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文學學習感悟及心得
看過之余,掩卷沉思,“草船借箭中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要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這對當時的周逾和現(xiàn)在我們看來,真是一件天方夜譚的事,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瞞“過了多疑的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就搞到了十萬支箭,令周逾刮目相看。試想,諸葛亮不講究“策略”能行嗎?
細細思量,我們的學習不也一樣嗎?也應講究方法,注意適當休息,勞逸結合,讓大了大腦得到調節(jié),為下一節(jié)課積蓄精力,就能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是這樣,生活也如此。有一次,家里來客人,媽媽讓我給客人沏茶,沏茶就要燒開水,清洗杯子,以及分放茶葉。燒開水約十分鐘,洗杯子約要五分鐘,分放茶葉約三分鐘,這樣一來,就要共花將近二十分鐘的時間??晌异`機一動想出了一條妙法:在燒開水的同時,就洗杯子,分放茶葉,等水燒開后,其余兩項工作早已完成了。這樣一來,我不僅節(jié)約了時間去做其它事情,還讓客人在短時間里感受到了主人的熱情。
做事情不僅要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的“識”,還要有“單匹救主”的趙云的“膽”。記得那次體育課上,體育老師讓我們練習跳高。同學們個個精神抖擻,生龍活虎,就像猴子一樣一躍而過。輪到我了,生怕摔著的我及得額頭直冒冷汗,膽卻的內心使我的動作變得縮手縮腳,最后落得個“嘴肯泥”的下場。體育老師摸透了我的心思,走過來,又耐心地給我講解跳高的要領,在老師和同學們地鼓勵下,我大膽地又重試了一次,這次終于成功了!漂亮的動作還博得同學們地歡呼,齊聲叫好。唉沒有膽量可不行??!
是啊,我們雖是新世紀的少年,是祖國的花朵,但是如果沒有《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那樣淵博的知識,橫溢的才華,沒有趙云那渾身是膽的氣魄,試問,我們能有“膽”有“識”嗎?少年朋友們,讓我們攜手乘風破浪,繼往開來,做一個有“膽”有“識”的世紀少年吧!
經(jīng)典文學學習感悟及心得精選篇2
記得還在上學的時候,老師們便要每個同學都能養(yǎng)成一個“好讀書”的好習慣。大量的閱讀教育書籍,給了我很多教育實踐中曾經(jīng)歷過,卻未細細揣摩的教學真諦,我久久的徜徉在這片書海中,深深的懂得教書育人的不易,我們得時時反省自己,時時反思自己,才能將工作更落到實處。
教師是否愿意花時間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師是否具有專業(yè)素養(yǎng)的標志。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海無涯,藝無止境。教師的專業(yè)追求、專業(yè)探索、專業(yè)提升,要靠不斷的反思,教師要學會在言說和行動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長。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種學術行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應不斷反思。這也許將成為自己需要時時溫習的功課。
近段時間我認真地閱讀了葉圣陶、蘇霍姆林斯基等人的教育著作,感受頗多。
“辛勤的園丁、渡人的小船、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們對教師職業(yè)的贊譽?!耙蕴煨狞c燃燭光,引導人類走向光明”更道出了
為人師表的神圣和職責。怎樣做才無愧于這些稱呼和贊揚呢?
熱愛學生。教育學生是個艱巨的靈魂、性格塑造工程,作為一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培養(yǎng)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該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也應該像斯大林所說:“要小心翼翼地培養(yǎng)人,就要像園丁栽培心愛的花木一樣?!睅啄甑慕逃虒W工作實踐,使我認識到:真誠的師愛是促進學生上進的動力。曾經(jīng)有一位學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無暇照顧他,他便自我放縱,學習不認真,作業(yè)不做,和同學打架。當了解到這情況后,我立即向他伸出關愛之手,找機會與他談心,時常撫摸著他的小腦袋問寒問暖,鼓勵他學習。慢慢的,他對學習不再馬馬虎虎了,一天天進步起來。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藤野先生那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公正無私的師德深深地影響著魯迅先生,時刻激勵著他去英勇斗爭;陶行知先生一生為師,注意表率,良好的師德風范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們譽為“萬世師表”,成為世人學習的典范。我們要以前輩為楷模,并向身邊的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學習,建立起以教為榮,以教為樂的專業(yè)思想情感。面對著不成熟的少年兒童,面對著正處于動態(tài)發(fā)展中的他們,我們要注意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俗話說:“教育無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無小節(jié),節(jié)節(jié)是楷模?!睘槿藥煴恚斫讨赜谘詡?。我們要以《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用自己豐富的知識,風趣的談吐來征服學生的心;用自己端莊的儀表,得體的舉止感化學生的行為;用自己高尚的師德,真誠的師愛塑造學生的靈魂,真正負起“三錢粉筆,萬鈞重擔”的為師之責。
經(jīng)典文學學習感悟及心得精選篇3
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清風微露,在河彼岸開出一朵奇葩,隔著河,踏著草鞋,去探求另一個世界的風采,中國古代文學史的學習就像是給了我一把開啟中華文學的鑰匙,而通過這一個學期的學習,對中國古老文化的燦爛和不朽,產(chǎn)生了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不敢遣詞造句的評述,只是表達以下自己的感受 。
隨著原始詩歌的產(chǎn)生發(fā)展,又出現(xiàn)一種原始文學——神話。它起源于遠古人們對自然現(xiàn)象的解釋,這些神話故事隨時由于人們的幻想所構成的,但是這些幻想絕非全然是荒誕無稽,而是深深植根于現(xiàn)實生活的土壤,如《山海經(jīng)》中的精衛(wèi)填海,夸父追日等神話,他們明顯反映了原始人在實際生活中的那種與大自然作斗爭的堅強意義,神話對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
剛剛結束了對神話的了解認識,我又接觸了《詩經(jīng)》它由305首詩組成,也被稱為是“詩三百”,《詩經(jīng)》中的作品按照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并運用“賦”“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它反映了我國2500年前漫長歷史時期的社會面貌,描寫了上古時代民族的形成發(fā)展,也反映了古老國家的政事興衰?!对娊?jīng)》中質樸清新的風格生動活潑的語言,和諧自然的韻律,將永遠是激勵文學創(chuàng)作的力量源泉 。
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我又通過老師的教導,認識到偉大教育家的教學理念,通過學習我體會到了孔子的“仁”和“禮”,孟子的“行善”“仁政”“王道”,荀子的“性惡”,老子的“道”莊子的“順天命不作為” 。
西漢的司馬遷,對我影響很深刻,他對史學的執(zhí)著追求,嚴謹公正的`學術態(tài)度,淵博的學識,都是值得我去學習的。更讓人欽佩的是他在遭遇宮刑之后寫下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巨著——《史記》,《史記》是我國古代的歷史豐碑,在史學上開啟了我國的紀傳體史學,在文學上他使以人物為中心的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達到一個高峰,不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它就如一顆部不落的星辰,永遠閃耀在中國和世界文化的長河上 魏晉那杯朝的陶淵明也有很高的成就,他有四分之一的是田園詩,這些詩表現(xiàn)了田園生活, 抒發(fā)了他復雜的思想感情,讀他的詩鎮(zhèn)可謂是種享受,他把我們都帶到那些美麗的迷人的田園中去體會當中的樂趣 。
通過這個學期的學習,我懂得了古人作品和古人的為人做事,更多的領會作品中體會做人的道理,我相信,在此后的時間里面我會不斷的完善自己的不足,讓自己成長,讓自己進步,同時也感謝老師這一個學期對我的教導。
我喜歡古代文學,更喜歡您這個老師,喜歡您那種古典的美,我一定會好好學習,也會不斷向您探討古代文學中的蘊意。
經(jīng)典文學學習感悟及心得精選篇4
我們翻開《唐才子傳》,在《王勃》傳里,說:“六歲善辭章?!彼鶜q已經(jīng)會寫詩文了。當時的詩,就是古詩、律詩、絕詩,當時的文,即古文、駢文。六歲怎么就會寫這樣的詩文呢?再看《駱賓王》傳,稱“七歲能賦詩”;《李百藥》傳,稱“七歲能文”;《劉慎虛》傳,“八歲屬文上書”,類似的記載還有不少。換言之,在唐朝,七八歲的孩子不僅會讀懂古文、駢文、舊體詩,還會寫古文、駢文和舊體詩。是不是當時的人特別聰明呢?不是的。我們再看近代人,如康有為,“七歲能屬文”。梁啟超“六歲畢業(yè)《五經(jīng)》,八歲學為文,九歲能日綴千言”。可見古今人的聰明是相似的。那么,不論是唐代人或近代人,他們從小就能讀懂古文,不僅會讀,還會寫古文和舊體詩。為什么現(xiàn)在人讀懂古文會成問題呢?這當跟讀法有關。
我曾經(jīng)聽開明書店的創(chuàng)辦人章錫琛先生講他小時的讀書。開始讀《四書》時,小孩子根本不懂,所以老師是不講的。每天上一課,只教孩子讀,讀會了就要讀熟背出。第二天再上一課,再教會孩子讀,讀熟背出。到了節(jié)日,如陰歷五月初五的端陽節(jié),七月初七的乞巧節(jié),九月初九的重陽節(jié),年終的大節(jié),都不教書了,要溫書,要背書。如在端陽節(jié)要把以前讀的書全部溫習一下,再全部背出。到年終,要溫習一年讀的書,全部背出。到第二年年終,除了要背出第二年所讀的書外,還要背帶書,即把第一年讀的書也要連帶背出。因此,像梁啟超的“六歲畢業(yè)《五經(jīng)》”,即六歲時已把《五經(jīng)》全部背出了;所以他“九歲能日綴千言”。因此,《唐才子傳》里講的“六歲善辭章”,“七歲能賦詩”,按照“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的說法,他們在六歲七歲時,熟讀的詩和唐詩一定遠遠超過三百首,那他們的會吟詩也就不奇怪了。
我向張元善老先生請教,問他小時怎樣讀書的。他講的跟章錫琛先生講的差不多,他說開始讀時,對讀的書完全不懂。讀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貫通,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體的懂”,它的關鍵就在于熟讀背出,把所讀的書全部裝在腦子里。假如不是熟讀背出,把所讀的書全部裝在腦子里,讀了一課書,記住了多少生字,記住了多少句子,這只是“點線的懂”。記住的生字是點,記住的句子是線。點線的懂是不夠的。因為一個字的解釋在不同的句子中往往因上下文的關系而有變化,一個字在不同的結構里會具有不同的用法,記住了一個字的一個解釋和一種用法,碰到了這個字的解釋和用法有變化時就不好懂了。讀一課書,記住了這課書中的生字,記住了這課書中的句子,這叫平面的懂。平面的懂只懂得這課書中的字的意義和用法;同樣的字,在別課書中,它的意義和用法假如有了變化,就看不懂了。因此,平面的懂還不夠,不夠解決一個字的解釋和用法的多種變化。把一部書全部讀熟就不同了,開始讀時不懂,讀多了漸漸懂了。比方讀《論語》,開始碰到 “仁”字不懂,“仁”字在《論語》中出現(xiàn)了104次,當讀到十幾次的“仁”字時,對“仁”字的意義漸漸懂了,當讀到幾十次、上百次的“仁”字時,對“仁” 的意義懂得更多了。因為熟讀背誦,對書中有“仁”字的句子全部記住,對有“仁”字的句子的上下文也全部記住,對于“仁”因上下文的關系而解釋有變化也罷,對有“仁”字的詞組因結構不同而用法有變化也罷,全都懂了,這才叫“立體的懂”。
這個“立體的懂”有三方面,一方面是詞的具體解釋;一方面是一個詞作為術語時,了解術語的理論意義;一方面是要讀懂文章的用意。就詞的具體解釋說,如《論語》中的“仁”字,在《學而》篇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個“仁”字是指一種很高的道德標準,即仁德,認為孝弟是仁德的根本。在同一篇里,說:“泛愛眾,而親仁。”這個“仁”不指仁德,是指具有仁德的人,“仁”的解釋稍有變化了。在《里仁》篇,說:“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里”指居住,這兩個“仁”指有仁德的地方,相當于好的`環(huán)境,“仁”的解釋又有些變了。在《子路》篇里,說:“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奔偈褂型跽吲d起,一定要經(jīng)過三十年才能推行仁政。這個“仁”字指推行仁政,解釋又有些變了。這個“仁”解釋成推行仁政,成了動詞,用法也變了。在這些句子里,“仁”字作為仁德的意義沒有變,只是由于上下文的不同,由于用法的不同,在具體解釋上有了變化。不懂得這種具體解釋上的變化,光懂得“仁”指仁德,碰到具體解釋上有變化的句子就看不懂了。要是把以上舉的句子都讀熟了,懂得了這些具體解釋上的變化,這就是對“仁”字在解釋上的立體的懂。
從前人讀《論語》,就要把《論語》全書讀熟背出,把《論語》全書讀熟背出了,才會懂得“仁”字在不同上下文中具體解釋的變化。用“仁”字作例,把《論語》全書讀熟背出了,《論語》中別的不少的字,它們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具體解釋的變化和用法,也都懂了。有了這個基礎,再去讀別的古文,比方讀唐宋以來的古文,不論唐宋以來的古文中的字,它們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具體解釋有多少變化,它們的用法有多少變化,都可以理解了,這就是立體的懂在讀懂古文上的好處。從前人讀書,為什么六七歲七八歲的孩子,就會讀懂古文,不僅讀懂,還會寫古文,就因為他們小時,比方把《論語》全部讀熟背出,對《論語》中的字有個立體的懂,所以他們在六七歲或七八歲時就會讀懂古文了。再說,到了辛亥革命以后,廢科舉,興學校,學校里不讀《論語》,改讀教科書了,那時從學校里畢業(yè)出來的學生,他們會讀古文,又是怎樣來的呢?原來當時的學校里,也教文言文,一到中學,就教傳誦的古文,不但教古文,也要熟讀背誦,當時的中學畢業(yè)生,讀四年中學,在四年中讀了不少篇的古文,讀熟背出了不少篇的古文,有了這個基礎,他們對讀熟背出的不少篇古文中的字,也就有了立體的懂。在這個基礎上,就能讀懂唐宋以來的古文了;即使有些字不認識,查一下字典也就懂了。因此要會讀古文,不一定像私塾中的教法,一定要把《四書》《五經(jīng)》都熟讀背出才行,像辛亥革命后的學校里,教學生熟讀背出多少篇古文也行。
學會讀古文跟學會讀外文相似。我向語言學大師呂叔湘先生請教,他小時候怎樣學外文的。呂先生說,他小時讀外文,老師要背,不是整課書背,是就讀的書,老師挑出其中精彩的段落來要學生背,背精彩的段落不長,可以背出。這次背出一段,下次再背出另一段,積少成多,就背出不少段落了。這是呂先生他們所以對英文有立體的懂的原因?!吨熳诱Z類》卷十一:“人讀史書,節(jié)目處須要背得,始得。如讀《漢書》,高祖辭沛公處,義帝遣沛公入關處,韓信初說漢王處,與史贊《過秦論》之類,皆用背得,方是。若只是略綽看過,心下似有似無,濟得甚事!”朱熹講讀史書,挑重要節(jié)目處來讀,跟呂先生的講法相似。呂先生講就一篇中挑精彩的段落來背,更為靈活可行。不論讀古文或白話文,這方法都可行。呂先生小時學英語的方法,可以參考來使我們達到對古文或外語的立體的懂。
再說張元善先生結合熟讀背誦來講“立體的懂”,還有一個意思,即培養(yǎng)語感。學習古文也是學習語言?!睹献?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諸'。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喧嚷)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齊街里名)之間數(shù)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把方言區(qū)的孩子送到北京來念書,不用教他北方話,過幾年,他的北方話就講得好了,從發(fā)音到用詞都北方話化了。他回到家里,聽到家里的大人講話不合北方話的標準,還會起來糾正,他已有了北方話的語感了。學習古文也這樣,熟讀背誦了多少篇古文,培養(yǎng)了對古文的語感,對于古文的用詞造句,尤其是虛詞的運用都熟悉了,也就會理解了。
經(jīng)典文學學習感悟及心得精選篇5
學習古代文學已經(jīng)一個學期了,其實,要說感觸也不少,只是古代文學內容太深了,縱觀好幾千年的文學史,令我們這些初學者還是有那么點頭疼。不過,很慶幸的,遇到了一位博古通今、溫文爾雅、有氣質有魄力的美女老師,在她的帶領下,我們漸漸走進了古代文學的世界。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起,走過了史家之文,看過百家爭鳴,諸子橫議,欣賞了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詩人屈原和他那不朽杰作《離騷》。從這些耳熟能詳?shù)奈恼吕?,體會了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荀子的“性惡”,老子的“道”,莊子的“順天命不作為”……在整個先秦文學的沉淀里,我開始找到了人之為人的根和“滿則溢”的人生道理。
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我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一幅的歷史畫面。司馬遷遭受腐刑后而繼續(xù)發(fā)憤著書;勤勞堅貞卻被拋棄的劉蘭芝無奈殉情;“東臨碣石,以觀滄?!钡囊淮鷹n雄曹操在寫《短歌行》的時候,一句“周公吐輔,天下歸心”道出他的雄心壯志;“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在描繪著他的桃花源。
其我不僅對這些文學作品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與詩人們的.心更為靠近,在那種歷史社會的環(huán)境下的文人們,是怎樣以自己的筆去描繪現(xiàn)實的真。
我覺得,在古代文學的學習過程,除了在文學素養(yǎng)上有了跨越式的進步,更多的是在思維上、心靈深處對這些古文化有了進一步認識。在老師品三國論紅樓的過程,對于早就看過的名著,在經(jīng)過點撥后會發(fā)現(xiàn)亮點以及新的感悟。
借古鑒今,古為今用,我想這是我最深的體會。
我還在課下總結了幾點自己的學習方法:
1、學好古代文學,必須首先過好古文閱讀關,即能夠讀懂文言文。
如果我們對文言文讀不懂,或者理解不確切,那么,我們所做的對作品的分析評論,就是泛泛而談。
要讀懂文言文,主要依靠多讀多看。多讀作品,選擇一部分好作品反復熟讀。通過多讀多看,才能逐步掌握文言文的豐富詞匯和文法規(guī)律。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結合看一些介紹古漢語規(guī)律的書籍,幫助我們提高閱讀能力。
2、 學習和研究古代文學,還要多讀一些歷史書。
中國歷來文史二者的關系一直非常密切。文學作品在一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其內容反映了各種各樣的歷史社會現(xiàn)象;要能比較深入地了解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必須熟悉歷史。
3、學習和研究古代文學,需要了解一些目錄書,以便日后查閱。
在目錄書方面,《漢書.藝文志》、《隋書.經(jīng)籍志》是根本,必須精讀。此外,可以找一兩本今人編寫的工具書使用法一類書看看,作為向導。
以上這些方法我覺得還很有效,有興趣的可以試一下,可能對今后的學習有一定幫助。
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這半年中國古代文學史的學習就像是給了我一把開啟中華文學的鑰匙,給了我一個在古文化遨游的羅盤,點亮了我在追求古代文學的一盞啟明燈。
我相信,今后在李老師的指引下,我們在古代文學的道路上會越走越好。
經(jīng)典文學學習感悟及心得精選篇6
最近我在家學習,因為沒有報名輔導班,擔心會不會落同學一大截,所以讓媽媽在網(wǎng)上找了一些學習資料,自己學習。剛開始我并沒有抱多大的希望,這學期我們古文比較多,我在學習古文的時候就是把作品死記硬背,里面的一些基本語法,名詞用作動詞、虛詞、人名地名、個別字詞的古意讓我很暈,覺得有很多障礙,讓我背了又忘,
但自從接觸到了教古文的王凡老師,覺得以前學習古文真得是好難啊,簡直像天書一樣,而在王老師看來,學習古文一樣可以很簡單。
王凡老師,她自我介紹是畢業(yè)于北大,果然氣質非凡,流暢優(yōu)美的語言,中間還時不時的加雜一些標準的英語,讓人覺得有趣。她長得非常美麗,舉手投足之間又有一絲孩子的俏皮,所以我很喜歡她。
跟她學得第一篇古文,就是著名的游記《小石潭記》,她繪聲繪色的介紹了作者,柳河東,尤其是他的`逸事,創(chuàng)作背景,這樣我們一下子就知道了這永州八記,都是一個總基調,沒看小石潭,就感覺到了它的清幽寂寥。
果然,小石潭真是不一般,初未相見“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好美的聲音,尤其老師講到佩環(huán),說到這個美玉在腰間,行動相碰,發(fā)出的悅耳聲響,讓人如聞其聲,雖未某其面,但讓人心向往之。
又講到,伐竹取到,下見小潭,一個下字,王老師又用形像的動作,兩手撥開,身子向下看,驚喜的發(fā)現(xiàn)了小潭,一個下子,表演得相當形象,還有一個“見”字,他的讀音的不同,和不同的古今意思,讓我一下子就記住了。
還有之后,小石潭的美,奇,清,魚兒的靈動,迅疾,騰蘿的相繞,披佛,和竹樹環(huán)合的凄神寒骨的氣場,讓人如臨其境,與作者同游小石潭,沉醉其中。
這篇游記,雖是古文,但并不難懂,相反讀來確朗朗上口,讓人非常喜歡,這和我以前一直頭疼文言文,大不一樣。
原來,古文并不難學,只要你認真去領會,弄懂它,它一定是美的,這就是它流傳到今天的原因,每一篇都是佳作,每一篇都值得我們傳誦,祖國的瑰寶,有機會讓我們領悟,這是多么難得的事情。
這就是我讀這篇古文的感受!
經(jīng)典文學學習感悟及心得精選篇7
背詩詞、佳句是現(xiàn)在普遍初中小學的每周作業(yè)。就讀課業(yè)壓力繁重的私立初中的我,當然也逃不過這場惡夢。學校的語文段考,必定有一個大題,要求學生默寫詩詞、論語或字詞注釋。只是,這樣的考試方法,真的會使學生有所進步嗎?
看著月考前,口中念念有詞,拼命背下每一個字的同學,我心里不禁納悶:這種硬背死記的讀書方式,符合出題老師對學生們的期待嗎?身為學生的我,理解大多數(shù)同學的想法。對他們來說,背詩詞、注釋,就像將一個又一個艱澀難懂的字組合起來,其實與記一連串電話號碼一樣,枯燥且無意義??梢娺@樣的考試,不僅對學生無益,甚至使學生逐漸失去對學習語文的熱忱,產(chǎn)生反效果。
不論是杜甫憂國憂民,發(fā)自內心完成的感人詩篇,還是李白酒后興起,信手拈來的千古名句,皆理應為后人稱頌。但,將它背得滾瓜爛熟絕非最佳方法。以學習語文的.觀點來看,上語文課的出發(fā)點,除了讓自己具備與他人溝通的能力之外,不正是為了深入了解這個語言,并欣賞它的奇妙與美?然而,現(xiàn)在的教育方式之下,還有多少學生能悟出其中道理與值得欣賞之處?
對于古文詩詞的學習,不應是被動與厭煩。能夠取代默寫考試的方法還有許多。例如讓學生了解詩詞內容后,分組演出其背景以及意境,既不古板又能提升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要熟悉一樣東西,定要先喜歡上它,若能讓學生以欣賞而非做苦差事的心態(tài)面對詩詞,相信學習效果將大大提升。
死板板的默寫考試,對語文能力的進步幫助極小。我們要思考的問題絕對不是如何讓學生背下課本上的唐詩宋詞,而是如何使學生“愛上”詩詞,進而產(chǎn)生主動學習的動力。讓惡夢變成美夢,欣賞詩詞之美,徜徉在繽紛的古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