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千秋救人事跡素材

| 劉慧

譚千秋事跡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蔓延全國,人們經受了疫情對生活各方面的不利影響后,紛紛認識到我們需要崇拜的是那些在平凡崗位上做出利國利民業(yè)績的真英雄。12年前的汶川地震中也出現(xiàn)了這樣一位平民英雄。

家貧志不貧

我們今天要講述的這位平民英雄叫譚千秋。他1957年8月出生于湖南省祁東縣巖前村。在那個年代,人們的物質生活普遍非常貧乏。飲食上都是咸菜粗糧粥,就算是這樣的伙食,大人辛勤勞動一整天,都不一定能讓孩子們吃飽穿暖。

生于農村的兒童的命運好像已經被安排好,長大、種田、結婚、生子,新出生的孩子繼續(xù)父輩的命運。要想改變貧窮的命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讀書考學,進入城市找一份城里的工作。

譚千秋的父母是普普通通的農民,收入微薄,一共要養(yǎng)五個子女。從小,譚千秋就十分懂事勤奮,他深知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平時,他要幫父母做農家活,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這已經十分辛苦,但是他的學習成績卻十分優(yōu)異。他付出了常人不能付出的努力。譚千秋的父母也深明大義,沒有一點守舊的思想,他們積極支持兒子的學業(yè),在貧困的生活中,節(jié)衣縮食供譚千秋上學。

譚千秋沒有辜負父母的付出,沒有辜負自己的努力。他在1978年考入湖南大學政治系,成為了一名大學生。全村的人都為譚千秋而高興。譚千秋的榮譽不只是自己的、家人的,也是全村的。他帶著全村人的希望開始了自己的學業(yè)。

上大學時,譚千秋同樣勤奮努力。畢業(yè)后,學校領導希望他留校任教,但是譚千秋喜歡四川,他選擇了去四川工作。1982年,他進入四川綿竹市東方汽輪機廠工作,在這個工廠下屬的東汽中學任政治老師。在四川工作時,他結識了愛人張關容,兩人組成了幸福的小家庭。

由于在工作中,譚千秋認真負責,教學成績突出,他升任教導主任,依舊負責學校的政治課教學。

由于小時候自己上學時很艱辛,譚千秋十分了解學生的辛苦,他對學生們非常關心愛護。學校里的人都知道,譚千秋常常撿起地上的小石頭,因為他怕學生摔倒會被石頭硌傷。他也因此被同事們稱為“最愛學生的人”。

災難中的英雄

2008年5月12日,譚千秋像平日一樣給高二的學生們上政治課。學生們都津津有味地聽著譚老師的課程。突然,校舍晃動了一下,教室里所有的人都察覺到了這一情況。譚千秋立刻反應過來這是地震了。他馬上喊到:“同學們,快往外跑,不要帶任何東西,快跑,這是地震。”學生們聽從老師的呼喊跑出了教室。

譚千秋在無比危急的時刻,心系學生,他發(fā)現(xiàn)還有四個學生沒有跑出出。此時,房屋上已經開始有掉下的墻塊。譚千秋在這生死關頭,拼盡力氣,把四個學生塞入桌子下。他接下來做出了更偉大的動作。他雙手緊緊抓牢桌子的邊緣,像一只雄鷹一樣,張開臂膀,俯身在桌面上,用自己的身軀給桌子下的同學搭起來一道保護傘。

劇烈的地震,震毀了房屋,巨大的水泥塊和鋼筋砸向了譚千秋。當救災員們搜救到這個學校的時候,他們發(fā)現(xiàn)譚千秋保持著俯身的姿勢,趴在桌子上,雙臂已經僵硬。他保護的那四個同學都幸存了下來,而譚千秋犧牲于這場地震中。

譚千秋的妻子張關容得知了丈夫犧牲的消息后,痛不欲生。她見到譚千秋的遺體后,趴在上面忍不住地痛哭。她一點點地拭去丈夫遺體上的灰塵和石塊。沒有人不為這一場景而動容。汶川地震,使太多人經歷了痛苦的生死離別。太多人的心需要慰藉。然而,此時人們能感到的只有悲痛。

東汽中學全校的師生都以譚千秋為榮。他們都深深地懷念這位老師、同事。市民們也知道了譚千秋的事跡,他們走上街頭,手捧鮮花,祭奠這位身邊的英雄。很多人自發(fā)地參加譚千秋的葬禮,為他獻上鮮花,同時深深地鞠躬表示敬意。國家授予了譚千秋全國抗震救災優(yōu)秀黨員、抗震救災英雄、革命英雄的榮譽稱號。

時間慢慢流逝,地震帶給人們的傷痛靜靜地平復?,F(xiàn)在,在譚千秋工作的東汽中學里有一座他的金色雕像。雕像肅穆沉靜,譚千秋的面容被刻畫得堅毅而剛強。那是一種博愛的力量,是因為對學生抱有無私的愛,才能讓譚千秋老師做出這樣舍己救人的舉動。但愿,路過那里的人都能去看看這座雕像,記住譚老師的博愛深情。

英雄的家人

譚千秋的犧牲換來了四個花樣年紀學生的生命,給浮華的社會帶來了溫暖的力量,但是留給他家人的卻是深深的長久的悲痛和懷念。

譚千秋的愛人張關容也是一名人民教師。在丈夫犧牲后,她依然從事教師工作。她以譚千秋為榮,像他一樣盡自己所能做好本職工作,力所能及地關愛著每個學生。她常常去丈夫的墓前,和丈夫訴說最近的生活情況。

譚千秋有兩個女兒,他犧牲時大女兒在上高中,小女兒才剛剛一歲。大女兒叫譚君子。在父親去世后,她陷入深深的自責之中,因為她之前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父親相處,當她想找父親撒嬌時,父親已經去世了。

但是她沒有一蹶不振,努力的學習和生活,考入了北京大學法學院。她正是以這種積極的方式慰藉父親的在天之靈。從北大畢業(yè)后,譚君子又進入哈佛大學深造,現(xiàn)今,是美國一所律師事務所的律師,為好萊塢的人士提供法律服務。

譚千秋的小女兒叫譚仙子,現(xiàn)在,她剛剛上高中,學習成績也十分優(yōu)異。有這樣一個優(yōu)秀的爸爸,她一定也會和姐姐一樣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

我們常常抱怨社會浮躁、人情冷漠,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都沒有人來幫我們一把。但是,譚千秋這樣的平民英雄以他們的生命告訴我們,我們的社會是有愛的,溫暖的。愿英雄長留心間,照亮前路。

《感動中國》觀后感

很早以前,我的學校就有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那就是開學第一天,全體師生都要一起觀看《感動中國》,今年也不例外。過去的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中我們抗擊暴風雪、抗震救災、舉辦奧運會、神七航天員太空漫步……在這些事件中,我們經歷了太多悲滄和喜悅,但是我們用堅忍、勇敢、智慧向中國和世界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獲得2008年《感動中國》榮譽的人物是:奔忙在冰雪地震災害前線的志愿者唐山十三農民;累死在救災前線的青年戰(zhàn)士武文斌;帶領群眾抗震救災的北川縣長經大忠;冒著生命危險在救災前線搶險的消防隊員李隆;維護奧運圣火尊嚴的殘疾人火炬手金晶;把圣火送上地球最高點的藏族火炬手吉吉;成功實現(xiàn)中國首次太空行走“神舟七號”航天員團隊;扎根懸崖小學18年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陸建芬;照顧癱瘓女友34年的蘇州市民韓惠民以及張藝謀奧運導演團隊。

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懸崖小學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陸建芬。他們教學的地方在甘洛縣烏史大橋鄉(xiāng)二坪村,是涼山北部峽谷絕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絕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進出極為艱難,村民一年難得下絕壁一次。在如此艱險的環(huán)境下,他們卻義無反顧地在那里教書十九年。如果沒有他們,二坪就不可能成為如今的"文化村";如果沒有他們,149名學生就不可能看見世界的美;如果沒有他們,中國就失去了一片希望;如果沒有他們……

這是感動中國為他們所寫的頒獎詞:“在最崎嶇的山路上點燃知識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懸崖邊拉起孩子們求學的小手,19年的清貧、堅守和操勞,沉淀為精神的沃土,讓希望發(fā)芽?!崩罟鹆掷蠋煛㈥懡ǚ依蠋?,你們用你們那赤誠的心,喚醒了多少迷茫,哺育了多少自信,點燃了多少青春,催發(fā)了多少征帆。我崇拜偉人、名人,可是我更急切地想把我的敬意和贊美獻給兩位普通的人,那就是老師你們啊!祝愿你們“桃李滿天下”。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頒獎詞

與時間賽跑的北斗三號衛(wèi)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

王寧:仰望星空,我們頭頂上的北斗七星,自古以來就為我們指引著方向。而如今,蒼穹之上又添了一個北斗,它是由55顆星組成的,它是中國航天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

頒獎詞:

滴答,滴答,中國在等待你的回答。你的夜晚更長,你的星星更多,你把時間無限細分,你讓速度不斷壓縮。三年一騰飛,十年一跨越。當?shù)谖迨孱w吉星升上太空,北斗,照亮中國人的夢。

人物事跡:

2020年6月23日,隨著北斗三號最后一顆組網衛(wèi)星順利升空,北斗全球組網就此完成。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全球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的國家,而打造北斗就像攀登太空中的珠穆朗瑪峰一路艱難曲折。

2006年,剛剛起步不久的北斗二號就差點夭折,時任北斗二號衛(wèi)星總設計師的謝軍對此記憶猶新。根據聯(lián)合國國際電信聯(lián)盟的規(guī)則,北斗衛(wèi)星必須在2007年4月17日前成功升空并傳回信號,中國才能擁有自己的衛(wèi)星導航信號頻率,而星載原子鐘是導航衛(wèi)星的核心部件,沒有它衛(wèi)星就上不了天。在背水一戰(zhàn)的形勢下,不依賴進口,改用國產原子鐘是唯一的選擇。但是,仍處于研發(fā)階段的國產原子鐘與已經成熟的進口產品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攻下難關是謝軍團隊必須接受的挑戰(zhàn)。

謝軍帶領的國內數(shù)家科研院所同時行動,他們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實現(xiàn)技術突破并成功生產出中國自己的星載銣原子鐘。

2007年4月14日4時11分,北斗二號首顆衛(wèi)星發(fā)射升空,并于16號晚10點傳回信號,此時,距離國際電聯(lián)規(guī)定的頻率啟用最后時限僅剩下2個小時,北斗幾乎是在大門即將關閉的最后一剎那終于擠進了全球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的俱樂部,而這份勝利的背后是超乎想象的付出。

在北斗二號首顆衛(wèi)星升空前,由于長期連續(xù)工作,經常幾天幾夜不眠不休,謝軍三次暈倒在衛(wèi)星發(fā)射現(xiàn)場,每一次醒來后他都立即趕回崗位。

2009年北斗三號衛(wèi)星開始布局,作為首席總設計師謝軍進一步提出北斗三號所有關鍵器部件必須全面國產化,這個目標對于起步晚、研發(fā)中的中國北斗來說要想實現(xiàn)非常艱難。

十多年來,謝軍帶領團隊與全國400多家科研院所,30多萬名科研人員一起披荊斬棘一路向前,北斗終于爆發(fā)出磅礴的力量。從2017年11月開始,中國在32個月內發(fā)射了30顆北斗三號組網衛(wèi)星和2顆北斗二號備份星全部順利組網,創(chuàng)造了100%成功率的新紀錄,為中國增添了又一件大國重器。

今天的北斗三號,已開始為全球上百個國家上億用戶提供智慧城市、交通運輸、減災救災、農林漁業(yè)、氣象環(huán)境等方面多樣化的服務。

如今,出色完成了北斗三號組網任務的謝軍和他的團隊正在向新的目標發(fā)起挑戰(zhàn)。


39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