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自良中國材料科學家事跡

| 徐球

吳自良是中國著名的材料科學家,吳自良的事跡大家了解過嗎?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吳自良中國材料科學家事跡(通用5篇),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吳自良中國材料科學家事跡

吳自良中國材料科學家事跡(篇1)

吳自良(1917.12.25—2008.5.24.),物理冶金學家、材料科學家。浙江浦江人。1939年畢業(yè)于北洋工學院航空工程系。1948年獲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大學冶金系博士學位。1980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曾任云南壘允中央飛機廠和昆明中央機器廠設計師及副工程師、美國卡內基理工大學金屬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員、美國錫臘丘斯大學材料系副研究員、北京交通大學冶金系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及上海冶金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tǒng)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等。領導完成中央軍委下達的抗美援朝前方需要的特種電阻絲研制任務;用國內富產元素錳、鉬等代替短缺的鉻,研制蘇聯(lián)40X低合金鋼的代用鋼;承擔氣體擴散法分離鈾同位素用的“甲種分離膜的制造技術”任務,與有關單位聯(lián)合攻關,主持此項任務,試制成功并投入使用。1984年獲國家發(fā)明獎一等獎,1999年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中國科學家獨立自主研發(fā)“兩彈一星”的過程,創(chuàng)造了無數奇跡。但由于這些工作大多屬于“絕密”級別,因此背后的故事也多數鮮為人知。著名材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自良帶領團隊攻克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心臟”的歷程,就是其中一則神秘的傳奇。

所謂原子彈“心臟”,是一種叫作“甲種分離膜”的核心元件。它的作用在于將鈾-235和鈾-238這對“雙胞胎”同位素分開,提煉出高濃度的可用于發(fā)生核裂變反應的鈾-235。

吳自良中國材料科學家事跡(篇2)

吳自良,1917年出生于浙江省浦江縣。他是我國著名的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為我國的國防事業(yè)和科學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尤其是在“兩彈一星”工程中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吳自良自幼聰慧好學,憑借著對知識的渴望和不懈的努力,在學業(yè)上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他先后就讀于國內多所知名高校,勤奮鉆研物理學和材料學等相關領域的知識。在求學過程中,他接觸到了當時國際先進的科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為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60年代,國際形勢嚴峻,為了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我國決定獨立自主地開展“兩彈一星”工程。吳自良臨危受命,承擔起研制“甲種分離膜”的艱巨任務。這是一項關系到原子彈核心部件——鈾-235濃縮的關鍵技術,其難度之大、要求之高可想而知。

在科研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吳自良帶領團隊克服了重重困難。他們沒有先進的實驗設備,就自己動手制造;缺乏相關的技術資料,就通過反復試驗和摸索來積累經驗。經過無數個日夜的奮戰(zhàn),吳自良和他的團隊終于成功研制出了“甲種分離膜”,使得我國能夠自主生產高純度的鈾-235,為原子彈的成功爆炸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這一成果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還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核工業(yè)的發(fā)展。

吳自良中國材料科學家事跡(篇3)

吳自良,1917年生人,浙江浦江人,我國著名的物理冶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他畢業(yè)于北洋工學院,1948年獲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深耕材料科學領域,負責并圓滿完成了鈾同位素用甲種分離膜的研制重任,成功得到了鈾-235這一最重要的核燃料,為中國核武器和核工業(yè)的發(fā)展作出突出貢獻。吳自良以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和平易近人的作風,深受科研界尊敬,其一生致力于科學研究和國家建設,是科研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吳自良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自小便展現(xiàn)出了過人的學習天賦。九歲進私塾,后就讀于浦江縣浦陽小學、浙江省立第一中學和浙江省立杭州高級中學。1935年,他考入北洋工學院(今天津大學),先讀礦冶,后轉學航空機械,為日后的科研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北洋大學內遷,吳自良隨遷并完成了學業(yè)。1943年,在大姐的資助下,他自費赴美留學,進入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學院(今卡內基·梅隆大學)冶金系深造,師從物理冶金學家C.S巴瑞特和物理學家R.斯莫洛柯夫斯基教授。

1948年,他完成題為《片狀鋁單晶中滑移機制和內耗的關系》的學位論文,獲理學博士學位,并留在該校金屬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吳自良的成長和科研事業(yè)深受時代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他生活在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經歷了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這些經歷讓他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科技對于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性。同時,新中國的成立也為他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和無限的可能。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他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為祖國的科技進步和國防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吳自良中國材料科學家事跡(篇4)

吳自良,浙江省浦江縣人,物理冶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7年畢業(yè)于天津北洋大學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后在云南壘允中央飛機廠、昆明中央機器廠任設計師,工程師。1943年赴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學院冶金系學習獲理學博士學位,后任該校金屬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員,1949年任錫臘丘斯大學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師。

1950年底回國,1951年任唐山交通大學冶金系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陶瓷所(后為上海冶金所)副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吳自良長期從事國家建設急需的,關鍵實用材料的研制和材料科學的研究。曾負責蘇聯(lián)汽車鋼40X代用品的研究,是我國合金鋼體系建立的開拓者;領導分離鈾同位素用的甲種分離膜的研制,為原子能工業(yè)和國防現(xiàn)代化作出了重要貢獻;指導開展對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用硅材料的品質因素,高溫超導氧化物中氧的擴散行為和作用的研究,致力于發(fā)展我國高技術材料和材料科學。1980年他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3年改稱院士)。1984年獲國家發(fā)明獎一等獎。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作為上海唯一的“兩彈一星”功勛,一生以“天助自助者”自勉,標題“自強不息建功勛,‘兩彈元勛’鑄輝煌”是最好的寫照。

1917年12月25日,吳自良出生在浦江縣前吳村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受門第家風的影響,他從小在家接受私塾教育,并由此培養(yǎng)了遠大的人生志向。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格言為起點,開始了他的夢想探索與追求之路。

1926年,吳自良入浦江縣立浦陽小學讀書,后又考入浙江省立第一中學讀初中。隨著少年時期的學習,他開始接觸到自然科學知識,天下種種新奇事物都激發(fā)了他去認識和了解的求知欲;同時他學會考慮起社會問題和國家大事,并逐漸明白科學對家國富強的重要意義。

1932年初中畢業(yè)后他考入杭州高級中學。這時的吳自良看到舊中國的內憂外患,漸漸地領悟到:唯有奮發(fā)圖強投身科技,方可救國。

吳自良中國材料科學家事跡(篇5)

上世紀50年代末,蘇聯(lián)撤走專家后,中國原子彈研制工作一度陷入瓶頸,缺少原子彈的“心臟”。所謂原子彈的心臟是什么呢?是一種叫做甲種分離膜的核心原件。這個原件可以將鈾-235和鈾-238這對“雙胞胎”同位素分開,提煉出高濃度的,可用于發(fā)生核裂變反應的鈾-235。 當時,全世界掌握這項技術的只有兩個國家——美國和蘇聯(lián)。蘇聯(lián)專家撤離中國時,也帶走了絕密級別的分離元件技術資料。面對國際封鎖,____表示中國一定要下決心搞出原子彈,而這項甲種分離膜的攻關任務,是由____親自抓的國家絕密項目。

經過綜合考量,國家將研制甲種分離膜的任務交給了上海冶金所,而時任上海冶金所副所長的吳自良成為了這個項目的技術總負責。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北С种@樣的信念決心,吳自良放下籌備已久的研究項目,全身心投入到全新的會戰(zhàn)之中。

分離膜的基本原理是用某種粉末制造出特定性質的孔洞材料。因此研發(fā)的關鍵在于找到合適的材料和恰當的制作方法。

當時蘇聯(lián)人曾經說過一句話,甲種分離膜是社會主義陣營安全的心臟,并把這種甲種分離膜技術視之為絕密中的絕密。作為研究室的主任和項目的總負責,吳自良絞盡腦汁,帶著所有的科研人員夜以繼日地攻關。

據同事們回憶,那時吳自良每天工作超過10個小時,逢年過節(jié)也不休息。超過3年的時間里,他基本沒有離開過實驗室,全程跟進各組的工作進展。

在工藝問題試制階段,吳自良幾乎和團隊成員天天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測試。當時的華東科委、上海市委,還有上海冶金局、化工局等等單位都給予了全力配合。在國家的統(tǒng)籌協(xié)調下,吳自良帶領科研人員共同完成了這樣一個極其特殊的任務,為中國的原子彈造就了心臟。

266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