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科學家事跡故事材料

| 徐球

于敏在氫彈研制中,解決了熱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礎(chǔ)問題,于敏事跡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2024于敏科學家事跡故事材料(通用8篇),希望能夠?qū)Υ蠹业男枰獛砹λ芗暗挠行椭?/p>

于敏科學家事跡故事材料

于敏科學家事跡故事材料【篇1】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周恩來立即部署:一定在1968年之前進行氫彈裝置爆炸試驗!時間緊迫,氫彈研究還沒有關(guān)鍵性突破。于敏和團隊科研人員幾乎時時刻刻都沉浸在堆積如山的數(shù)據(jù)計算中。直到1965年,氫彈研制方案才終于有了一些眉目,為了驗證方案是否行得通,于敏帶領(lǐng)幾十名科研人員趕赴上?!鞍偃諘?zhàn)”。上海有中國唯一運算5萬次的計算機,然而,95%的時間要先保證原子彈設(shè)計的運算。于敏帶著他的團隊,就利用這5%的運算時間,甚至把算盤、計算尺這些原始工具都用上。于敏把自己埋在數(shù)以萬計的演算紙、運算紙帶里,從大量密密麻麻、雜亂無章的數(shù)據(jù)中,他以超乎尋常的物理直覺,逐漸理出頭緒找到關(guān)鍵!

終于形成了一套從氫彈原理到構(gòu)形的基本完整方案。1967年6月17日,一架戰(zhàn)機在新疆羅布泊上空投下了一個降落傘,氫彈試驗正式開始。大漠上空同時升起兩個太陽,蘑菇云隨之拔地而起。我國第一顆氫彈空投爆炸試驗成功?!皼_擊波把距爆心投影點近三公里、重約五十四噸的火車吹出十八米,近四公里處的半地下倉庫被揭去半截,十四公里處的磚房被吹散……”當日,新華社向全世界發(fā)布了《新聞公報》莊嚴宣告:“今天,中國的第一顆氫彈在中國的西部地區(qū)上空爆炸成功!”

于敏科學家事跡故事材料【篇2】

于敏加入氫彈研究后,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是:氘氘聚變、氘氚聚變和氚氚聚變,究竟哪種熱核反應(yīng)適用于氫彈。

當時,美國一家權(quán)威科學期刊發(fā)表論文,公布了一個新的數(shù)據(jù),表示在設(shè)計中添加氚有利于氫彈起爆。這對研制氫彈來說,是一個好消息。

問題是,這個數(shù)據(jù)是真的嗎?

氘和氚都是稀缺且獲取困難的材料,要做實驗驗證的話,需要花費3年時間和幾億人民幣。當時的中國面臨嚴峻的外部形勢,花不起這個錢,也等不起這么長時間。

于敏選擇了用筆和草稿紙進行理論驗證,經(jīng)過大量演算后否定了這個數(shù)據(jù),避免氫彈研究走上這條彎路。后來國外有人重復(fù)了那個實驗,證明期刊的數(shù)據(jù)果然是錯的。

于敏科學家事跡故事材料【篇3】

僅用3年時間,于敏就解決了氫彈制造的理論問題。于敏、黃祖治等科技人員提出研究成果報告69篇,對氫彈的許多基本現(xiàn)象和規(guī)律有了深刻的認識,發(fā)現(xiàn)了熱核材料自持燃燒的關(guān)鍵,解決了氫彈原理方案的重要課題。

1967年6月17日早晨,一架載有氫彈的飛機進入羅布泊上空。8時整,隨著指揮員“起爆!”的指令,機艙隨即打開,氫彈攜著降落傘從空中急速落下。十幾秒鐘后,一聲巨響,碧藍的天空隨即翻騰起熊熊烈火,傳來滾滾的雷鳴聲……不到5年時間,于敏帶領(lǐng)工作組獨立自主突破了核大國對氫彈理論技術(shù)的封鎖,并用轟動世界的“于敏方案”為中國研制氫彈打開了一扇大門。

多年后,諾貝爾獎得主、核物理學家玻爾訪華時,同于敏晤面,稱贊于敏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是“中國的氫彈之父”。

與于敏一起工作了50多年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院士杜祥琬說:“于敏先生那一代人身上有一種共性,他們有一種強烈的家國情懷。這種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希望這種精神能夠不斷傳承下去。”

于敏科學家事跡故事材料【篇4】

為了加快氫彈研制速度,于敏和團隊幾乎時刻沉浸在堆積如山的數(shù)據(jù)計算中。1965年9月,上海的“百日會戰(zhàn)”最終打破僵局:于敏以超乎尋常的直覺,從大量密密麻麻、雜亂無章的數(shù)據(jù)中理出頭緒,抽絲剝繭,帶領(lǐng)團隊形成了基本完整的氫彈理論設(shè)計方案。

然而,設(shè)計方案還需經(jīng)過核試驗的檢驗。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地處青海高原,在那里,自然條件惡劣,于敏的高原反應(yīng)非常強烈,食無味、覺無眠,從宿舍到辦公室只有百米路,有時要歇好幾次、吐好幾次。即便如此,他仍堅持解決完問題才離開基地。

1967年6月,我國第一顆氫彈空投爆炸試驗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國家。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七年多,中國僅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

試驗成功的那一刻,于敏并沒有在現(xiàn)場,而是守候在北京的電話旁。勝利的消息傳來,于敏很平靜,“回去就睡覺了,睡得很踏實”。

耀眼的成功背后,是數(shù)載春秋的夜以繼日、焚膏繼晷。

于敏科學家事跡故事材料【篇5】

攻堅路上,于敏三次因為過度勞累與死神擦肩而過;不知道多少天站在苦寒高原的試驗場上,吃著夾雜沙子的饅頭、喝著苦堿水;也不知道有多少個夜晚獨自翻看親人的照片……

甘于奉獻一切的動力,源于熾烈的愛國情懷。

2015年1月9日,2014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坐在輪椅上的于敏從________手中接過了那一年唯一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獎獲獎證書。

2019年1月16日,93歲的于敏與世長辭,告別了這片他一生熱愛并為之奉獻的土地。同年9月,________簽署主席令,追授于敏“共和國勛章”。

一張床、一張書桌、一臺老舊的電視,沒有任何繁復(fù)的裝飾和名貴的家具,這是于敏生前所居住的房間,他在這里度過了人生中最后三年的時光。

在他的書柜里,有幾本他為學生親手整理的手稿,每一頁上,一筆一劃,工工整整。在最上面的一本里夾著這樣一張字條,“春蠶蠟炬睹物回首感概系之?!?/p>

于敏科學家事跡故事材料【篇6】

于敏,男,漢族,1926年8月出生,天津?qū)幒尤耍泄颤h員,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wù)?、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獎獲得者,2019年1月逝世。作為我國國防科技事業(yè)改革發(fā)展的重要推動者,于敏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guān)鍵作用,為我國核武器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2019年9月,獲得“共和國勛章”。

國家國家,有國才有家。于敏用一生踐行著愛國二字,愛國也成為這個家永恒不變的主題,默默傳承。于敏成長于舊中國最動蕩不安的時期,兵荒馬亂,流離失所。幼年的于敏,常與大他三歲的姐姐藏在炕沿下,躲避呼嘯而來的槍彈。一年夏天,剛學會騎自行車的于敏,就險些遭到橫沖直撞的日軍吉普車碾壓。

“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未曾向洋已經(jīng)礪就了鋒鍔?!彪y以撫平的童年屈辱,對侵略者的切齒痛恨,激發(fā)了少年于敏的民族自尊心,化為他此后一生“科學救國”的精神動力,“愿為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獻出自己的一切”,“中華民族不欺負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負”。

于敏科學家事跡故事材料【篇7】

“于敏是誰?”

這個名字出現(xiàn)在1987年“全國勞動模范”名單中時,其余4人都有詳盡的人物事跡介紹,唯獨關(guān)于于敏只有短短13個字:“于敏是核工業(yè)部科技委副主任?!?/p>

除此之外,人們對他幾乎一無所知。

30多年過去了,盡管于敏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獎,又被授予“共和國勛章”等至高榮譽,盡管2021年熱播劇《功勛》已經(jīng)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他的事跡,但《環(huán)球人物》記者近日在進行于敏相關(guān)采訪時,仍有身邊朋友不知道他是誰。有些電腦輸入法依然不能默認打出“于敏”這個名字。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于敏真的用一生踐行了這句話。作為“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這個名字值得被重提和銘記。

1961年1月12日,北京飄著雪花,第二機械工業(yè)部(簡稱二機部)副部長兼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的錢三強把于敏叫到自己的辦公室,嚴肅地說:“經(jīng)所里研究,報請上級批準,決定讓你參加氫彈理論的預(yù)先研究?!?/p>

當時,美國、蘇聯(lián)和英國已相繼研制出比原子彈威力大幾十倍、幾百倍的氫彈。

“杜魯門跟艾森豪威爾都赤裸裸地講,他們決不能讓中國搞氫彈。”于敏回憶說。

于敏科學家事跡故事材料【篇8】

僅僅是“國士無雙”,恐怕完全無法將于敏的成就功勛對于國家興衰民族庚續(xù)、對于子孫后代的重要影響反映出來。我認為于敏這個名字需要在一個更高層次的語境中來被提及,只要我們的國家和民族還存在,這個名字就應(yīng)該被頂禮膜拜,這個名字就應(yīng)當與日月同輝!

有朋友評論說不喜歡這種把國家的前途命運與虛無縹緲的所謂天命聯(lián)系在一起。這一點我很是贊同。但有時候歷史的發(fā)展又是非線性的,甚至雷同于物理上三體中的混沌效應(yīng),充滿了偶然性,一次微小的蝴蝶翅膀的揮動,甚至可以引起一場颶風…所謂的“天佑中華”我的理解就是一種正向的偶然性,是一種概率事件。

于敏幼時差點被日軍的卡車撞死,高中畢業(yè)因家境困窘瀕臨失學,是一個同學的父親不忍心這樣的天才被埋沒才資助他上了北大,在大學時又生重病生命垂危,是物理系同學們集體獻血才挽救回來,一次又一次的偶然或許造就了某種程度的必然,兩彈一星的事業(yè)也成就了天才施展拳腳的舞臺,這也是我強調(diào)“誕生”和“發(fā)揮作用”的原因。

208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