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中國名人事跡

| 樂妍

關(guān)于中國名人事跡【篇1】

藏書故事

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集賢校理,參與整理國家藏書。后擢翰林學士。元和十年(815)貶為江州司馬。文宗即位,遷刑部尚書。武宗時以刑部尚書致仕。晚年退居洛陽香山,自號香山居士,他對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發(fā)展 有卓著的貢獻。在整理集賢院藏書時,使他有機會接觸大量的藏書,對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很大的影響。私家藏書頗富,建有藏書樓,名“池北書庫”。他曾作《池上篇》,言其“罷刑部侍郎時,有栗千斗,書一車”。著有《白氏長慶集》等。他曾以自己藏書為基礎,編撰了一部詞語佳句類書《白氏經(jīng)史事類六帖》(又名《白氏六帖》),分為1 367門。宋代黃鑒著《楊文公談苑》記載:“人言白居易作《六帖》,以陶家瓶數(shù)千,各題門目,作七層架,列置齋中。命諸生采集其事類,投瓶中。倒取之,抄錄成書?!笨梢姟栋资狭吩谧畛跛鸭Y料時,就開始以類匯集。另編有《元白因繼集》《劉白唱和集》《洛下游賞宴集》(又名《洛中集》)等。

竹筒寄詩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與鄰近的幾位刺史錢徽、李穰及浙東觀察使元稹以詩唱和,來往傳遞都以竹筒盛詩,是為詩筒的典故。

句傳雞林

唐代新羅(雞林) 商人來唐貿(mào)易時,盡力搜集購買白居易的詩,他們說,自己國家的宰相出百 (一作“一”) 金換一篇白詩,其中偽托的,宰相也能分辨出來。元稹感慨:“自篇章已來,未有如是流傳之廣者?!?/p>

關(guān)于中國名人事跡【篇2】

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八十幾歲高齡的他仍然活躍在科研場上,為我國的水稻研究事業(yè)做著貢獻。袁隆平的勵志故事充滿了奮斗和堅持的色彩,不畏艱難,知難而進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貫的原則?!耙活w種子改變世界”是對袁隆平所作貢獻最好的詮釋。

這個勵志故事從袁隆平年輕的時候開始講起。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nóng)學院畢業(yè),成為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批大學生。那時國家實行畢業(yè)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窮鄉(xiāng)僻壤的安江農(nóng)業(yè)學校當教師,負責教三門課。

然而就在這個落后的湖南鄉(xiāng)下,袁隆平度過了人生中最難忘的18年歲月——這些日子里,他一邊教書育人,一邊做農(nóng)業(yè)科研,積累了大量的經(jīng)驗。

那個年代的人都深受饑餓的折磨。1960年,嚴重的大饑荒像蝗蟲般掠過中華大地,餓殍遍野,慘不忍睹。

袁隆平內(nèi)心的壯志被激發(fā)起來了,他發(fā)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種高產(chǎn)的水稻,讓自己的同胞吃飽!當時,科學家都認定水稻雜交沒有優(yōu)勢,可是倔強的袁隆平不認輸,他相信自己的判斷沒有錯,無數(shù)次實驗、無數(shù)次失敗,都沒有使他氣餒。

天才都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樣走在實驗田里,突然發(fā)現(xiàn)一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驚喜之下,繼續(xù)潛心研究。終于,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國水稻科研會議上,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關(guān)于中國名人事跡【篇3】

仗劍遠游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他乘舟沿江出峽,漸行漸遠,家鄉(xiāng)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只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著他,推送著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馬承禎:李白沒有想到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的司馬承禎。天臺道士的司馬承禎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shù),而且寫得一手好篆,詩也飄逸如仙。玄宗對其非常尊敬,曾將他召至內(nèi)殿,請教經(jīng)法,還為他造了陽臺觀,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隨她學道。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自然十分開心,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李白器宇軒昂,資質(zhì)不凡,司馬承禎一見已十分欣賞,及至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嘆不已,稱贊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當世的榮祿仕宦,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贊美他。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來賀知章贊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承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他決心去追求“神游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興奮之余,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自喻,夸寫大鵬的龐大迅猛。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從江陵起,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2.洞庭葬友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經(jīng)岳陽,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墒钦敺褐鄱赐r,發(fā)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毆打致死)。李白悲痛萬分,他伏在朋友的身邊,號陶大哭,“泣盡繼之以血”。由于他哭得過于傷痛,路人聽到都為之傷心落淚。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真是無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于洞庭湖邊,自己繼續(xù)東游,決心在東南之游以后再來搬運朋友的尸骨。李白來到了廬山,在此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詩。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偉,虎踞龍盤,六朝宮閱歷歷在目。這既引起李白許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自豪感。他認為往日之都,己呈一片衰頹之氣,沒有什么好觀賞的了,根本不及當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現(xiàn)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氣雖己消亡,但金陵的兒女卻飽含深情地接待李白。當李白告別金陵時,吳姬壓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頻頻舉杯勸飲,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流過了人們的心頭,使人難以忘卻。李白告別金陵后,從江上前往揚州。揚州是當時的一個國際都市。李白從沒有看到過如此熱鬧的城市,與同游諸人盤桓了一些時日。到了盛夏,李白與一些年輕的朋友“系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邊。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好不愜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揚州)病倒了。臥病他鄉(xiāng),思緒很多,既感嘆自己建功立業(yè)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鄉(xiāng),惟一能給他帶來點安慰的,便是遠地友人的書信。

關(guān)于中國名人事跡【篇4】

看書前總是先洗手。

往往把它從字數(shù)中扣除。

”理發(fā)師聽了大窘,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zhì)獎章, 在廈門大學教書時,一次,”一席話頓時引得會場上充滿了笑聲,魯迅先生曾到一家理發(fā)店理發(fā),而是掏出錢來一個一個地數(shù)給理發(fā)師,常常被掌聲和笑聲包圍。

有的同學已在報上看到不少攻擊他的文章,當然這對魯迅來說是常有的事,直辣得額頭冒汗,心想他肯定沒幾個錢,對著可惡的貓一一發(fā)射。

購置了多冊書本,魯迅故意將他當成乞丐,臉上立刻堆滿了笑,一次,對此。

標點符號也折算字數(shù)支付稿費了,少年時,各種體裁的作文應有盡有,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理發(fā)師不認識魯迅,而且還沒有廣告。

既然如此,魯迅應約為某出版社撰寫書稿,因此他的書稿通篇沒有一個標點符號,理發(fā)師大喜,只好采納魯迅的意見。

魯迅又去理發(fā),他便摘下一顆辣椒,今天怎么這樣給?”魯迅笑笑:“您上回馬馬虎虎地理,他在講演中說:“有人說我這次到北平, 有一次,呵呵!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反而在理發(fā)后極隨意地掏出一大把錢給理發(fā)師——遠遠超出了應付的錢。

但在文章中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呢。

過了一段日子,魯迅并沒有再顯豪爽,” ,滿臉寫著謙恭,50多歲仍然童心未泯,他平時很愛護圖書。

我馬上要‘ 卷土重去’了,坦然地轉(zhuǎn)過身去遞過一塊銀元:“買飯吃吧,由于苦讀書,他自己還準備了一套工具,他寧可另買一本新書借給人家,往往面目一新, 編輯看了書稿后,不給稿費,理發(fā)時就一點也不認真,有一次他從上?;氐奖逼剑?來終于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第一學期成績優(yōu)異,訂書、補書樣樣都會,又買了一串紅辣椒。

見他衣著簡樸,魯迅隨即拿起手邊的五十支裝鐵皮的香煙罐,然后買了幾本書,若有別人借書,夜讀難耐。

很為他不平,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魯迅在上海的街頭蹓跶,標點也得算字數(shù),經(jīng)他整理后,身后總跟著一小特務盯梢,以“難以斷句”為由,可當年的出版界對標點符號不重視,夜靜更深魯迅在寫作。

妙趣橫生。

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領,每當晚上寒冷時。

值得你擁有:他演講時旁征博引,書臟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凈。

“慢工出細活”地理發(fā),一個子兒也沒多給,您上回那樣給。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請作演講,在支付稿費時,”那家出版社沒辦法,外面的貓不停地叫,放在嘴里嚼著,理發(fā)師見狀大喜,他一生節(jié)衣縮食,回信要求魯迅加上標點符號,魯迅先生不僅不生氣,是‘ 卷土重來’;但是請放心,題目是《文學與武力》。

魯迅先生從少年時代起,是來搶飯碗的,就和書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我就認認真真地給,他平時不輕易把自己用過的書借給人,魯迅也不例外。

由于事先探知該出版社不支付標點符號的稿費,可見標點還是必不可少的, 魯迅晚年來到上海專事寫作,魯迅回復:“既要作者加標點符號分出段落、章節(jié),不料理畢,一本破舊的書,北師大請他去講演,他就用這種辦法驅(qū)寒堅持讀書, 大家知道:標點符號雖然其貌不揚,屢屢打斷他寫作的思路,理發(fā)師大惑:“先生,我就馬馬虎虎地給;這回您認認真真地理。

關(guān)于中國名人事跡【篇5】

當農(nóng)民軍在西南進行艱苦抗清斗爭的時候,東南沿海一帶的人民也在鄭成功的領導下進行抗清活動。鄭成功是鄭芝龍的兒子,他們父子都在唐王政府為官,后來鄭芝龍降清,鄭成功則繼續(xù)抗清。鄭成功以廈門、金門為據(jù)點,曾先后圍攻福州,攻克臺州。清朝派人招降,遭到他的嚴詞拒絕。

順治十六年(1659年,永歷十三年),鄭成功聯(lián)合浙江張煌言等發(fā)動了一次大反攻,從海道溯長江,直達南京近郊,占領了鎮(zhèn)江、蕪湖等四川三府二十四縣。他們的行動與李定國的起義軍遙相呼應,使清廷大為震動。但由于戰(zhàn)略上的錯誤,鄭成功在南京被清兵所擊敗。為了建立根據(jù)地,鄭成功于順治十八年(1661年,永歷十五年)率大軍在臺灣登陸,次年,趕走了竊踞臺灣的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鄭成功在臺灣設置承天府,建立行政機構(gòu),奉南明永歷正朔,招徠大陸難民,屯田墾荒,又派遣漢族“農(nóng)師”向高山族人民傳播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shù),加速了臺灣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康熙十二年(1673年,永歷二十七年),原已降清的明朝將領吳三桂、耿精忠和尚之信等又先后起兵反清,這就是所謂的“三藩之亂”。吳三桂起兵云南,尚之信起兵廣東,耿精忠起兵福建,鄭成功子鄭經(jīng)也乘勢攻占了泉、漳、溫州等地。吳三桂等三人都是漢民族的敗類,他們起兵的目的是為了與清朝分割土地,因而他們得不到廣大人民的支持。三藩的叛亂歷時八年,為清兵所平息,而鄭經(jīng)也退回臺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永歷三十七年),清朝政府派臺灣降將施瑯大舉進攻臺灣,鄭成功孫鄭克塽戰(zhàn)敗投降,堅持了四十年的反清武裝斗爭至此結(jié)束。

10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