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王振義先進事跡

| 徐球

2024“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王振義先進事跡同學們了解嗎?王振義有什么卓越的貢獻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王振義事跡是什么樣的呢?,希望能夠?qū)Υ蠹业男枰獛砹λ芗暗挠行椭?/p>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王振義先進事跡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王振義先進事跡篇1

98歲高齡時,王振義仍工作在醫(yī)、教、研第一線,他曾說過,“拿著國家的津貼,不能白吃飯”。每周四上午,針對收治的病人案例和學生提出的疑難雜癥,王振義都會在查閱資料后和大家討論處理方案,風雨無阻堅持了18年,這種“查房法”被他稱為“開卷考試”。

為了一個病例,王振義用了3天的時間查閱了200多篇文獻,親自制作了30多頁PPT。本該安享晚年的他,在72歲那年開始學習使用電腦,并堅持每天雷打不動看2個小時的學術(shù)資料。正如王振義本人所說的那樣,他從始至終都將自己放在了學生的位置上,醫(yī)學的海洋無邊無際,為人師也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審視自己提高自己的過程。

在王振義的眼里,人生最大的快活有兩件事:一是學習,“把不知道的事變成知道”;二是治好病人的病。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王振義先進事跡篇2

時至今日,王振義已經(jīng)100歲高齡了,從醫(yī)多年的他培養(yǎng)出的“得意門生”也不在少數(shù)。當年,他發(fā)現(xiàn)在醫(yī)院進修的陳竺,在血液學研究方面有天賦,便將其破格錄取為研究生,還送陳竺等一些學生去國外進修,學成歸來的陳竺也沒有辜負王振義的期望做出了不俗的成績,他通過努力接替了老師王振義成為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并提出了腫瘤“靶向治療”的觀點,在白血病治療上有著突出貢獻。

除此之外,王振義還帶出了陳賽娟、陳國強兩位院士,以及21名博士、32名碩士,為國家的醫(yī)療事業(yè)培養(yǎng)了一批專業(yè)人才,但不管這些學生后來走上了什么位置,獲得了什么成就,他們對老師王振義的崇敬、欽佩之意絲毫不減。王振義院士曾說過,一個人的學術(shù)經(jīng)歷總是由低到高,隨著情況的變化也會有所下降,所以要一代一代傳承,使得這條拋物線疊加上升,最高點始終是向上的。從醫(yī)八十載,王振義救死扶傷,堅守醫(yī)者仁心的品質(zhì),用一腔熱血和努力,讓我們看到了醫(yī)學的神圣,雖然他總說覺得時間不夠,留下很多遺憾,但他為醫(yī)學事業(yè)、為人民做出的貢獻不可磨滅。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王振義先進事跡篇3

王振義認為可以通過科學研究,把循證的東西拿出來,這是中西醫(yī)科研交流、互通、對話的重要途徑。

我再舉一個例子。有一種中藥叫麻黃,主要含有麻黃堿等成分。我查資料發(fā)現(xiàn),《中國藥典》中收錄有麻黃,《本草綱目》中說麻黃有“發(fā)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那么是誰最早發(fā)現(xiàn)了麻黃堿的作用呢?他就是現(xiàn)代中藥藥理學研究的創(chuàng)始人、著名藥理學家陳克恢教授。陳克恢出生在上海,年輕的時候赴美留學,立志用科學方法研究中藥。20世紀20年代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工作期間,他開始著手研究中藥麻黃。他與同事合作,發(fā)現(xiàn)麻黃堿有擬交感神經(jīng)作用。后來,他還從麻黃之中提取到了麻黃素和右旋偽麻黃堿等成分,并通過對麻黃堿的藥理作用研究、臨床觀察,證明可以治療過敏性疾病、干草熱和支氣管哮喘,還可用于脊椎麻醉,以防血壓下降??上ш惪嘶纸淌谝呀?jīng)去世了,否則他也是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王振義先進事跡篇4

誘導分化方法先在國內(nèi)推廣,后又在國際上推廣應用,并取得理想的效果。據(jù)統(tǒng)計,這種病例的早期完全緩解率達到85~90% ,而且這種方法副作用少、不抑制造血、不引起出血、使用藥物口服、價格低廉,每30顆藥物,可以服10天,費用只有人民幣13塊。這不僅為過去被認為治療困難、死亡率高、費用昂貴的急性白血病找到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法,而且還為腫瘤可以通過誘導分化治療的理論和治療途徑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目前,王振義教授和他的團隊還配合應用砷劑及化療方法,使這種病的患者5年存活率高達95%,成為第一種可以治愈的急性白血病。因此,王振義教授也被世界醫(yī)學界譽為“癌癥誘導分化第一人”。

至2018年,瑞金醫(yī)院主持的大規(guī)模臨床實驗顯示,在優(yōu)化方案的基礎上,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生存率達93%。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王振義先進事跡篇5

學生時代王振義接受孔孟之道“仁者愛人”思想的熏陶,在大學時受到了“仁濟慈愛”宗教思想的影響,工作以后一年,新中國成立,他又受到了要“為人民服務”和“救死扶傷”思想的教育。所以,在他的世界觀里,作為醫(yī)生一定要有愛心,要盡可能地救治好病人。他的信念也是和瑞金醫(yī)院一貫倡導的“廣博慈愛、追求卓越”的理念一脈相承的。

在這一理念指導下,王振義于上世紀50代在血栓和止血研究領域已初露鋒芒。1953年,他在臨床中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病人在平時沒有出血癥狀,但在拔牙等小手術(shù)后會出血不止。他翻閱了大量文獻,了解到血漿中凝血因子的高低值是出血的關鍵,一般實驗室檢驗無法發(fā)現(xiàn),需要用凝血活酶生成試驗。但做該試驗時,需要將硅膠涂在玻璃管壁上。當時國內(nèi)無此材料。一向喜歡鉆研的他用石蠟代替硅膠,成功地在國內(nèi)首先確立了這種檢測方法,并作出診斷,解決了這種不明原因出血的診斷和治療問題。

此后,王振義一發(fā)不可收,隨著研究成果的不斷出現(xiàn),他開始在國內(nèi)外權(quán)威科技雜志發(fā)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論文,他與其夫人合譯由Stefanini編寫的《出血性疾病》一書,是當時國內(nèi)唯一一本有關出血性疾病的參考書。他與李家增、阮長耿,以后又有王鴻利、韓忠朝、宋善俊參加主編的《血栓與止血》已成為我國在這領域中的代表性專著,并被不斷再版。正因為他在血液病治療和科研方面不斷取得成果,他贏得了無數(shù)的鮮花和掌聲。

247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