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一千五百字

| 新華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一千五百字篇1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名叫馬修的老師來到一所學校擔任學監(jiān)并與孩子們交往的故事。這所學校的孩子調皮搗蛋,校長殘忍冷酷,老師淡漠無情。嚴厲的體制讓這里隨時隨地都可以感到冰冷。主人公馬修到來后,他用寬容溫暖孩子們的靈魂,用尊重、理解與相信治愈孩子心底的傷痛,用音樂照亮孩子們的前路,用他的行為為千千萬萬個教育者做出了榜樣。

池塘之底,一群被拋棄的孩子等待著他的救贖。被不幸選中的孩子們,迷失了自我但是卻沒有磨滅掉靈魂的善良。當合唱團被建立,音樂打開了孩子們的另一個世界,那是如此新奇又令人迷戀!純凈的歌聲在空中飄蕩,我看到陽光下的花兒在歡快地舞蹈,空氣中的塵埃在恬靜地微笑。孩子們內心的保護膜在漸漸脫落,這是一場愛的救贖,也是一場心與心的交流。

縱觀當下,在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網絡的不當引導和社會風氣的不良蔓延下,又有多少孩子成為他們的犧牲品?沒有良好的教育更是導致孩子們無法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在我看來,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富強靠的不是經濟發(fā)展的有多么迅速,制造了多少炮彈,靠的是我們一代又一代青年。因為青年是我們的希望,傳遞著我們民族的信念和發(fā)展。讓每一個孩子充分成長向善,受到正確的教育,心中有國家并為之自豪且努力,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卡爾雅斯貝爾斯曾說過: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而在這里,我認為卡爾雅斯貝爾斯所說的教育是更有溫度的教育。

于是,這種教育很大的推動因素是老師。因此每一位老師就要具備良好的教師素養(yǎng),盡量用心了解每一個孩子,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潛力。當然在如今這種教育模式下,我知道這也很難。成績易出,道德難愈。因此,就更需要老師去溫暖孩子。

可能在小學與中學時代,孩子們更多的事情是學習考試,學習負擔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加。這時,老師們便要與孩子們并肩作戰(zhàn),關注孩子們的內心壓力與心理狀態(tài)。適當開解每一個孩子,做孩子的傾聽者,讓孩子們愿意訴說不開心。同時,在學習的壓力下,老師也要樹立榜樣,陪在孩子身邊,讓孩子們培養(yǎng)堅持不懈的品質,不斷掌握學習方法,突破自我,成為更好的自己。另外,適當?shù)膽土P也是一種教育孩子的手段。當學生犯了錯誤時,老師更要首先詢問原因,了解他們?yōu)槭裁催@樣做,又出于什么目的。同時在校規(guī)校紀的要求下,對孩子進行有方式的、更有意義的教育。

過了中學時代,進入到層次更高的學校。老師應是知識更加豐富,可以帶給學生更加自由討論氛圍的人。在這里,老師扮演的是人生導師的角色。老師要用更多的知識與沉穩(wěn)的氣質吸引學生,用學術的樂趣引領孩子們走入新的知識世界,用自己的言行品德去照亮他們的成長之路。同時,也要注重開解學生的內心壓力。最近,大連理工大學事件,湖南師大事件在令人心痛的時候也在讓人們思考如今學生的內心壓力。

教育如水,用清澈碰撞清澈,用心靈啟迪心靈,用關愛柔化傷痛,用知識指引人生。追隨純真的情,呵護稚嫩的心,追求心中的信念,閃爍理想的光芒。教育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責任。

最后,我希望以后看到的不是嚴酷大罵學生或者只是機械的完成自己學習任務和工作的老師,更不是只是死板的管理學生的老師。我希望看到的是老師與孩子們其樂融融,充滿歡樂。學生尊師重道,努力學習。老師們用自己有溫度的教育去對待每一個學生?;ハ鄬W習進步,讓校園里充滿著歡聲笑語,讓操場上洋灑著孩子們青春的氣息,讓每一個孩子成為有用的人才,讓教育變得更加溫暖。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一千五百字篇2

《放牛班的春天》感動了大多數(shù)人,因為這是電影藝術的魅力,好電影就是能讓人感動,因為電影里面有我們在現(xiàn)實中得不到的東西,比如一個能為你人生指引的老師或者是一個伯樂。

馬修是一個禿頂?shù)睦蠋?,他其貌不揚,而且還是一個不成功的音樂家,他被派往一家名為“池塘之底”的工讀學校做學監(jiān)。學校的校長絲毫不關心孩子的生活,他制定了嚴格、死板的校規(guī),并體罰、虐待違反校規(guī)的孩子。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孩子們的心靈遭到了扭曲,渴望自由的靈魂與周遭的冰冷、無情激烈地碰撞,形成了他們極端叛逆的性格。

馬修老師的到來給孩子們帶來了轉機。他和藹、善良,從不體罰學生;對于犯錯的學生,他采取一種截然不同的懲罰方法。但身為“好好先生”的他也有自己不可侵犯的原則和立場。他不會對自己喜愛的.學生有任何的偏袒,同樣也不對經常得罪自己的壞孩子懷有絲毫的偏見。馬修老師就像是一個集所有優(yōu)秀老師所應具有的特點于一身的學監(jiān),而屬于他本身特有的要屬他借音樂完成了對孩子們受傷心靈的撫慰與洗禮。

馬修老師的實驗,即組織一個合唱團,是對孩子們“救贖”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實驗的最初動機或許出于偶然,或者說是馬修的一點私心。但對于一個視音樂為生命的作曲家,老師能從一開始將樂譜緊鎖于櫥中到后來當著學生的面自由地展開、翻覆樂譜,這其中包含了他對孩子們的信任和理解,同樣也隱含著老師對于學生的愛。無疑,他的實驗獲得了成功。孩子們在音樂中找到了自我的價值,學會了欣賞美好的事物,懂得了同學與同學、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家長間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友愛。音樂解開了束縛他們心靈的繩索,重建了被炎涼事態(tài)損毀的是非觀,激起了一顆顆幼小心靈中對于美好未來的向往。

在影片的最后,撒落一地的寫滿歪斜字跡的紙飛機和窗口伸出的十幾雙快速揮動的小手,還有那首飽含深情的離別之曲則是對于像馬修這樣的好老師的深深謝意。

今天,看了這部去年票房達到4000萬歐元的法國電影,已被法國政府選送參加本年度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競爭的影片,我深深地被感動了,作為一名教師,比較了解像影片中這樣的特殊孩子,現(xiàn)在有很多。但我們只要用愛心就可以試著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則只能驅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極端,那個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終用同樣極端的方式來回贈給寄宿學校。毀損的不止是校舍,還有那個孩子早已殘缺的心靈,這便是以暴制暴的結果。馬修不是圣人,他無力堅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個不成功的小人物,做著力所能及的一切。當他矮小的背影轉身離去,我們何嘗沒有一份無奈的蒼涼。

作為教師,學生對于他們而言,可謂是“短期”的子女,一年、三年,最多也不過六年。而朝夕相處總能產生感情,頻繁的接觸也會引起矛盾與誤解,因此老師與學生的關系就在“愛”與“恨”的不斷轉換中得到鞏固,得到提升。直到最后,臨近畢業(yè),曲終人散時的那一幕又會沾濕多少人的衣襟,濕潤多少人的眼眶啊。多年之后,看不到了曾經的“愛”與“恨”,淡忘了往昔的歡樂與煩惱,唯有面對泛黃的畢業(yè)照時,多少才能拾回些記憶的碎片。凌亂不齊的碎片可能拼不起你對學生時代的美好印象,可能湊不出你得第一個“雙百”時的興奮感覺,但這些碎片,絕對可以喚起你對老師的回想——他們的長相、聲音、說話時的抑揚頓挫,或是一堂課要重復上百次的口頭禪。你可能會為自己超凡的記憶力感到驚奇,可能會在朋友聚會時大談你的啟蒙老師,想借此博得朋友們欽佩的目光。然而,讓你更為驚奇的是,你的話題被朋友們借用了,他們的描述比你的更具體,更細致。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伯樂不是每個人都遇得到的,老師也不是每一個都是偉大的。

因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見這樣一位老師,這樣一位給自己最多幫助的人。能夠遇上便是一種幸福,盡管這種幸福在現(xiàn)實中顯得這樣的奢侈,但是我們仍然會渴求得到。

190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