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勛章事跡作文(8篇)

| 劉慧

她被人戲稱“三無科學家”,沒有留洋背景,沒用博士學位,沒有院士頭銜。她默默無聞地努力,起早貪黑地工作著,夜以繼日地鉆研著……

她就是2015年諾貝爾醫(y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寧波市。兒時的她,家鄉(xiāng)正流行著瘧疾。幼小的她目睹了一個又一個人倒下,親人們悲痛不已。瘧疾是危害甚是嚴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幾億人民都為此喪生。屠呦呦不忍看到人們生離死別,下定決心一定要找到治療瘧疾的“神奇子彈”。

畢竟,科學這條路太狹窄了,太陡峭了。一間小小的實驗室,陳舊的設備。屠呦呦和團隊在工作室夜以繼日地工作,他們親自服用藥物,將自己的健康、生死置之度外,一心為藥物研發(fā)。因為環(huán)境簡陋,放著藥物的大缸時時發(fā)出刺鼻的氣味,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屠呦呦他們在長滿荊棘的科學道路上艱苦卓越的前進。1972年,她和同事在青蒿中提取的無色結晶物體命名“青蒿素”,1973年,屠呦呦在原有的基礎上合成了“雙氫青蒿素”。

屠呦呦發(fā)明的“青蒿素”拯救了全球上百萬的人民,上百萬人民免遭疾病的折磨。“青蒿素”被非洲人民稱為“中國神藥”,屠呦呦也被稱為“青蒿素之母”。

2015年,屠呦呦獲得了世界上的最高榮譽——諾貝爾醫(yī)學獎,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醫(y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面對如此嚴謹認真的屠奶奶,我們不禁由衷地敬佩她。可令大家大跌眼鏡的是,工作一絲不茍的屠奶奶生活中卻是一個粗線條的人。有一次出差時她的東西丟了,讓同事幫忙尋找,同事打開行李箱,眼前的畫面讓他驚呆了,東西擺的亂七八糟,凌亂不堪,哪像個女生啊。

雖然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榮譽,屠呦呦仍與普通人一樣,平平淡淡,繼續(xù)投入新的研究。榮譽的獲得并沒有改變她科學研究的初心。

共和國勛章事跡作文篇2

屠呦呦5日晚上接受錢江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她是5日當天看電視時才知道得獎的。談及獲獎感覺,“沒有特別的感覺,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p>

“因為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是中國全體科學家的榮譽,大家一起研究了幾十年,能夠獲獎不意外?!?/p>

屠喲喲獲諾獎對中國意味啥?屠喲喲的諾獎對中國意味著什么?這是“中國制造”的第一個諾貝爾科學獎。

中國科學界與諾貝爾獎之間糾纏了幾十年,曾有文章寫到“中國科學家諾獎之路:曾無限接近 又漸行漸遠”。曾經(jīng)最有希望的是生于江蘇的華羅庚,但因諾獎中并無數(shù)學家,最終愿景落空。

20世紀中期以來,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共計5人,物理學家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化學獎獲得者李遠哲,以及藥學家屠喲喲。

這5人中,前三位為美國華裔,李遠哲生長于臺灣,只有此次獲獎屠喲喲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內地本土科學家。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寧波的一個書香門第,她是家里5個孩子中惟一的女孩,名字典出“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意為鹿鳴之聲。名字是父親起的,當時,并沒人預料到詩句中的那株野草會改變這個女孩的一生。

雖然我很聰明,但這么說真的難到我了

共和國勛章事跡作文篇3

2019年末至2020年初,這個本該是闔家團圓的日子,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打響了。

他們不畏艱難,他們不怕犧牲,他們勇敢向前,他們舍小家顧大家。在新型冠狀病毒面前,他們沖到了最前線,他們奮勇抗戰(zhàn),他們就是世界各地的白衣天使——疫情中的逆行先鋒。

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在人民最需要他,祖國最需要他的時候,選擇義無反顧的奔赴戰(zhàn)場。聽媽媽說,2003年祖國大地也有一場病毒暴發(fā),也是鐘南山院士挺身而出,今天他那顆懸壺濟世的心依舊未變,始終為人民著想。

他們果斷前行,無畏奔赴的背后是鋼鐵般的信念和堅如磐石的初心。他們奮戰(zhàn)一線,這是場與死神的博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在電視中看到許多醫(yī)生、護土為了方便地穿防護服,去救助病人,便不惜剃掉自己心愛的頭發(fā),她們知道在生死關頭,病人需要他們,一刻也等不了!

他們的身邊有些戰(zhàn)友已被感染。他們傷心、難過,可他們只能默默哭泣,默默承受著,他們面對病人的一面永遠是最溫暖的。他們每天穿著沉重的防護服,戴著口罩,臉被勒出了道紅痕,類了便席地而睡。我們看不到黑暗,是因為有人把黑暗擋住了。他們也許并不出名;

他們也許并不高大;

他們也許并不完美,但是因為祖國需要他們,同胞需要他們,于是他們義無反顧奔赴戰(zhàn)場,視死如歸!展示了中華兒女的英雄氣魄和偉大胸襟!

這世上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罷了!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是因為祖國需要,同胞需要,才有人挺身而出,犧牲小我,成就大家。讓我們向英雄們致敬!

共和國勛章事跡作文篇4

自古以來,都是由一個個偉大的人,撐起了一個偉大的國家。他們的理想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p>

每逢國家有難,必有英雄挺身而出,許國不復為身謀。

有位八十四歲的老人,十七年前是抗擊”非典”的第一功臣。他有院士的專業(yè),他研究的治療方法,讓廣東成為世界范圍內對SARS治療成績最好的地區(qū)之一,他最早制定出《非典型肺炎臨床診斷標準》。他帶領課題組,在全世界率先探索出了一套富有明顯療效的防治經(jīng)驗,使中國人擺脫了死亡陰影;

他有戰(zhàn)士的勇猛,敢于直面疫情,主動請纓“把最危重的病人轉到我們呼研所來”這淡淡的一聲無異于平地驚雷般,在中國的土地上炸響,在抗擊非典最嚴峻時刻,更是連續(xù)工作30幾個小時;

他更有國士的擔當,敢于直言,向世界披露了”非典”的真實情況。

而在十七年后,當病毒再次來勢洶洶,84歲的他重新披甲上陣,一如當年,在呼吁人們“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后,卻在耄耋之年毅然逆著人流、投身疫情戰(zhàn)場的第一線。他是無雙國士,更是遭受疫情國難之時的定海神針。

“我們準備著深深地領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跡,在漫天的歲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現(xiàn),狂風乍起?!瘪T志如是說。

其實鐘南山也只是一個普通的老人,1月19日,一張鐘南山在列車上閉目小憩的照片在網(wǎng)上流傳,我的眼眶不禁濕了,暖黃色的燈光下我們看得出他的疲意,他不是神,更不是百邪不侵的,時光在他的臉上留下了足跡,但他依然挺身而出,其實這世間哪有什么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其實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逆著萬千車流,在凜然嚴冬中、在危機四伏的疫區(qū),如鐘南山一般的負重者毅然選擇奔赴最前線,在那個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他們不懼險難,以血肉之軀為你我撐起生命的屏障。

致敬鐘南山院士,致敬與疫情做抗爭的一線人員,愿疫情過后,春暖花開。

共和國勛章事跡作文篇5

民以食為天。在我們這個人口大國,真正解決吃飯問題只是近些年的事。在解決祖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吃飯問題上誰的貢獻呢?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標準答案:袁隆平。他是80年代就上了歷史課本至今健在的老科學家;他是創(chuàng)造水稻畝產(chǎn)1200多公斤神話的當代神農(nóng);他是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他是年已九十依然戰(zhàn)斗在科研第一線的雜交水稻之父……大家知道他的夢想嗎?他的追夢經(jīng)歷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他的一個夢想是“禾下乘涼”:超級水稻個頭比高粱還高,稻穗有掃帚那么大,稻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涼。他這個夢想真夠高的——不但水稻長得高、產(chǎn)量高,而且境界更高。被1960年的饑荒刺痛,他研究水稻是為了能讓大家都吃飽飯。他這個夢想也夠遠的,遙遠得像一個特不現(xiàn)實的神話。從1960年7月發(fā)現(xiàn)奇異的稻子,采花藥進行鏡檢,反復種植、實驗,到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弊非蟾哌h的夢想,是他的使命和幸福的源泉。

科學無國界,他的另一個夢想是:讓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為此,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他領導的團隊為近80個國家培養(yǎng)了14000多名技術員,40多個國家大面積種植雜家水稻700萬公頃,普遍增產(chǎn)20%以上。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尼日利亞等地,因為種植他改良的雜交水稻,畝產(chǎn)從每公頃3噸增加到10。8噸!他還牽掛著吃大米全靠進口的利比里亞,每年花掉兩億美元,國民才能打牙祭。他要推廣雜家水稻,讓大家每天打牙祭。

因為長期在泥里水里穿梭,不用特意健身減肥照樣健康。他身家千億照樣開幾萬塊錢的車僅為代步,甚至穿著20幾塊錢的衣服。他根本沒心思對那些俗事上心,想想幾億人因自己的科研成果不再為吃飯發(fā)愁,這種普濟眾生的快樂是任何吃穿、豪車別墅都無法比擬的。他九十高齡依然躊躇滿志,一息尚存追夢不已。袁老用一生的時間追求夢想,高遠的夢想也成就了袁老不朽的價值。

共和國勛章事跡作文篇6

我們都好像和袁老有一面之緣,在課本里,在飯桌上,在人間里。今天,我們用觀看電影的方式緬懷袁隆平爺爺。

銀幕中的爺爺:與妻子分別二十年,再見面已年過半百;在海南研究十余年,研究成果卻一直止步不前;長時間沒有研究成果,經(jīng)費被停,被潑各種冷水。

但銀幕外的我們,看到的不是他的放棄,而是他傾其一生、歷經(jīng)數(shù)十載的不懈探索和艱難實踐,孕育雜交水稻。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更是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喜看稻菽千重浪,在卓越的功勛背后,我們也看到了他作為90后的樸實可愛:他生活簡單,衣著樸素;他多才多藝,拉小提琴,英文流利,游泳健將;他幽默風趣,會說自己是“自由散漫”,被問到“帥不帥”時會得意地回答一個“handsome”。當這些特質合起來時,我們看到的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田間地頭家長里短的可愛爺爺。

"我們對袁隆平同志的紀念,就是學習他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信念堅定、至死不渝,勇于創(chuàng)新、樸實無華的高貴品質,學習他以祖國和人民為己任,以奉獻祖國和人民為目標,一輩子躬耕田野,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崇高風范。"袁隆平爺爺?shù)碾x開,相信很多人心中不止是悲痛,還有著無所適從的恐慌與不安。但這也正是他的偉大之處,被從未打過照面的人們依賴。歷史在傳承,但我們相信他能青山永駐,他能萬古流芳,他能擁有那千千萬萬人永恒的愛和這世世代代不朽的名。今天舉行了他的遺體送別儀式,但是我想說,真正的死亡不是他的身體消涅,而是我們對他功勛以及精神的遺忘與不傳承。所以,要記得,共和國記得,我們更應該記得,我們不僅記得,還要傳承下去,融入我們精神血脈,塑進我們鐵血脊梁。

共和國勛章事跡作文篇7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那位永遠不服老、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國家功勛獲得者的“90后”袁隆平老院士永遠離開了我們。斯人已去,精神長存。緬懷先生,踏著他奮斗的方向努力前行。

傳承追求實踐出真知的科學精神。袁隆平院士生前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袁隆平院士是親力親為的,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到田里檢查,他對所帶的研究生說“培養(yǎng)研究生,因為是搞水稻的,我第一個要求你要下田,不下田,我就不培養(yǎng)”。正是有著異于常人的科學精神,吃苦奮斗精神,湖南衡南基地早稻高產(chǎn)攻關田最高產(chǎn)量達到了畝產(chǎn)1500公斤,在江蘇南通的海水稻試驗田,最高畝產(chǎn)802.9公斤。打贏種業(yè)攻堅戰(zhàn)、端好中國人自己的飯碗,才有保障。袁隆平未竟的事業(yè),將由中國水稻科學家們奮斗實現(xiàn),他所弘揚和代表的雜交水稻精神,將永遠成為中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不竭動力。

學習他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人格品質。袁隆平院士從來不關注金錢的多少,即便獲得各方面的獎金,他也把這些獎金用在雜交水稻的研究經(jīng)費中。穿幾十元的襯衫,戴十幾元的領帶。即便榮譽無數(shù),他仍然能夠撲下身子,兩腳沾滿泥土來到水稻中研究水稻長勢。淡泊名利,才能矢志于畢生致力的事業(yè)。他已經(jīng)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鐘南山院士對袁老的評語真摯和簡約。這是袁隆平院士的人生寫照,也應是每一位中國人腳踏實地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標桿。

珍惜來之不易的糧食安全。袁老的夢想是解決吃飯問題,但另一方面,浪費無度問題又從另一方向抵消著增產(chǎn)的努力。就在不久前,《反食品浪費法》剛剛獲得通過。在袁老去世后,有網(wǎng)友稱“今天他好好吃飯了,一粒米也沒?!?。確實如此,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牢牢記住“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以珍惜每一粒糧食來永遠緬懷這位不知疲倦的老院士。

如今,天問一號已經(jīng)著陸火星,祝融號已經(jīng)開始巡視火星。天宮一號飛翔太空,更多的成就正在創(chuàng)造,袁隆平院士未竟的事業(yè),將在每一位中國人身上延續(xù),將在每一位自強國人的奮斗中實現(xiàn)。

國士無雙,彪炳千秋。袁隆平院士逝世后,無數(shù)湖南人,億萬中國人紛紛深切緬懷袁隆平,聯(lián)合國官微高度贊譽。榮譽無數(shù),難抵億萬民眾的口碑,這就是袁隆平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處。

共和國勛章事跡作文篇8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被公認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股票”是中國股市唯一的流通股。但是,我們第一次見到我們的校友,第一印象就是他太普通了,有點像一個從山村出來的農(nóng)民!你看他膚色那么黑,身體那么瘦,皺紋那么深。

記得有一次,一個畫報刊登他的照片,編輯把照片下面“農(nóng)民豐收后的喜悅”這幾個字錯配了。雖然這是出版界的小意外,但也說明袁隆平太像農(nóng)民了。他走在街上,真的屬于那種很快就會淹沒在人群中的人。

“談雜交水稻”是袁隆平向母校匯報的題目。這個話題似乎也很常見,沒有任何修辭的運用,也沒有任何學術上的賣弄。但我們深深知道,這個看似平凡的話題背后,有太多不平凡的。

1978年,袁隆平和他的七口之家被木板擠在與澡堂隔開的兩個潮濕發(fā)霉的茅舍里,還不時遭受“為教學發(fā)愁,想歪門邪道”的冷嘲熱諷。但在這種背景下,他對雜交水稻的研究終于取得了決定性的成果。普通人能做到這一切嗎?

我們手捧鮮花簇擁著袁隆平,涌向他的演講廳。我們那么熱情,不比追心目中最紅的明星差。我們知道,我們可能沒有完全理解他說的“雜交水稻”,但我們會用心去領悟大師說的每一句話。

他的第一句開場白是:“我只是一個普通人……”

夠了,哪怕我們只懂這句話,也夠了!從袁隆平身上,我們知道了平凡與偉大的關系。

這也是校友袁隆平給我們的主要感受,確實夠了。

37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