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愚公”石光銀先進事跡
陜西榆林出臺了一個鼓勵造林治沙的新政策抵御毛烏素沙漠的侵害。石光銀挺身而出,響應政策號召,與風沙作斗爭。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沙海愚公”石光銀先進事跡,希望大家喜歡!
“沙海愚公”石光銀先進事跡篇1
邂逅石光銀,是在陜西榆林定邊縣十里沙村的“石光銀治沙展館”。
八月初的“塞上油城”定邊,驕陽似火、萬里無云、熱浪陣陣,由于今年入夏以來榆林全境未降透雨,正午干燥的空氣吹得耐旱的楊樹都有些枯黃,玉米等部分大田作物也出現(xiàn)伏旱。從定邊縣城往東,沿定海線大約三十里車程就到了曾是毛烏素沙漠南緣流沙侵襲、狂風肆虐、黃沙蔽日的定邊縣十里沙村??僧斘覀兿铝塑?,放眼望去,卻是路成網、樹成行、田成方,綠色的沃野掩蓋了昔日的沙丘、搖曳的樟子松遮住了熾熱的驕陽,塞外的陣風送來了瓜果的飄香……
“歡迎到十里沙村來!”隨著一聲爽朗而帶有純正陜北榆林口音的招呼聲,一位身材高大、臉色黝黑、精神矍鑠的老者健步向我們走來,聽同行人介紹,此人正是曾榮獲全國首位治沙英雄、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剛剛在北京被授勛的全國“七一”勛章獲得者、定邊縣定邊街道十里沙村黨總支原書記、現(xiàn)任陜西石光銀治沙集團董事長一一石光銀。
我迎上前去,緊緊握住他那雙與沙漠苦戰(zhàn)了四十年的粗壯有力、又長滿老繭甚或略有殘缺的大手,頃刻間,我被這位治沙英雄深深地吸引了!
說來也巧,1952年出生的石光銀與我同屬大龍,他年長我一輪,也算忘年之交。簡單交談后,我們攜手步入了“石光銀治沙展館”。這是一個建在石光銀治沙干部培訓中心東側、十里沙村廣場中央,面積僅有600平方米的展館,一組組老照片、一件件老農具、一段段老影像無不真實地記錄了石光銀帶領著他的治沙隊員們四十年來治沙漠、戰(zhàn)沙丘、鎖沙龍的英雄事跡。
回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于毛烏素沙漠深處沙窩窩里的石光銀,他的童年是多舛的,面對沙進人退、居無定所、食不果腹、饑寒交迫的凄慘境遇,他不得不隨父母九次舉家搬遷躲避沙暴。這里“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其中一次巨大的沙塵暴把他與兒時的小伙伴刮出三十里地,直接從陜北刮到了內蒙!三天后當父親找到他,石光銀幸運地活了下來,而他的小伙伴則永遠沒了蹤影。參觀中,石光銀告訴我:都說沙漠吃人不吐骨頭不見血,我的親身經歷讓我從那時起就發(fā)誓要把這沙漠治好,不再過苦日子。從石光銀的目光中,我看到了這位陜北硬漢從小就立下的決心和誓言。
想治沙,要治沙,真正治沙何其易?22歲入黨,24歲任村支書,32歲那年,已擔任海子梁鄉(xiāng)農場場長的石光銀自己砸了“鐵飯碗”,與鄉(xiāng)政府簽訂了承包3500畝荒沙的合同,成為榆林當時名副其實的承包治沙第一人。為了籌集購苗資金,他說服家人砸了鍋、賣了羊,又動員七位老村骨干一起,成立了全國第一家股份制治沙公司,浩浩蕩蕩、義無反顧地挺進了毛烏素沙漠腹地,成功將三千多畝沙地全部種上了沙柳、旱柳和楊樹。初戰(zhàn)告捷后,1985年,他又開始承包了長茂灘6萬畝沙地,并貼出招賢榜,三省十八鄉(xiāng)300多農民紛紛響應,三年三戰(zhàn)最難啃的“狼窩沙”,雖屢敗屢戰(zhàn),士氣受挫,但石光銀誓死也要戰(zhàn)勝“狼窩沙”。
石光銀告訴我,幾次失敗過后,大家感到治沙僅憑勇氣是不夠的,得講科學!于是,在技術人員指導下,他們將“喬、灌、草”改成“草、灌、喬”,探索出“以草固沙、以灌固土、以喬固林”的“障蔽治沙法”,終于將“狼窩沙”變成了沙漠綠洲。聽到這,從石光銀布滿皺紋的臉龐上,似乎看到了四十年他帶領群眾戰(zhàn)天斗地、植樹造林、發(fā)展產業(yè),使毛烏素沙漠不再南侵、“狼窩沙”不再咆哮、群眾不再受窮而經歷的艱辛與不易。
這種不易不光是缺人、缺錢、缺技術,還有對毅力、耐力的挑戰(zhàn),甚至親情的考驗。講解員介紹:當治沙到了1997年,隨著治沙面積達到了13萬畝,面對政策變化、資金短缺、運轉困難,守著綠色銀行的石光銀此時卻舉步維艱,他又作出了一個更大膽的決定,毅然決然動員已在定邊縣公安局工作多年的兒子石占軍掛職回鄉(xiāng)與他并肩治沙,而這一“掛”就是十年,真正成了“沙二代”。出人意料、令人悲痛的是2008年植樹節(jié)前,石占軍在從銀川運送樟子松樹苗的高速路上發(fā)生了車禍,把生命定格在了治沙造林的路上,時年38歲……當講解員講述這段歷史的時候,老人沒有了剛才的興奮和健談,我也本能地避開了與老人的目光對視,我知道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錐心之痛,此時我不愿多問一句當時的場景,生怕勾起老人的回憶。因為我知道這樣的陪同參觀老人一年不知要經歷多少次,而每一次都是對他情感的觸碰與心靈的摧殘。余光中,我似乎看到了他眼角皺紋中夾著的淚花,感受到了他內心無以言表的刺痛和對家人的遺憾與愧疚。
失去獨子之痛以后的幾年間,這位原本意志堅強、開朗健談、無畏艱難的石光銀變得少言寡語,除了默默的把兒子拉回來的樟子松樹苗全部種在了十里沙區(qū),他一度很少與人言談,也沒有人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有人說他后悔了,不該讓兒子回鄉(xiāng)治沙,把兒子性命都搭了進去;也有人說石光銀是在默默地把這些松樹當成他的孩子,寄托著他的哀思;更有人說他年紀大了,就像40年前栽下的楊樹,老化退化得該退場了……可倔強的石光銀此時卻篤定治沙信念和初心,又把唯一的孫子送去林業(yè)大學造林專業(yè)學習。
“這就是我的孫子石健陽”,老人將身后同樣干練帥氣的陜北后生介紹給我們。石健陽告訴我,他大學畢業(yè)后帶著技術團隊又回到定邊,投身于他祖輩、父輩為此付出汗水和生命的治沙事業(yè)。聽到這,我在想,如果說一個人治沙可以成為英雄,那么三代人治沙是否就是一個傳奇呢?此時老人看著孫子石健陽,欣慰的笑容中無疑給出了答案,我們也由衷地為治沙事業(yè)后繼有人感到高興。
展館最后一單元介紹的是石光銀帶領群眾在25萬畝荒沙堿灘上,用5300萬株(叢)喬灌木林在毛烏素沙漠南緣筑起了百余里“綠色長城”,他還先后組建了十里沙行政村、石光銀治沙集團公司,將治沙與致富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公司+農戶+基地”治沙新模式,幫助沙區(qū)群眾將年收入從最初的不足300元增加到現(xiàn)在的3萬多元,從根本上擺脫了貧困,走上了小康之路。石光銀也為此榮獲了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頒發(fā)的“世界優(yōu)秀林農獎”、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首位治沙英雄等榮譽稱號。
面對展館陳列的上百件金光閃閃、熠熠生輝的榮譽證書和獎杯獎牌,老人家臉上的表情是靦腆的、含蓄的,像個受到老師表揚的孩子一樣。他對我說:我這一輩子么(沒)念過書,大字不識幾個,但我就想干好一件事,那就是治沙造林,帶領鄉(xiāng)親們過上好日子,么(沒)想到國家還給了我這個農民、“灰錘”、“二桿子”這么高的榮譽!
說到榮譽,讓石光銀最為看重并激動不已的就是剛剛從北京人民大會堂帶回來的全國“七一”勛章!當時的頒獎詞是這樣介紹他的:“石光銀,治沙造林事業(yè)的模范代表,四十多年堅持與荒沙堿灘不屈抗爭,創(chuàng)造治沙與致富相結合的新模式,為徹底改變毛烏素沙漠南緣沙進人退惡劣環(huán)境做出杰出貢獻!”此時此刻,當石光銀小心翼翼地把這枚象征著百年建黨歷史上最高榮譽,集黨徽與五星、旗幟與葵花、山河與祥云、豐碑與光芒于一體的勛章鄭重地重新戴在胸前與我合影留念時,并肩站在這位英雄身邊,我感到他高大的身軀中似乎有一股力量、一種信仰、一種精神在涌動,而我也完全被這種力量所感染、所震撼、所折服!
當我們慢步走出這僅有600平米的展館,短短一個多小時的參觀學習,我們卻仿佛與石光銀共同走過了四十年的治沙歷程,也因此而成了心心相惜的好友。展館前寬大的廣場周邊是數(shù)十萬畝綠樹掩映著的十里沙新村,這里天藍地綠、生態(tài)優(yōu)美、松濤陣陣、倦鳥歸林,這是石光銀和他的鄉(xiāng)親們四十年與沙漠不屈抗爭換來的新生活,是他們不懈奮斗創(chuàng)造的人間奇跡!
如今,在榆林,牛玉琴、郭成旺、張應龍等一大批石光銀式的治沙模范和群體,共同塑造了“不畏艱難、敢于斗爭、矢志不渝、開拓創(chuàng)新”的治沙精神,累計治理沙化面積2.4萬平方公里,境內860萬畝毛烏素流沙得以固定或半固定,林木覆蓋率達到34%以上,使陜西的綠色版圖向北整整推進了400公里,塞上榆林正昂首邁向綠色之城,石光銀們的綠色之夢也正在變?yōu)楝F(xiàn)實!
“沙海愚公”石光銀先進事跡篇2
烈日炙烤著大地,7月中下旬的一天,氣溫逼近40攝氏度,石光銀焦急地查看著今年新種的樟子松,并反復叮囑工人們:“一定要時刻關注土壤的水分狀態(tài),及時澆灌……”
雖已汗透衣背,但這位年近七旬、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位“全國治沙英雄”依然堅守在抗旱造林第一線?!拔疫@輩子就干一件事,就是治住沙子,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這是石光銀最常說的一句話,也是他治沙30多年始終堅守的信念。
回想起6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獲頒中國共產黨最高榮譽——“七一勛章”時的情景,石光銀仍然十分激動:“咱干了這么點兒事,黨卻給了這么高的榮譽!沉甸甸的獎章往脖子上一戴,不由得讓人深感責任重大、壓力也很大。有生之年,我要繼續(xù)干、好好干、干到底,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1952年,石光銀出生在毛烏素沙漠南緣的陜西省定邊縣海子梁鄉(xiāng)。童年時,一場場風沙常常掩埋了莊稼、房屋,“沙都到了房梁上”。在他記憶里,風沙帶來的苦難和貧困,迫使自己家前前后后搬遷過9次。
1984年,國家鼓勵個人承包治沙。時年32歲的石光銀辭去鄉(xiāng)農場場長的“鐵飯碗”,成立全國第一個“聯(lián)合農戶治沙”的農民治沙公司?!班l(xiāng)親們祖祖輩輩受風沙的害,住在這地方,要想過上好日子,就要治住沙!”石光銀當時承包了3000畝荒沙地,成了榆林地區(qū)承包治沙的“第一人”。
為了治沙,他舉家搬遷到了風沙最大的四大號村,帶領7家農戶一頭扎進茫茫大荒漠。治理3000畝荒沙地,不是件容易事,橫在石光銀面前的,是三大“攔路虎”:資金難籌集、勞力難組織、風險難預測。
在3000畝荒沙地上栽樹,僅種苗一項就需要10萬元,但7家農戶拿出的全部積蓄只有750元。心急如焚的石光銀避開妻兒,賣掉了自家的84只羊和1頭騾子。其他農戶相繼賣掉自家的牲畜,還從各自的親友處借貸,才湊夠了樹苗款。
1984年的春、秋兩季,石光銀帶領男女老少齊上陣,在荒沙地栽旱柳、沙柳和楊樹。好在天公作美、雨水好,苗木成活率達到85%以上,3000畝荒沙變成綠洲。
堅定了治沙決心的石光銀再次承包5.8萬畝荒沙地。在這片荒沙中,大小沙梁上千座,其中治理難度最大的就是特大沙梁——狼窩沙。狼窩沙地形復雜、環(huán)境惡劣,夏季地表溫度能達到60多攝氏度、冬季可低至零下40多攝氏度。要在這里把樹栽活,難度可想而知。
石光銀貼出“招賢榜”,號召十里八鄉(xiāng)的鄉(xiāng)親一起治沙。一旦資金投進去見不到收益,會連累大家窮上加窮。為此,石光銀成立新興林牧場,將股份制引入治沙中,戶戶有股、按股分紅的機制激發(fā)了農戶的治沙積極性。
1986年,石光銀帶領鄉(xiāng)親拉開“大戰(zhàn)狼窩沙”的序幕。那些日子,大家吃的是被風吹得又干又硬的玉米饃,喝的是沙坑里澄出來的沙糊糊水,住的是柳條和塑料布搭的庵子。風吹、日曬、沙烤,大家的臉被曬得黢黑,嘴上起泡,眼里布滿血絲。不幸的是,當年刮了10多次六級以上大風,他們栽的樹苗有90%被毀,幾乎所有付出都打了水漂。
石光銀強忍悲痛,鼓舞大家振作起來。第二年,他又帶著大伙兒干了一個春天,但80%的樹苗又被風沙毀掉。這時,石光銀意識到“治沙不能蠻干,也要講高科技”,所以他到榆林、橫山等地學習治沙經驗。1988年春,他帶領鄉(xiāng)親們第三次奮戰(zhàn)狼窩沙,用學來的“障蔽治沙法”取得了治沙勝利,80%的樹木活了下來??吹綇纳掣C里出來時如同“野人”的石光銀,妻子心疼地放聲大哭。
在30多年的治沙歷程中,石光銀帶領大家歷盡千辛萬苦,在承包的25萬畝荒沙和堿灘上種活了5300多萬株樹木的喬灌木林,在毛烏素沙漠南緣筑起了一條長達百余里的“綠色長城”,徹底改變了當?shù)亍吧尺M人退”的惡劣環(huán)境。
林草長起來了,風沙小了,四大號村變富了。為了讓治沙事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也為了讓當?shù)厝罕娒撠氈赂唬忏y探索出“公司+農戶+基地”、治沙與致富相結合的發(fā)展模式,依托林草資源發(fā)展畜牧產業(yè),先后辦起新興林牧場、秀美林場、百頭肉牛示范牧場、3000噸安全飼料加工廠、千畝樟子松育苗基地、千畝脫毒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等經濟實體,帶動當?shù)剞r民人均收入從幾百元提升至3萬元。
由于當年栽種的灌木林壽命短、經濟價值小、觀賞性差,二次沙化可能性大。近幾年,石光銀帶領公司員工展開二次植樹造林和低產林改造,栽種了以樟子松為主的優(yōu)質樹種達100多萬株,面積已達5萬畝,價值2000多萬元。
不僅如此,石光銀還帶動白于山區(qū)曾經最貧困的50戶272人搬出大山,成立十里沙行政新村,還無償為每戶劃撥3畝宅基地,帶領大家打水井、蓋房子、架電線、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逐漸擺脫了貧困。他還自籌資金建起荒沙小學和光銀希望小學,為當?shù)睾⒆咏鉀Q上學難題;墊資500多萬元,為鄉(xiāng)親們修通了從定邊至海子梁的砂石“致富路”……
在石光銀的帶領下,定邊縣先后涌現(xiàn)出杜芳秀、王志蘭等眾多治沙典型,當?shù)氐牧植莞采w率也由新中國成立之初的0.5%提高至現(xiàn)在的32%。石光銀先后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治沙英雄、世界杰出林農獎等60多項榮譽。
“榮譽是過去的,咱拿到這些榮譽,就要對得起這些榮譽,要想想咱還能為國家、為老百姓做點啥?!笔忏y告訴記者,接下來,他打算加大治沙及農業(yè)工作的科技投入,帶動更多年輕人投身治沙事業(yè),讓治沙事業(yè)能夠持續(xù)發(fā)展下去。
“沙海愚公”石光銀先進事跡篇3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边@是石光銀內心篤定的一個信念。他說:“我活到老干到老,什么時候沒氣了,再交給下一代。一代接一代干,才能把榆林生態(tài)由淺綠推向深綠。”
治沙事業(yè),后繼有人。學林業(yè)技術專業(yè)的石健陽,畢業(yè)后就跟在爺爺石光銀的身邊學習和實踐林業(yè)技術,成為第三代治沙人。
“我的爺爺出生在沙窩里,一輩子就干這一件事情,我的父親因為這件事犧牲在了沙窩里。作為第三代治沙人,我要把治沙事業(yè)的接力棒接好,把我在大學學到的林業(yè)知識運用在治沙中,真正讓沙區(qū)群眾能達到增收致富,特別要為防止二次沙化作出不懈努力。”石健陽說。
石健陽的表態(tài)并不是一句“空穴風”,就在開啟植樹造林這一天,石光銀和石健陽爺孫倆前后緊跟相隨,熱火朝天“戰(zhàn)斗”在荒沙窩里,把一株株綠樹苗的根深深扎進了黃土壤。
“沙海愚公”石光銀先進事跡篇4
在石光銀的肉牛示范養(yǎng)殖場,記者看到圈里的肉牛頭頭膘肥體壯,嘴上還嚼著草料。
“這些牛是我們與村里的合作社聯(lián)合養(yǎng)殖的,共有200多頭,其中有一部分就是村民自己的牛,我們統(tǒng)一管理,將來再分紅給他們?!笔忏y介紹說,這是生態(tài)紅利給當?shù)厝罕姷幕仞仭?/p>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石光銀從帶領農戶承包治沙那時起,根本目的就是“拔掉窮根子”,帶領大家伙富起來。隨著公司的不斷發(fā)展和多年的摸索,他利用公司優(yōu)勢條件,以“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開展苗木培育、畜牧養(yǎng)殖、林業(yè)技術培訓等業(yè)務,先后辦起了肉牛示范養(yǎng)殖場、飼料加工廠、蔬菜大棚種植等10多項實體經濟,帶動當?shù)厝罕娙司鍪战?萬元,形成了治沙與致富的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
“生態(tài)效益好了,經濟效益就會上來,因為我們最終的目的就是過上好日子。”石光銀說,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一定能給人民群眾帶來“金山銀山”。
“沙海愚公”石光銀先進事跡篇5
我們的新時代氣象萬千,激蕩著每一個夢想。新時代是追夢者的時代,每一個人都是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chuàng)者、建設者,人們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干篤定前行,唱響新時代奮斗者之歌。
為進一步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營造學習勞動模范先進事跡和優(yōu)秀品質的良好氛圍,從即日起,本報推出“我們的新時代·我身邊的勞?!睂?,采訪報道一批勞動模范的先進事跡,展示他們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爭創(chuàng)一流的精神。通過對勞模精神的弘揚,激勵和帶動廣大勞動者銳意進取、不懈奮斗,切實擔負起新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在榆林新時代高質量發(fā)展中再創(chuàng)佳績、再立新功!
4月7日上午,定邊縣十里沙村的沙窩里,“七一勛章”獲得者、全國勞動模范石光銀帶領著他的造林隊伍,又開啟了一年的植樹造林行動。在一片樟子松苗木基地,只見他兩眼緊盯著工人和樹苗,生怕哪個工人不小心一鐵鍬下去將樟子松苗傷著,有時候鐵鍬挖到了根部,他趕緊讓工人停下來,自己跪在地上,彎下腰把頭鉆進坑里小心翼翼地將苗子拔起來。
“樟子松的根一旦傷了就不容易栽活,可得小心了。”石光銀對身邊的孫子石健陽說。這位勤耕荒漠40多年,創(chuàng)造了累累生態(tài)碩果的古稀老人,今年又給自己定了1000畝的造林任務。眼下正是植綠的大好時節(jié),石光銀這幾天一直都在忙碌,他直言:“造林治沙就是年復一年不斷要做的事,要一代接一代干下去。”
“全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石光銀生活的三邊地區(qū),處于毛烏素沙漠邊緣,導致這里一年四季風沙肆虐,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盡管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世世代代都在與風沙作斗爭,但仍涌現(xiàn)出很多“治沙英雄”,石光銀就是開拓創(chuàng)新的典型代表。
1984年,石光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聯(lián)合農戶治沙”的治沙公司,承包了3000畝荒沙地,干起了戰(zhàn)天斗地的治沙事業(yè)。
“我那時候就下定決心,這輩子就干治沙一件事?!笔忏y說。
加上承包治沙之前幾年的成果,40多年來,石光銀在荒沙窩里、堿灘上植樹造林面積達35萬畝,徹底改變了當?shù)亍吧尺M人退”的歷史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