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事跡簡介500字

| 劉慧

蘭考縣的干部群眾在焦裕祿精神的鼓舞下,蘭考三害“內澇、風沙、鹽堿”得到有效治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焦裕祿事跡簡介500字左右。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焦裕祿事跡

焦裕祿同志臨危受命,迎難而上,勇擔重任,在他擔任蘭考縣委書記的那一年,正是這個地區(qū)遭受連續(xù)3年自然災害嚴重的一年,全縣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年最低水平。走進蘭考這片貧瘠的土地,迎接他的不是經久不息的掌聲,不是簇擁著的鮮花,而是衣衫襤褸、滿面塵垢的孩子,是饑寒交迫、逃荒要飯的災民,是大雪、風沙和饑荒,是一片荒蕪的土地。他到任后的第二天,就深入基層調查研究。

面對蘭考縣的“三害”:風沙、澇地、鹽堿灘,成立除三害辦公室,擔任辦公室主任,他抽調120名的干部群眾和技術員,封沙、治水、改地,努力和災難做斗爭。為了使蘭考人民能夠脫離貧困,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使焦裕祿同志心甘情愿犧牲自己和幸福的家庭,他身先士卒,以身作則,拖著患有慢性肝病的身體,在一年多的時間里,跑遍了全縣140多個大隊中的120多個,深入村莊摸排查底。

他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為了聽到百姓的心聲,他堅持生活在群眾中,和群眾同甘共苦,他鉆進農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背著干糧、拿起雨傘,和大家一起在蘭考的原野上日夜奔波。

在同自然災害的斗爭中,焦裕祿同志不顧重病纏身,忍受著嚴重疾病的折磨,追沙,他一直追到沙落地,風沙最大的時候,他帶頭去查風口,探流沙;查水,他又是查到水歸槽,大雨傾盆的時候,他帶頭趟著齊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勢;干旱季節(jié),他親自用舌頭辨別鹽堿的種類和土的含堿量;風雪鋪天蓋地的時候,他率領干部訪貧問苦,登門為群眾送救濟糧款;哪里最艱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總是在群眾最苦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

在風里、雨里、沙窩里、激流里,長途跋涉,不知度過了多少個白天和黑夜……他把群眾同自然災害斗爭的寶貴經驗,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成為全縣人民的共同的財富,成為戰(zhàn)勝災害的有力武器;焦裕祿同志帶領的隊伍團結奮斗,艱苦拼搏,經過大規(guī)模的調查研究,最終摸清了蘭考“三害”的底細,查清了每個風口和大小沙丘,全縣的千河萬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和涵閘,也調查得清清楚楚

他基本上掌握了水、沙、堿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幾個月的辛苦奔波,換來了一整套既具體又詳細的資料,繪成了詳細的排澇瀉洪圖,從而制定出了切實可行的改造蘭考自然災害的規(guī)劃,打造出了改造蘭考的宏偉藍圖,他莊嚴承諾:“一定要要在3-5年徹底改變蘭考,不達目的,我們死不瞑目”。

在除“三害”的斗爭中,焦裕祿同志杜絕在辦公室聽匯報,親自率領干部、群眾進行了小面積翻淤壓沙、翻淤壓堿、封閉沙丘試驗。然后以點帶面,全面鋪開。通過“造林防沙,育草封沙,翻淤壓沙”的方法根治了風沙;采取“以排為主,排、灌、滯、澇、臺、改兼施”的方針排除了水澇;利用“翻淤壓堿,開溝淋堿,打埂躲堿,臺田試種,引進耐堿作物”的方法解決了鹽堿地不產糧的大問題,通過一年的艱苦奮戰(zhàn),蘭考的除“三害”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殊不知,英雄的背后是心酸的歷程,在那破舊的寫字臺前,焦裕祿同志強忍著肝癌的巨痛,規(guī)劃著治理風沙鹽堿的方案,他經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騎不了車,即使這樣,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頂住肝部,堅持工作,他俯首甘為孺子牛,鞠躬盡瘁為人民,直至被強行送進醫(yī)院,臥病在床時,他還問:“蘭考是不是下了大雨?”他時時刻刻站在人民的立場,想人民所想,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解決人民的心頭之患。

他一心為公,一心為民,他的心里裝的是蘭考縣的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同志被肝癌奪去了生命,年僅42歲的他在臨終前對組織上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钪覜]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他用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戰(zhàn)風沙、控內澇、治鹽堿,他不折不扣,用自己的生命來踐行了自己的諾言,在他身上體現出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風采和不怕艱難困苦、不畏流血犧牲的、銳意進取、廉潔奉公的高貴品質。

焦裕祿同志雖死猶生,他永遠活在我們的心里,他的精神,他的形象,將逾遠而彌存,歷經時日而愈加光芒四射。他的先進事跡一次次的觸動著我的心靈,使我深受啟發(fā),我再一次深深的思考了人生的意義,作為一個普通黨員,一個基層水文工作者,我怎樣才能更好的完成我的使命?

是焦裕祿同志給我指明了航向,他為我樹立了前進的路標,我要義無反顧的學習他的高貴品質,結合實際找差距、定措施,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業(yè)務水平,勤奮學習,扎實工作,艱苦奮斗,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讓群眾滿意的好黨員,以實際行動來詮釋人生的價值,為黃河水文事業(yè)的和諧發(fā)展貢獻力量。

焦裕祿電影劇情簡介

1962年冬,被任命為蘭考縣委第二書記的焦裕祿走馬上任。他看到火車站上擠滿外出逃荒的饑民,大街上成群結隊的乞丐,心情十分沉重。為改變蘭考貧窮落后的面貌,焦裕祿立即深入基層,訪貧問苦,調查研究,制訂出治理肆虐蘭考百年之久的風沙、水 澇、鹽堿三害的方案。

這時,上級調來的救災物資運到蘭考,負責發(fā)放工作的縣委副書記、縣長吳榮先卻坐視不管。焦裕祿主動率領縣委干部去火車站卸貨、發(fā)貨,招致吳榮先的不滿。不久,地委趙專員親赴蘭考,宣布調整縣委領導班子,任命焦裕祿為縣委書記。焦裕祿不顧肝臟經常脹痛,在治理"三害"第一線堅持工作,領導蘭考人民戰(zhàn)天斗地,深得群眾擁戴。不久,縣園藝場老場長由于過度操勞,活活累死,使焦裕祿受到極大震動。

為改變基層干部長期缺油少糧的狀況,焦裕祿決定為他們增加口糧配給。不料有人在吳榮先的指使下借題發(fā)揮,向地委告狀。趙專員率調查組赴蘭考了解實情。數百群眾堵住會議室大門,為焦書記鳴冤叫屈,使吳榮先不可告人的目的化為泡影。

不久, 蘭考又遇特大水災。焦裕祿強忍肝痛,始終堅持在抗災第一線。終近十萬群眾自愿趕來,組成一支浩蕩的送葬隊伍,將焦裕祿的骨灰送回蘭考。

焦裕祿生平介紹

焦裕祿(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男,漢族,山東淄博博山區(qū)北崮山村人,原蘭考縣委書記,干部楷模,革命烈士。在蘭考擔任縣委書記時所表現出來的“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被后人稱之為“焦裕祿精神”。

1922年8月16日,焦裕祿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194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0年,被任命為尉氏縣大營區(qū)委副書記兼區(qū)長,1954年8月相繼在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大連起重機廠機械加工車間進修,1962年被調到河南省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1964年5月14日因肝癌病逝于鄭州,終年42歲。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的評選活動中,焦裕祿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2019年9月25日,焦裕祿獲“最美奮斗者”個人稱號。

2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