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的偉大人物事跡
建國以來的偉大人物事跡篇1
錢學森說:我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如果人民最后對我的工作滿意的話,那才是最高獎賞。
在創(chuàng)建力學所期間,他按照技術科學的思想,主持建立了各個專業(yè)學科組,并積極倡導學術民主,在科學研究面前不論資歷深淺,彼此平等。他在中國科技大學創(chuàng)辦了近代力學系,并兼任系主任。在給學生講課時,他發(fā)現(xiàn)許多工農(nóng)子弟因為經(jīng)濟困難,買不起計算尺等學習用具,就把自己剛出版的中文版《工程控制論》一書的稿酬,毫不遲疑地捐給系里,資助貧困學生購買學習用具。
作為我國國防科技事業(yè)的主要技術領導者,他不僅擔負著技術抓總的重任,而且經(jīng)常身臨一線進行具體指導。在進行兩彈結合的導彈核武器發(fā)射試驗期間,為了確保人民的安全萬無一失,他竭盡心力。導彈上的元器件成千上萬,任何一個零件出現(xiàn)故障,都可能影響導彈的安全。他就以表格的方式,把各種可能存在的問題一一列出來,詳細到晶體管、電位器、電容器、開關插座、螺釘螺帽等。這對需要思考諸多大事的技術統(tǒng)帥來說,是何其可貴。
許多了解錢學森的人都說,他是大科學家,但心里始終裝著人民。20世紀60年代,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yè)發(fā)展的關鍵時期,而這時也是我國遭受三年自然災害,全國人民生活十分困難的時期。為了保證科技專家的正常工作,黨和國家想盡辦法給以照顧。聶榮臻元帥特意送去一些豬肉,交待給錢學森補充營養(yǎng)。有一天,炊事員看見錢學森太勞累,就為他做了一碗紅燒肉。平時和顏悅色的錢學森,一下子把臉沉了下來,批評工作人員道:你們知道不知道,現(xiàn)在全國人民都生活困難,連周總理都不吃肉了,你們居然給我做紅燒肉,黨性到哪里去了!不僅如此,錢學森又把自己剛出版的兩部科學巨著的稿費作為黨費上交。他說,我要和全國人民共渡難關。
在領導國防科技工作期間,錢學森經(jīng)常深入地處沙漠戈壁的試驗基地。那里自然條件的惡劣,人民生活的艱辛,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退出領導崗位后,他還牽掛著生活在那塊土地上的人們,思索著如何用科學改變那里的環(huán)境。20世紀8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發(fā)展沙產(chǎn)業(yè)的思想。他說:我國沙漠和戈壁大約16億畝,和農(nóng)田面積一樣大。沙漠戈壁并不是什么也不長。沙漠和戈壁的潛力遠遠沒有發(fā)揮出來。沙產(chǎn)業(yè)就是在不毛之地搞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而且是大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這可以說是又一項尖端技術!他還把自己獲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獎100萬港元,捐給了促進沙產(chǎn)業(yè)發(fā)展基金會。
錢學森現(xiàn)已94歲高齡,依然關心著國家的長遠發(fā)展,思考著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今年3月29日,他在解放軍總醫(yī)院的病房里和身邊的工作人員作了一次長談。他說:今天找你們來,想和你們說說我近來思考的一個問題,即人才培養(yǎng)問題。我想說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養(yǎng)問題,而是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問題。他從美國的大學教育談到他的老師馮·卡門的教育方法,從自己從事科學研究的體會談到中國許多著名科學家的成長經(jīng)歷,從兩彈一星 的研制成功談到我國今后的長遠發(fā)展。他寓意深長地說:我們一定要培養(yǎng)會動腦筋,具有非凡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才,回國以后,我覺得國家對我很重視,但是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更多的錢學森,國家才會有大發(fā)展。我今年已90多歲了,想到中國長遠發(fā)展的事情,憂慮的就是這一點。
這就是錢學森一位人民科學家的忠誠。
建國以來的偉大人物事跡篇2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_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24日上午,袁隆平院士送別儀式在長沙明陽山殯儀館舉行,各地群眾手持鮮花吊唁,現(xiàn)場莊嚴肅穆。
送別,終有一別;悲拗,久久難息。袁隆平院士的傳奇一生,自此畫上句點。傳奇落幕,而榮耀永恒。畢其一生,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袁隆平,早就與田野融為一體。作為雜交水稻之父,他如此之深地改變了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改變了我們生活的狀態(tài),改變了這個世界的形態(tài)。袁隆平的巨大貢獻,超越時空,亙古不滅。
科學家永遠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奔跑逐夢,而袁隆平院士則將他的雜交水稻科研征途,跑成了一場終生的馬拉松。一路走來,留下無數(shù)的驚喜與奇跡。自從在1974年培育出第一代秧苗,在40年間,袁隆平已培育了數(shù)代“超級雜交水稻”,比常規(guī)稻增產(chǎn)20%,年種植面積超過2.4億畝,每年可多養(yǎng)活7000萬中國人口??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袁隆平的才華與勤奮,專注與堅守,收成滿滿,功德無量。
矢志不渝,無比簡單無比純粹,始終將水稻“高產(chǎn)更高產(chǎn)”作為一生奮斗的目標。作為學者的袁隆平,與作為耕耘者的袁隆平,在“水稻”這一古老的物種上重疊躍升,最終迸發(fā)出了驚人的力量。這種“力量”,足可撼動經(jīng)典科學理論的桎梏,足可讓中國人端牢飯碗,足可讓全球消除饑餓見到希望?!昂滔鲁藳鰤簟薄半s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一稻濟世,仁士仁心。大師巨擘,成就斐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同樣追逐夢想的人們,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我們都受惠于袁隆平的成果,我們都感念于袁隆平的品格?,F(xiàn)實的相關性,情感的接近性,讓無數(shù)人從四處趕去送袁老最后一程。常懷感恩之心,長記稻中真義,這注定是一場漫長的送別。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須知飯碗里的糧食,都其來有自。國士無雙,先生千古!再送一程,愿直抵星辰,愿照耀前路。
建國以來的偉大人物事跡篇3
袁隆平,一個幾乎家喻戶曉的人。大學學農(nóng)的袁隆平因親身經(jīng)歷上世紀六十年代大饑荒,讓他不滿足于在農(nóng)業(yè)學校當了一名教師,于是轉(zhuǎn)向研究雜交水稻。半個多世紀以來,袁隆平將“禾下乘涼、覆蓋全球”的個人夢想與“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幾十年來他披星戴月,寒來暑往,為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產(chǎn)量增收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榮膺“國家科學技術獎”、“共和國勛章”、“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等多項國家頂尖榮譽。
按理說,袁隆平專注水稻研究已幾十年,早已功成名就,榮譽無數(shù),完全可以光榮退休,安享余年,享受天倫之樂。然而,他不但沒有這樣做,反而為自己的人生設置一個又一個更高的目標。這讓我又想起2008年,當時已近七十歲的袁隆平在回應有關他落選中科院院士話題時曾說過一句話:“我沒當上院士,還是說明我水平不夠,所以我今后還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但是有一點,我努力并不是為了當院士,當時我的態(tài)度是如此,現(xiàn)在依然如此?!?/p>
這些年來,袁隆平不僅是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即使耄耋之年,他依然選擇堅守在農(nóng)業(yè)科研一線,每天戴著一頂草帽,卷著兩只褲腿,在烈日下、在稻田里不分日夜地忙碌著,繼續(xù)為實現(xiàn)“禾下乘涼、覆蓋全球”的夢想不懈奮斗、辛勤耕耘。這些年來袁隆平以解決世界的糧食問題為己任,在不斷追求的路上,服務了百姓,也成就了自己。可以說,袁隆平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不僅向世人詮釋了一個農(nóng)民科學家對糧食問題的理解,而且用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更用其自身的實踐,讓我們懂得人生的意義就在不斷的追求。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在這個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時代里,每個人都想要仰望星空,燦爛的星河也確實令人向往,但若不腳踏實地,鍥而不舍,怎么能到達那些看似不可攀的高處呢?年輕的朋友們,讓我們以袁隆平院士為榜樣,始終堅守“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精神,并融于崗位、融于日常,以食不甘味、寢不安席的敬業(yè)精神、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責任擔當,答好人生每一道考卷,走好自己事業(yè)追夢路。
建國以來的偉大人物事跡篇4
鄧稼先是我國偉大的英雄,他為我國國防力量的發(fā)展現(xiàn)出了生命。
他知道了‘世界要禁核’后,中日廢寢忘食,沒日沒夜的工作,最后應做了三次手術生體大出血死亡。鄧稼先他們是一代完成了別國五代科學家的任務,一口氣從原子彈到中子彈,到氫彈,到電腦模擬的核極限。我國是在鄧稼先逝世后十周年那天爆炸的最后一顆原子彈,然后次日宣布參加禁核的。
我國張愛萍將軍在鄧稼先的墓碑上‘兩彈元勛’鄧稼先是當之無愧的.。在本國或外國許多人都說鄧稼先與奧本海默是亮個極端的人,從談話中都可以看出鄧稼先的品格,而奧本海默則是鋒芒畢露。
在一次原子彈爆炸后,幾個單位都在推卸責任,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須找到原子彈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位。鄧稼先說;‘誰也別去,我去吧。你們?nèi)チ艘舱也坏?,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個人走進了那片意味著死亡的地區(qū),他很快找到了核彈頭,用手把它捧著走了出來,事后證明是降落傘的問題,也是這一次,埋下了他死亡的射線。
鄧稼先是我們現(xiàn)在中小學學生應該學習的人物。
建國以來的偉大人物事跡篇5
鄧稼先同志總是被人們冠以“兩彈元勛”的稱號。自然的,我想在 1967 年他就應該被所有中國人熟知。可是,看了今天的影片。我才知道他為人的低調(diào)和守口如瓶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我幼稚想象的范圍。
我真的想做一個對比。兩個同是核物理系的學生,兩個從小的摯友,都是博士學位。一個選擇以“娃娃博士”的身份回到自己的國家,一個理論和技術在別人看來都是子虛烏有的國家。在默默中結束了一生。除了家人和同事,沒有外人知道他所做的一切。直到死后才被公開自己的工作內(nèi)容,也才有了今天人們對他的敬意;另一個選擇了在外國完成自己的事業(yè)。在外國科研的幫助下,他獲得了諾貝爾獎。當然,在他的頭銜上已經(jīng)加上了“華裔”二字。
雖然兩個人都為中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可以說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一個將血液融入了中國的大地,甚至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諾貝爾獎把自己推上了世界的頂峰,但令人興奮的程度遠沒有“中國人”更加耀眼。
他從 1950 年回國,理論設計開始,家人就不知道他的工作。 50 年后,當“兩彈元勛”被追封時,老人家離開人世已有十二年了。整整五十年啊。如果沒有對于祖國熾熱的心,一定沒有這種結果。我想這也是鄧稼先被現(xiàn)代人傳唱的一個重要原因。
實際上,我對于片子中最感人的事跡在于他只身前往核試驗場中心。面對失敗的實驗,作為負責人,他像廢紙似的將生命置之與國家利益之外。當他捧起核彈的中心裝置時,他知道、在場的人知道、許露希知道、中央領導們知道,他生命的沙漏開始往下滲透著。
他的生命結束了,中國核武器的新的里程碑豎立起來了。他沒有白費這一切心血。就算不為人所知。
我又想到,世界上又有多少像鄧稼先這樣的科研人員,為了大局,犧牲了自己的小家,卻散落在人群里不為人所知。
這就是科學所能帶給人們的幸福的感覺吧。
建國以來的偉大人物事跡篇6
錢偉長(1912-2010),江蘇無錫人,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社會活動家,曾任清華大學教授、教務長、副校長,上海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力學研究所副所長,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國_常委、副主席等職。
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yè)
錢偉長出生于江蘇無錫的書香門第。祖父和父親都是小學教師,家庭負擔重,依靠微薄的薪酬維持家庭生活。因自小受家教影響,錢偉長逐漸養(yǎng)成刻苦自勵、坦蕩做人的性格。錢偉長5歲入小學讀書,后來進入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就讀,開始接觸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培養(yǎng)出對古代文學和歷史的興趣。1928年,只讀了一年初中的錢偉長就考入了蘇州中學。蘇州中學是江南名校,學校里有許多優(yōu)秀教師,包括他的四叔錢穆。
蘇州中學畢業(yè)后,錢偉長來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很矛盾,是繼續(xù)求學還是找一份穩(wěn)固職業(yè)。求學中他一直接受四叔接濟,母親和祖母堅持不能再給四叔增加負擔了,但錢偉長又不舍得放棄學業(yè)。正在這時,傳來了一個好消息:上海的一位化學家、天廚味精廠總經(jīng)理吳蘊初要設立一個“清寒獎學金”,每年為12名成績優(yōu)秀但家庭貧寒的學生提供上大學的資助。錢偉長獲悉后決心去試一試,經(jīng)過一番努力他成功考取了這份獎學金。暑假,錢偉長只身來到上海,在一個月的時間內(nèi),接連參加了清華大學、唐山交通大學、南京中央大學、武漢大學和廈門大學的升學考試。當時各大學都自設考場自出考題,文科和理科都是相同的試卷。錢偉長的理科和英語成績一般,但在文史方面的專長得到了充分發(fā)揮。清華大學的歷史試卷有一道題目,要寫出二十四史的名稱、卷數(shù)和作者名,許多學生被難住了,但錢偉長卻得了滿分。不久,他幾乎同時收到了上述五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最后,錢偉長接受了四叔錢穆的建議,選擇到清華大學中文系就讀。
1931年9月剛入學,“九一八”事變爆發(fā),日本侵占東北。錢偉長苦苦思索救國報國之途徑,他向理學院院長葉企孫教授和物理系主任吳有訓教授,提出了改學物理的請求。吳教授有些不解,對錢偉長說,“我查過了你的試卷,語文、歷史都考得很好,數(shù)理化的成績卻不理想,對你來說,學文科很合適,為什么要改學物理呢?”錢偉長回答說,“我本來喜愛文學,也準備學文科,但是現(xiàn)在我感到學文科救不了中國,我們國家迫切需要的是科學技術,是飛機大炮,我的數(shù)理化成績雖然不好,但我有決心趕上去。”吳有訓被這位年輕人的愛國熱情感動了,答應了他的請求,但提出有一個條件:可以先在物理系學習,一年后數(shù)理化的成績必須達到70分以上,否則仍轉(zhuǎn)回中文系。錢偉長接受了這個條件,決心在這一年里夜以繼日刻苦努力。他首先攻下了英文關,爾后,繼續(xù)向數(shù)理化進軍……年終考試時,他的成績?nèi)荚?0分以上。
報國之心倍切
1939年7月,中英庚子賠款基金委員會公開招聘留英公費生20名。社會上報名應聘的人數(shù)多達3000多人,錢偉長參加了這一角逐。他選擇的是力學專業(yè),只有一個名額,由于他和郭永懷、林家翹3人的考試成績完全一致,經(jīng)招生委員會再三斟酌,決定將3人同時錄取,這樣錄取名額變成了22人。
錢偉長和郭永懷、林家翹三人一同進多倫多大學應用數(shù)學系。在導師辛格教授的帶領下從事流體力學和彈性力學的學術研究。錢偉長到校第一天與教授談話,獲知導師也正在從事板殼理論的研究,這和他在國內(nèi)研究的課題是一致的,只是研究的路徑不同。辛格教授是從宏觀方面研究板殼,得到各種板和殼統(tǒng)一的內(nèi)力素平衡方程,錢偉長則從微觀方面研究板殼的靜力平衡條件。錢偉長很高興,商議后決定兩人合寫一篇論文,由辛格指導,錢偉長執(zhí)筆,僅用50天時間就完成了初稿。后來這篇論文和國際著名的科學家論文一起刊登在學術期刊上。
1941年,錢偉長獲得多倫多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10月又完成博士論文,11月進行答辯,獲得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薄板薄殼的內(nèi)稟理論》中有許多創(chuàng)新,對歐美固體力學和理性力學發(fā)展有重大影響,他的薄殼大撓度方程被稱之為“錢偉長方程”。
1946年5月,錢偉長在美國轉(zhuǎn)機,登上一艘貨輪踏上歸途,經(jīng)過20多天的航行抵達上海。同年7月,錢偉長應聘清華大學工學院機械系教授。但昔日幽靜美麗的校園,在戰(zhàn)爭中淪為軍醫(yī)院、馬廄、殺人坑,滿目瘡痍、荒草萋萋,多數(shù)建筑已是“四壁皆空”。錢偉長和少數(shù)到校的師生,積極投入復校工作。開學后,錢偉長每周講授15節(jié)課時的力學。每月的薪金甚少,在生活的壓力下,錢偉長不得不在多所學校兼課。此時,美國的研究所發(fā)來邀請,請錢偉長回去工作并表示可以全家遷美定居。但是他們也有一個條件,就是要在一份保證書上簽字,注明“一旦中美發(fā)生戰(zhàn)爭,要絕對忠于美國”。錢偉長斷然予以拒絕,他在這份保證書上寫下了一個大大的“NO”。
把科教事業(yè)看得比生命還重要
1949年3月,清華大學成立校務委員會,錢偉長任常委兼教務長。在超負荷的工作條件下,錢偉長不放棄教學工作,并對教育體制、教育方法和教材內(nèi)容都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
1972年10月,我國派出科學家代表訪問英國、瑞典、加拿大和美國。此時,錢偉長正在北京特殊鋼廠和工人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毛澤東和周總理點名要錢偉長參加,可是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卻不通知錢偉長,直至被周總理發(fā)現(xiàn)后才告訴他,以致錢偉長出國行裝都來不及準備,只得臨時從別人那里借來西裝和皮鞋。訪問結束后回國作總結匯報,錢偉長提出要加強應用計算機的建議,因為他在國外看到計算機已被廣泛使用,對各項信息管理、科研工作開展起著巨大推動作用。錢偉長重點介紹各國環(huán)境保護工作情況,提供了相關資料和建議。
事后,社會上流傳有關部門不通知錢偉長出國是因為怕他趁訪問之機“移居國外”。有記者專訪錢偉長,他坦誠地回答說,“我是不會走的,我在壯年時代放棄了在美國的一切優(yōu)越條件,回到了戰(zhàn)亂中亟待建設的祖國。物質(zhì)享受對我如浮云,把知識和技術獻給國家和人民才是我最大的心愿。我的崗位就在祖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p>
竭盡全力辦好上海大學
錢偉長來到上海大學,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和校黨委的大力支持。他團結全校師生員工共同努力進行改革。首先是明確上海大學的定位和辦學方向。根據(jù)上海大學是主要為上海市的經(jīng)濟建設服務的特點,提出要“拆掉四堵墻”。一是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墻,以適應經(jīng)濟建設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變化,密切聯(lián)系社會和工廠并為之服務;二是拆除校內(nèi)各部與各學科之間的墻,打通現(xiàn)存的“部門所有制”;三是拆除教學與科研之間的墻,積極倡導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四是拆除舊的教學思想的墻。“教”與“學”是一對矛盾,教是外部指導,學才是內(nèi)在因素,學生只有主動地學習,才能把所學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
錢偉長還在上海大學大力進行環(huán)境整治,在新校區(qū)栽樹種花,開河養(yǎng)魚和鴛鴦,“是我設計的,法國總理來校參觀,對校區(qū)優(yōu)美的環(huán)境稱贊不已,還向我要去了一對鴛鴦?!?/p>
錢偉長是一個教學經(jīng)驗豐富,才思敏捷、直言不諱的人。他認為教學是否成功,要看畢業(yè)生是否受社會歡迎,學到知識是否有用。學生在學校里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礎和培養(yǎng)自學能力,而不是開設過多的專業(yè)課和灌輸老化的現(xiàn)成的知識。他提出要辦好工科,必須有堅實的理科做基礎,理科和工科互相滲透,有利于把科學技術轉(zhuǎn)為生產(chǎn)力。他提出學校里每一個學科都要把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滲透到自己學科發(fā)展中去。錢偉長要求上海大學教授同時要挑起教學和科研兩副擔子。教師的提高,主要不是靠聽課進修,而是靠做研究,邊研究邊學習,缺什么學什么,邊干邊學,這是主要的方法。錢偉長提出,大學就是要把一個需要教師教才能獲得知識的人,培養(yǎng)成為不需要教師也能獲得知識、無師自通的人,如果學生畢業(yè)后,還是不教不會,就說明你辦教學失敗了,這就要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
錢偉長十分重視研究生的教學,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心和愛國心,教他們讀文獻、出題目,經(jīng)常和他們進行階段性討論。他認為研究生和大學生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大學生看到的東西是人家組織過、消化過、系統(tǒng)化了的東西,而研究生學的東西是正在發(fā)展之中的,其中有不少問題,甚至還有爭論。教學研究生的方法是,把問題提出來,讓學生吊在半空中,逼著他去想。他說,我喜歡主動的青年人,應該讓青年人在老師的面前有平等的地位,引導他們勇于表達自己在學習上的見解。這些帶有獨創(chuàng)性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彌足珍貴。
建國以來的偉大人物事跡篇7
錢偉長被譽為中國近代的“力學之父”,他從小就是一個對知識孜孜以求的人,通過不斷的努力,他才考入了清華。
錢偉長的個頭不高,只有一米四九,可這并不影響他在各個方面的出類拔萃,他曾經(jīng)參加過各類體育活動,比如跨欄長跑、足球隊等等,他甚至還進入過國足,和隊友一起拿到過冠軍。
優(yōu)秀的人真的是不限制領域的優(yōu)秀,比如在抗疫戰(zhàn)線上,始終身先士卒的鐘南山,他在青年時代參加全運會男子400米欄時就曾打破過全國記錄。
錢偉長與早期的科學家一樣,都前往海外留過學,面對海外的高薪利誘,他們都拒絕了,因為祖國建設更需要他們。
雖然這些科學家無一例外的經(jīng)歷過某個特殊時期,但是他們依然堅守著初心,一心為國貢獻著自己所學的知識。
在物欲橫流的時代,很多人不理解那一代知識分子的付出,他們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家庭與家人,可他們寧愿守住清貧也要讓自己的理想發(fā)光,如果不是他們無私的奉獻,哪里有今天的繁榮富強呢?
錢偉長的人生之路是坎坷的,即使如此,他依然熱愛著祖國,熱愛著生活,在98歲高齡時,依然做著不朽的貢獻。
錢偉長的身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勇敢信念,他本是學文科出身的,卻成為了中國的力學之父,他身高不足,卻能拿到足球冠軍,這也許就是老一輩人內(nèi)心中的堅韌吧。
正因為這些精神,錢偉長才刷新了人們對他的認知,在他的身上一次次的標出了不同的桂冠,“近代力學之父”、“應用數(shù)學之父”等等。
現(xiàn)在的人常以“斜杠青年”為傲,殊不知錢偉長早就打破了“斜杠青年”的標簽,成為了垮領域的模范。
錢偉長的家族榮光應該追溯到吳越國王錢镠六世孫錢進,錢家就是出自于這一脈,錢偉長的父親是錢穆的哥哥,錢穆被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后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他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并稱為“史學四大家”。
果然家族的榮光都是有傳承的,比如金庸的姑表哥是徐志摩,錢學森與夫人蔣英則是金庸的堂姐和堂姐夫。
不過錢偉長的家族雖然厲害,但錢偉長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以至于經(jīng)濟拮據(jù),導致他長期營養(yǎng)不良,錢偉長始終長不高,18歲時也只有1米49。
在父親去世之后,錢偉長在家族的支持下完成了學業(yè),越是經(jīng)受過貧寒苦楚的人,越知道努力的意義。
錢偉長在文科上見長,但是理科卻不甚理想,在高考后,他的文科幾乎都是滿分,理科就有些“慘不忍睹”了,清華的教授覺得要是不錄取這個人,簡直是浪費人才,可錄取的話,這理科也太為難了,后來經(jīng)過大家的一致討論,認為人才難得,于是破格錄取了錢偉長。
進入清華后的錢偉長就如魚翔淺底,鷹擊長空,盡情的釋放著自己的青春,他參加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中的男子跨欄比賽,獲得了此項目的第三名,緊接著又參加了各項體育比賽,均獲得了好成績,后來他因為技戰(zhàn)術出色,踢進了國足,并且在一次比賽中與隊友斬獲了冠軍。
錢偉長的這些努力沒有白費,在不斷的運動中,他的個頭居然竄到了1米65,這實在是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獲。
假如日子就這樣流走,不出意外的話,畢業(yè)之后,他可能會成為一名教師,或者會成為歷史領域的大咖,可偏偏在此時,九一八事件爆發(fā),民眾的愛國熱情被點燃了。
整個中華民族處于危難的時刻,敵人的堅船利炮讓中國大地變成了一片焦土,此時的錢偉長和所有愛國青年一樣,心中充滿了憤恨,恨侵略者的猖狂,也恨他們的貪婪,滿目瘡痍的山河激蕩起了錢偉長心中的信念,他要為了祖國崛起而換專業(yè),于是他棄文從理,要求從歷史系轉(zhuǎn)到物理系。
可是轉(zhuǎn)系哪里有這么容易,且不說錢偉長的理科是多么糟糕,當時競爭著要去物理系的學生也甚眾,錢偉長在這些學生中可以說是條件最差的,因為物理對他來說,幾乎是一片空白,導致了物理系的教授不收,歷史系的教授又舍不得放。
錢偉長自己也意識到這些客觀的問題,于是他便去物理系教授那里軟磨硬泡,還動用了手上的一些“關系”才勉強說動物理系的負責教授吳有訓。
不過要進物理系不能僅憑關系,還要拿硬實力說話,為了讓理想照進現(xiàn)實,錢偉長天天泡圖書館,直到最后從一個對物理一竅不通的學渣,逆襲成了學霸。
轉(zhuǎn)系后的錢偉長像開了“外掛”一般,不僅學習優(yōu)異,還拿到了公費留學生的資格,成為馮卡門的學生,想要成為馮·卡門的學生必須是本專業(yè)萬里挑一的人,可見錢偉長當時是多么努力。
在海外留學期間,錢偉長依然是優(yōu)秀的,在物理領域獲得過很多成就,就連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都夸贊他的優(yōu)秀。
可無論國外給予他什么樣的物質(zhì)條件,錢偉長的心是“紅色”的,他要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建設祖國的洪流之中。
錢偉長在海外留學之時,發(fā)現(xiàn)了彈性力學還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回到祖國后,錢偉長一邊教書育人,一邊進行科學實驗。
為了彌補中國在力學方面的缺陷,錢偉長經(jīng)常泡在實驗室研究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直到《彈性力學》橫空出世。
歷史是一座大山,壓在普通人的頭上都會改變命運,錢偉長也經(jīng)歷了一個特殊的時期,那個時期,他失去了教書的資格,去做了鍋爐工,可即便如此,他也沒有放棄對科學研究的熱情,在下放的工廠設計出了液壓機床。
歲月一直流淌,錢偉長在最困難的時候還在研究課題,特別是針對中國坦克經(jīng)常在半路“拋錨”的問題,他找來了各個領域的頂尖人才,耗時三年終于解決了這個難題。
錢偉長那一代科學家,無論是順境逆境都堅守著心中的信念,心中始終裝著祖國,他們那顆赤子之心一直都為祖國而跳動。
1979年,歷史給予了錢偉長清白,他沒有一點怨言,一直奉獻著自己的力量,他堅信著一個信念,那就是熱愛祖國,從熱血青年一直到耄耋之年,錢偉長的初心從未改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