實力。項英、陳毅確定了“依靠群眾,堅持斗爭,積蓄力量,創(chuàng)造條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行動方針,開始了在贛粵邊界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的游擊生活。

“天將曉,隊員醒來早。露侵衣被夏猶寒,樹間唧唧鳴知了。滿身沾野草。天將午,饑腸響如鼓。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數(shù)。野菜和水煮?!标愐阍獛浺黄囤M南游擊詞》,生動、形象地記錄了當年紅軍在艱苦環(huán)境下的斗爭生活。

1936年冬,陳毅舊部下陳海叛變,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引誘陳毅等同志下山。陳毅不知是計,一大早來到縣城,當他們距離交通站只有三四十米遠時發(fā)現(xiàn)了危險,最后在一婦女的幫助下撤回梅嶺,潛伏莽叢間20多天。敵人因搜捕不到,惱羞成怒放火燒山。因擔心不能脫險,陳毅危機時刻寫下豪氣沖天的《梅嶺三章》藏于棉衣內(nèi)層。

在以后的崢嶸歲月里,陳毅與《梅嶺三章》詩詞為伴,將革命進行到底。但《梅嶺三章》詩詞能有幸與后人見面,其夫人張茜當記一功。

1940年,盤踞蘇北的國民黨頑固派制造摩擦,同年十月,蔣介石發(fā)動第二次反-共高潮,妄圖消滅新四軍。此時,著名的黃橋戰(zhàn)役開始了。國民黨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和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調(diào)兵三萬,齊頭進攻黃橋。新四軍為了生存和抗日,只好被迫應戰(zhàn),在陳毅、粟裕的指揮下,我軍頑強反擊,予敵軍以重大殺傷。正當前線決戰(zhàn)時,敵方配合八十九軍作戰(zhàn)的保安四旅一部百余人,在戰(zhàn)場上潰退下來,不辨方向,一直沖到距陳毅指揮部200米處,而新四軍當時全軍出擊,總部已無保衛(wèi)部隊。得到好消息的李守維,叫囂要“活捉陳毅”。面對窘境,陳毅一面從容自若地立即組織機關工勤人員迎擊敵軍,一面命令其新婚妻子張茜,把所有文件立即燒掉,以防落入敵軍手中。做機要秘書的張茜,一邊燒文件一邊看文件的內(nèi)容。當看到《梅嶺三章》詩稿時,張茜猶豫了,她浮想聯(lián)翩陳毅在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的烽火歲月,深諳陳毅一生與詩歌結下不解之緣,于心不忍,便問:“老總,詩稿也要燒掉嗎? ”陳毅說統(tǒng)統(tǒng)燒掉。張茜對《梅嶺三章》愛不釋手,又問: “老總,我替您保存詩稿吧?!”陳毅不作聲了?!睹穾X三章》就這樣被張茜“救”了下來。由于陳、粟反復謀劃,部署周密,相機反擊,結果,新四軍以五千人戰(zhàn)勝了敵人三萬兵,創(chuàng)造了軍史上的一個奇跡

1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