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能寬材料科學與工程專家事跡
陳能寬材料科學與工程專家事跡大家了解是什么樣的嗎?陳能寬的科學成就是什么?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有關陳能寬材料科學與工程專家事跡(5篇),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陳能寬材料科學與工程專家事跡(篇1)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隨后,空投核航彈和導彈核武器先后試驗成功,原子彈實現(xiàn)武器化,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
在我國核武器加緊攻關的時候,超級大國為保持核優(yōu)勢,以其達到的技術水平設置門檻和限制,于1963年簽署了“禁止大氣層核試驗條約”,妄圖把中國核武器扼殺在搖籃里。如何盡快掌握地下核試驗測試技術,成為擺在攻關人員面前的新挑戰(zhàn)。
陳能寬和朱光亞、王淦昌一起提早籌謀,并親自參與大部分核試驗的方案制定和組織領導,帶領團隊攻克了面臨的測試技術難題,使試驗方式實現(xiàn)了從空爆、地爆向地下平洞和豎井試驗的轉變,試驗的效費比也大大提高。
之后,又成功完成了從全當量到減當量的試驗,打破了“限當量核試驗條約”的限制,再一次粉碎了超級大國的圖謀。
對于中國核武器人而言,“爭氣彈”的成功只是輝煌的起步。此后數(shù)十年間,以陳能寬為代表的科學家們轉戰(zhàn)草原、戈壁、大漠、深山,默默無聞、艱苦卓絕地探索世界尖端科技,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核武器科技事業(yè)發(fā)展道路。
1996年全面禁核試驗以后,核武器及其科學技術發(fā)展進入到一個更新、更高的階段。由于布置、掌握了先進的科學實驗方法,我們具備了在更深層次和更高水平進行較量的基礎。
陳能寬材料科學與工程專家事跡(篇2)
大學畢業(yè)后,一心希望在礦冶領域作出成就的陳能寬參加了留學考試,并收到了耶魯大學的錄取通知,1947年秋,他攜妻子裴明麗遠赴美國求學。3年后,陳能寬憑借出色的成績獲得了耶魯大學物理冶金學博士學位,歷任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機械工程系物理冶金副研究員、助理教授。這段時間里,陳能寬在金屬物理領域的研究突飛猛進,他與合作者開創(chuàng)性的發(fā)現(xiàn)打消了材料學界對位錯理論的質(zhì)疑,這一里程碑式的發(fā)現(xiàn)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
1948年解放戰(zhàn)爭已接近尾聲,在美的留學生們也時刻關注國內(nèi)局勢。1949年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xié)會成立,發(fā)表了題為《我們的信念和行動》的宣言,號召留學生盡早回國效力。同年12月,周恩來總理通過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代表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央人民政府鄭重邀請在海外的留學生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陳能寬與同門師兄顏鳴皋組織材料專業(yè)的中國留學生成立了“留美科協(xié)金屬小組”,一邊組織學術活動,一邊參與到協(xié)助留學生回國的工作中。
此時的世界正籠罩在冷戰(zhàn)陰云之下,“麥卡錫主義”甚囂塵上,美國政府以維護國家安全為借口,禁止自然科學、工程學、醫(yī)科等學科的中國留學生返回大陸,并通過“硬軟”兩手政策操控:一方面向有意愿回國的留學生出示禁歸令,另一方面,調(diào)整相關政策使一部分留學生可以長期在美國居留、工作。這期間,參與過留美科協(xié)活動的學生相繼被傳訊、搜查、羈押,1950年9月留美科協(xié)被迫解散。
盡管學生組織遭到破壞,但留學生們?nèi)宰园l(fā)組織反抗美國政府的禁歸令。當時已經(jīng)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工作的陳能寬不僅通過書信與李恒德、師昌緒、張興鈐等商量回國策略,還多次帶家人參加聚會,共同商討回國大計。在美科學家的歸國籌備活動引起了美國當局的注意,1952年底移民局在搜查李恒德家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陳能寬的書信,并由此開始偵查、刺探陳能寬和家人的行蹤。每隔兩星期,陳能寬的同事和鄰居都會受到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的盤問,這樣的糾纏令陳能寬感到十分厭惡。為了“曲線回國”,陳能寬還試圖通過英國大學聘任的機會繞道回國,但在離美的關鍵當口,移民局拒絕了他的離境申請,并以他曾是留美科協(xié)組織者、訂閱中文報紙等理由控告他危害美國安全。
陳能寬材料科學與工程專家事跡(篇3)
1950年,陳能寬學成準備回國時,正值抗美援朝戰(zhàn)爭爆發(fā),他和許多留學生一樣被迫滯留美國。憑借出色的學術能力,陳能寬先后在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和威斯汀豪斯公司任研究員。雖有富足的生活、似錦的前途,但他一心只想回國。他的美國朋友非常不解,陳能寬說:“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新中國是我的祖國,我沒有理由不愛他。這種誠摯,就像是被愛神之箭射中了一樣,是非愛不可的。正如魯迅的詩句所說,我是‘靈臺無計逃神矢’啊?!?/p>
1955年秋,中美兩國達成“交換平民及留學生”協(xié)議,經(jīng)過多方奔走、百般努力,陳能寬一家終于于同年11月回到了魂牽夢繞的祖國?;貒蟮年惸軐捄推渌麗蹏鴮W者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面對眾多單位的邀約,他選擇到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工作,致力于新中國材料科學的研究。
1960年6月,由于國家的需要,原本從事金屬物理研究的陳能寬被調(diào)至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從事爆轟物理實驗研究。他率領一支平均年齡只有20多歲的隊伍,在極為簡陋和惡劣的條件下進行研究工作,向世界最尖端的技術發(fā)起挑戰(zhàn)。他深知自己隨時面臨生命危險,卻在書信里開導妻子:“如果我有什么不幸,你要想得開。當年我們拋棄洋房轎車,帶著兒女回國,正是為了干一番事業(yè),讓祖國富強?!?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陳能寬帶領設計的原子彈起爆元件被成功地應用于這顆原子彈。
陳能寬材料科學與工程專家事跡(篇4)
在談論中國為什么能很快地搞出原子彈時,陳能寬曾說他們的科研組織沒有“內(nèi)耗”,攻關人員都有著獻身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他們夜以繼日地奮戰(zhàn)在草原、在山溝、在戈壁灘。即使在城市,也過著淡泊明志、為國分憂的研究生活。
陳能寬一生謙虛好學,無論對學友、長輩或年輕人,他均能平等待人,不恥下問。到了晚年,他依然把學習放在首位。他在書本中學,也在實踐中學;他向專家學,也向平常人學;他鉆研他的科學專業(yè),也研讀中外名著;他讀正規(guī)報刊,也讀街頭小報。
陳能寬十分重視發(fā)揚民主,每當涉及比較重大的技術路線或方向的判斷,總是提議要組織“紅隊”“藍隊”之間的辯論,即正面意見與反面意見深入辯論和討論。他尤其重視青年科技人才培養(yǎng)。杜祥琬至今記得,以先生為首的專家組很有遠見地提出,在該專題中設立青年基金,鼓勵40歲以下的年輕人。有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和科技成果在報獎時,大家公認陳能寬應該排名第一,他卻“利用職權”把自己的名字勾掉,將榮譽讓給一起攻關的年輕人。最后公布名單時,他比列名的人更感到欣慰和歡悅。
2016年5月27日,陳能寬院士平靜地走完了他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不懈奮斗的一生。他這一生,為我國核武器事業(yè)發(fā)展而“隱身”戈壁荒原、深山峽谷,以身許國,俯仰無愧。從出國求學、揚名海外到毅然回國、科技報國,從青年科技棟梁到鑄造核盾的支柱,他是中國一個多世紀以來傳統(tǒng)愛國知識分子的典范。
陳能寬材料科學與工程專家事跡(篇5)
1923年4月28日,陳能寬出生于湖南省慈利縣江埡鎮(zhèn)。1942年,陳能寬從雅禮中學畢業(yè),被保送到唐山交通大學(現(xiàn)西南交通大學)礦冶系。
1946年,大學畢業(yè)的陳能寬,一心希望在礦冶領域作出成就。他參加了由政府資助的自費留學考試,并收到了耶魯大學的錄取通知,1947年秋,他攜妻子裴明麗遠赴美國求學。
3年后,陳能寬憑借出色的成績獲得了耶魯大學物理冶金學博士學位,歷任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機械工程系物理冶金副研究員、助理教授。
這段時間里,陳能寬在金屬物理領域的研究突飛猛進,他與合作者開創(chuàng)性的發(fā)現(xiàn)打消了材料學界對位錯理論的質(zhì)疑,這一里程碑式的發(fā)現(xiàn)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
1948年,解放戰(zhàn)爭已接近尾聲,在美的陳能寬也時刻關注國內(nèi)局勢。陳能寬與同門師兄顏鳴皋組織材料專業(yè)的中國留學生成立了“留美科協(xié)金屬小組”,積極響應新中國號召,一邊組織學術活動,一邊參與到協(xié)助留學生回國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