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十大名人故事
中國古代十大名人故事(篇1)
莊子行走在山林間,看見一棵大樹,枝葉茂盛,但一些伐木工人卻坐在樹下休息,并不砍那棵樹;莊子就問:“眼前就有—棵大樹,你們?yōu)槭裁床豢衬?”
“大是大,卻一點用也沒有?!狈ツ竟と苏f,“它長得彎彎曲曲的,做棟梁不合適,做家具也不合適?!?/p>
莊子感嘆道:“這棵樹因為形態(tài)不好,才得以享盡天年呀!”
下了山,莊子去拜訪住在山腳下的一位朋友。朋友見了莊子十分高興,便叫童仆殺只鵝來款待莊子。童仆問道:“兩只鵝,一只會叫,一只不會叫,殺哪只?”
主人說:“會叫的留著看家,不會叫的沒什么用,就殺它好了。”
過了一天,莊子的學(xué)生就這兩件事很疑惑地問莊子說:“昨天在山林中看到的大樹,因為形態(tài)不好才得以享盡天年,現(xiàn)在,主人的鵝卻因為不會叫而被宰殺,在有用與無用這兩者間,老師您要選擇哪一個?”
莊子笑著說:“我將處在有用與無用之間。有用與無用之間,看起來好像近似于道,其實不然,所以還是難免有牽累。如果真能順乎自然而遨游于世事之外,就不會這樣了。
不受稱譽(yù)也沒有非議,應(yīng)世時或顯現(xiàn)如龍或屈曲如蛇,跟著時勢變化,不愿為了特定的目的而受限;處世時或進(jìn)或退,與自然相和順,自在地遨游在萬物的根源;主宰萬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這樣哪會有什么牽累呢!這是神農(nóng)、黃帝治世的法則呀!
“至于萬物的私情,人類的習(xí)慣對此就不是這樣了。有聚合就有分離,有成功就有毀損,有銳利就有挫傷,有尊貴的就有被排擠的,有有作為的就有有欠缺的,賢能的人會遭到算計,不肖的人也會被欺侮,所以怎能偏執(zhí)于任一方呢?悲哀呀!學(xué)子們要謹(jǐn)記,只有順乎自然才是理想的境界呀!”
中國古代十大名人故事(篇2)
有一次朋友請王安石吃飯,佳肴滿桌,但王安石獨(dú)對那盤鹿肉感興趣,頻頻伸箸,幾乎是一個人把它消滅干凈了。朋友后來到王安石家做客,與王安石夫人聊起,說王公太偏食,只喜歡吃鹿肉。王夫人問:這盤鹿肉擺在哪一邊?那朋友說擺在王公那頭,王夫人說:那就是了,下次,你請客,你把一盤芥菜放他面前,看他吃什么。
王安石其實沒任何偏食,只不過是哪一盤菜靠他最近,他就向這一盤菜伸筷子。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斷王安石之愛好,準(zhǔn)嗎?宋仁宗也曾經(jīng)這么判斷過王安石,也錯了。
一天,宋仁宗突然說要請大家去釣魚,滿朝文武自然展顏開懷。
王安石也隨大流,跟大家來到現(xiàn)場,只是他似乎對宋仁宗特地安排的這次娛樂活動沒一點興趣,獨(dú)自悶坐在那里,斂眉默神。
王安石可能有嗑瓜子的習(xí)慣吧,他一手支頤,一手抓碟,把擺在碟子里的皇家玉豆一顆接一顆地往口里送,送豆進(jìn)一顆,嘣脆咬一顆,心不在焉,把滿碟豆子吃完了。遠(yuǎn)處,有一雙眼睛在瞄著,那是宋仁宗。群臣都夸王安石是能臣,宋仁宗聽多了,他想起用王安石,于是將王安石從地方調(diào)來中央,安排在自己身邊,察其言,觀其行。也許在宋仁宗看來,工作時間往往難以看出大臣的性情,而在活動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譜,所以他組織了這次垂釣活動。
而這次,宋仁宗沒有看上王安石。不是因為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群,而是那碟子里的豆子蒙住了宋仁宗的眼睛。宋仁宗看著王安石吃完這一碟豆子后,作出了一個幾乎可以斷絕其前程的判斷:王安石是百分百的奸臣。
碟子里的豆子,其實只是魚餌。宋仁宗覺得,一個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誤吃一粒,可以理解;錯嚼兩粒三粒,也情有可原,但這么一碟魚餌都被吃完了,這不是作秀嗎?這不是故意裝深沉嗎?這次垂釣活動之后,宋仁宗把王安石晾起來了。王安石從地方帶來的萬言改革書,被宋仁宗高高掛起。
宋仁宗看人的方式不對嗎?我們都是這么看人的,三歲看老,一錢落職,相人一面定人生死,從一滴水里看太陽光輝……我們都自詡是識人大師,可以從一個細(xì)節(jié)識別他人之好壞、之忠奸。然則,世界上最復(fù)雜的,可能就是人了。指望一眼把人看準(zhǔn),哪那么容易?多半會把人的品質(zhì)看扁了,把人的性情看反了。人生到了蓋棺都難以論定,哪能一時可以論定?
中國古代十大名人故事(篇3)
滾滾烏江東逝,匯成一段歷史。公元前202年,一頭雄獅在這里倒下,漢王朝從此抬起驕傲的腳步,一路奔跑。
人杰鬼雄,英名千秋難慰一腔熱血;拔山蓋世,壯歌一曲盡抒萬丈悲情。昔日霸王,英雄氣未斂,本該東山再起,何言無面?
項羽力拔山、氣蓋世、古今未有,他勇猛善戰(zhàn),叱咤風(fēng)云,顯赫一時,在擊敗秦軍,推翻秦王朝的過程中建立了偉大的功績,這樣一個英雄豪杰在政治上卻極為幼稚,在推翻秦朝統(tǒng)治以后,他目光短淺,策略錯誤,企圖恢復(fù)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封建貴族政治,燒殺破壞,以至喪失民心,終軍敗身亡。
在劉邦和項羽的形象對比之下,我們可以看出,項羽從小就有雄心大志,而劉邦年輕時是好吃懶做的酒色之徒;起義以后,項羽英勇善戰(zhàn),身先士卒,對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更有破釜沉舟的勇氣,而劉邦表現(xiàn)為一個膽小鬼,極端個人主義者,為自己逃生,六親不認(rèn),把子女三次推墮車下。霸王項羽確實讓人懷念。他英雄一世,敢作敢為,這是真正的男子漢,錚錚鐵骨,豪氣沖天?!傲Π紊劫鈿馍w世”,這是何等的豪邁!真乃蓋世英雄,震古爍今,光照日月。英雄末路,他沒有選擇逃生,而是從容自刎。
中國古代十大名人故事(篇4)
1746年,鄭板橋上任山東濰縣知縣。這天,他正端坐公堂批閱公文,有人擊鼓鳴冤。鄭板橋吩咐衙役將擊鼓之人帶上堂來。擊鼓之人是一個啞巴,跪在地上呈上狀子。
鄭板橋細(xì)看之下,明白了案情。啞巴原來會說話,5歲時生了一場病才失聲不能說活,但耳朵卻好使。啞巴有一個同胞哥哥,父母相繼去世后,留下一大筆財產(chǎn),其哥哥想獨(dú)吞家財,便狠心地將啞巴趕出了家門。前任縣令因啞巴的哥哥拒不承認(rèn)啞巴是他的胞弟,又苦于沒有證據(jù),對啞巴的告狀不予理睬,啞巴每次去衙門告狀,都被杖責(zé)趕出。
鄭板橋受理了此案,當(dāng)即傳啞巴的哥哥到堂。啞巴的哥哥還是像以前一樣說啞巴不是父母的親生骨肉,是父母從外面撿回來的野孩子。啞巴父母已經(jīng)去世,無人作證。鄭板橋知道如果沒有充足的證據(jù),啞巴的哥哥是不會認(rèn)賬的,只好宣布退堂,擇日再審。
鄭板橋略一思索,便有了辦法。待啞巴的哥哥離開后,他叫住啞巴,對他說:“你從今天開始,守在你哥哥門前,一見他出門,就上去狠狠地扭打他。”
啞巴眨著眼睛,疑惑地看著鄭板橋,搖搖頭,意思是不敢這樣做。
鄭板橋說:“你不要有任何顧慮,盡管照我的話去做,出了問題有本官為你作主。”啞巴這才點頭離去。
啞巴果真按鄭板橋教的方法去做了。他守在哥哥門前,看到哥哥出來,就拿著一個木棒沖上去把他打得頭破血流。隨后幾天又再次毆打哥哥。舊傷未好又添新傷,啞巴的哥哥被追打得沒法,不敢出門,只好到縣衙來告狀:“啞弟不尊禮法,多次毆打親兄?!?/p>
鄭板橋傳啞巴到堂后,開始審理此案。鄭板橋問啞巴的哥哥:“啞巴出手傷人,其罪不小,本官一定為你主持公道,還你安寧。但依照我大清律條,毆打你之人如果是外人,只作一般斗毆論處:如果是親兄弟則須嚴(yán)加懲處。請問,啞巴是你的親兄弟嗎?”
啞巴的哥哥不知是計,只想趕快嚴(yán)懲啞巴,免受其繼續(xù)毆打,他盯了啞巴一眼后說:“他是我同胞兄弟。”
啞巴的哥哥說完望著鄭板橋,等著他的宣判。沒想到鄭板橋厲聲喝道:“既是你親兄弟,為何不將父母留下的家財分一半給他?分明是存心獨(dú)占!”
“這……這……”啞巴的哥哥一下傻了眼,方才明白落入了縣令設(shè)置的圈套中。鄭板橋當(dāng)即差人押著他倆回家,清點家財,對半平分。啞巴終于得到了他應(yīng)得的那一半。
中國古代十大名人故事(篇5)
孔子率眾弟子周游列國時,有一段時間的處境非常悲慘。
有一次,孔子師徒被人困在陳國境內(nèi)的荒野里,糧食吃光了,連續(xù)七天沒吃上飯,以至于孔子餓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車上。
孔子的弟子顏回為了救師傅,不惜拉下臉皮求乞于人,四處奔波,找來一點糧米,便趕緊拾柴燃火,燒起飯來。在飯快要煮熟時,鍋里飄出的香味使孔子來了精神,不禁抬頭觀看,正巧,他看見顏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飯?zhí)钊肟谥小?/p>
過了不久,飯熟了,顏回首先盛來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給孔子。
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偷食之事,坐起來說:“剛才睡夢中見到我的父親,這飯若是干凈的話,我想先用來祭奠一下他老人家?!?/p>
顏回聞言忙說:“不行,不行,這飯不干凈。剛才燒飯時,有些煙塵落入鍋中,棄掉沾上煙塵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來吃掉了?!?/p>
孔子聞言大吃一驚,深為自己錯怪了顏回而內(nèi)疚不已,這才知道“顏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當(dāng)即把弟子們召到跟前,說:“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從此,孔子更加信任顏回。
中國古代十大名人故事(篇6)
范仲淹的母親謝氏,身世坎坷,吃盡許多苦頭,飽嘗過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謝氏以孟母自勵,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顏回自律,發(fā)憤成才。舉凡古代刻苦攻讀學(xué)有所成的故事,母親和繼父都對范仲淹一一講過。
范仲淹心里明白:要想干一番大事業(yè),就得自律嚴(yán)刻,自覺吃苦,自強(qiáng)不息。
在醴泉寺讀書期間,繼父的家境已經(jīng)比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離家去寺院,母親總勸他多帶些糧米,一來擔(dān)心兒子吃不飽累壞身體,二來怕給寺院的師父增加負(fù)擔(dān)??擅看畏吨傺投疾欢鄮?,而且?guī)У臄?shù)量,出人意料的少。母親絮叨規(guī)勸,仲淹總是胸有成竹地說:“我有數(shù),不少?!?/p>
初到寺院時,糧米交給廚房,代為制作,隨寺院的鐘聲與和尚們一道用飯??煞吨傺停瑥脑绲酵硪粋€心思地讀書思考,經(jīng)常充耳不聞鐘聲,忘記了吃飯,再去打飯時,又過了時辰。好心的廚僧或小和尚眼看著范仲淹如此廢寢忘食地讀書,便主動給他送飯來,仲淹很過意不去,給別人添了麻煩。
為了讀書方便,他自己備了小鍋小灶,自炊起來。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點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邊讀書,一邊續(xù)柴煮粥。一鍋米粥煮好了,時間也已過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來,鍋里的米粥涼透了,已經(jīng)凝固成圓圓的一整個。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塊上面,劃上一個十字,完整的一鍋粥分成了四塊。早晨吃兩塊,傍晚吃兩塊,一日兩餐,這便是“劃粥”。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圍的大山之中。坡坡嶺嶺,溝溝坎坎,自然生長著野韭菜、野蔥、野蒜、野山芹,還有莧菜、苦菜、薺薺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陳等十幾種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讀書時,順便拔幾種野菜回來。吃飯時,把十幾根野韭菜,或野蔥、或野蒜,切成細(xì)碎末,加入一點鹽拌和拌和,一頓佐餐的菜便成了。
這就是“斷齏”,齏ji,切成碎末的韭菜、蔥蒜等。劃粥斷齏,既簡約又清淡,省時、省力、省錢,可謂范仲淹的創(chuàng)造!醴泉寺讀書三年,范仲淹基本過著“劃粥斷齏”這種清苦自律的生活。隨著范仲淹在北宋歷史舞臺上光輝業(yè)績的展現(xiàn),“劃粥斷齏”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時代刻苦讀書的專用成語。
中國古代十大名人故事(篇7)
傳說,毛筆是兩千多年以前的戰(zhàn)國時期由蒙恬發(fā)明的。
公元前223年,蒙恬領(lǐng)兵與楚國交戰(zhàn)。為了讓秦王及時了解戰(zhàn)場上的情況,蒙恬定期寫戰(zhàn)況遞給秦王。
在蒙恬那個時候,紙還 沒有發(fā)明,筆也沒有完全成形。人們用竹簽蘸了墨將字寫在絲做的絹布上,這種“筆”稱作“聿”?!绊病庇灿驳暮懿环奖恪C商褚郧熬兔壬^改造“聿”的念頭,現(xiàn)在,這個愿望就越來越強(qiáng)烈了。
戰(zhàn)斗的間隙中,蒙恬喜歡到野外去打獵。有一天,他打了幾只野兔子回營,由于打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的尾巴拖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彎彎扭扭的痕跡。蒙恬見了,心中不由一動:“如果用兔尾代替聿寫字,不是更好嗎?”
回到營房后,他立刻剪下一條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墒牵妹凸夤獾?,不吸墨水,在絹布上寫出來的字?jǐn)鄶嗬m(xù)續(xù),不像樣子。蒙恬又試了幾次,還 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塊絹也浪費(fèi)了。他一氣之下,把那支“兔毛聿”扔進(jìn)了門前的一個山石坑里。
這一天,他走出營房,想透透新鮮空氣。無意之中,他發(fā)現(xiàn)了山石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聿”。蒙恬將它撿了起來,用手指捏了捏,發(fā)現(xiàn)兔毛濕漉漉的,毛色變得更白了。他心中一動,馬上跑回營房,將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這時竟變得非?!奥犜挕保懔四?,寫起定來非常流暢,字體也顯得圓潤起來。原來,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質(zhì),經(jīng)堿性水的浸泡,兔毛變得柔順起來。
由于這支聿是由竹管和兔毛做成的,蒙恬就在“聿”字上加了個“竹”字頭,把它叫做“筆”。
中國古代十大名人故事(篇8)
說到紙,人們就會想到造紙術(shù),它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之一,而今天我們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婦孺皆知的造紙術(shù)的發(fā)明者——蔡倫。這位偉大的發(fā)明家,是來自東漢時期的桂陽郡耒陽縣,也就是我們湖南的衡陽市。
蔡倫出生于貧寒的農(nóng)民家庭,從小就跟隨父輩在田間勞作。他聰明伶俐,非常討人喜歡。在勞作時,他跟隨父兄辛勤耕耘,積累了零散的生產(chǎn)生活經(jīng)驗,學(xué)到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在農(nóng)閑之余,他仔細(xì)觀察自然中萬物的運(yùn)行規(guī)律,開動腦筋思考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蔡倫在十五歲時被選入宮中成為了洛陽宮中的一位宦官,在宮中有機(jī)會接觸到更多書本,在與各型各色的人相處時學(xué)到知識,他的才華通過他自己的努力而不斷顯現(xiàn)出來。接著,蔡倫得到了皇帝的賞識,被安排到職掌宮中器用的重要職位上,正是如此,蔡倫才有機(jī)會開展多次的實踐,研究造紙術(shù)。造紙術(shù)的發(fā)明并不是一帆風(fēng)順的,蔡倫不知道在發(fā)明造紙術(shù)上遇到了多少挫折,但這些挫折仍然沒有使他放棄,反而更加鼓舞了他的斗志,繼續(xù)大膽地嘗試將其他的原料加入研發(fā)造紙術(shù)的實踐中。最終,他成功了!
如果蔡倫沒有堅持嘗試和創(chuàng)新,而是死守著原來粗劣的造紙術(shù),沒有對造紙的原料進(jìn)行嘗試和改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也許就要被改寫成三大發(fā)明了。
蔡倫雖然沒有后代,但他留給后人的寶藏卻是無窮無盡的。他發(fā)明的造紙術(shù),使紙本書籍成為了傳播文化最有力的工具。而他身上所體現(xiàn)的精神,對生活細(xì)微之處的觀察思考,對研究發(fā)明的熱情和嘗試,對挫折的堅忍和不屈,這些都是發(fā)明家必備的品質(zhì),使他在人類發(fā)明史的長河中如同一顆明星,熠熠生輝。
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梁,我們在科技更新?lián)Q代越來越迅速的今天,也要學(xué)習(xí)蔡倫熱愛觀察生活、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努力成為新世紀(jì)的主人,擔(dān)起為國家、為人類文明做貢獻(xiàn)的責(zé)任!
中國古代十大名人故事(篇9)
縱觀中國歷史,不憚于死的文人自古有之,然為了理想而忍受塵世摧殘的英雄卻少有。
司馬遷是疏星中最耀眼的一顆。他以肉身的殘缺修得了精神與著作的雙重圓滿,他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憑著一個文人的良心寫下一部偉大的書,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包羅歷史的傲慢與偏見、光榮和夢想,并從此領(lǐng)跑著中國文化。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西漢史學(xué)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fā)奮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xué)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fēng)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yè),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rèn)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dá)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yù)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中國古代十大名人故事(篇10)
選賢任能一定要堅持正直原則。
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改變了齊國的落后面貌,富國強(qiáng)兵,齊國一舉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由此認(rèn)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不過對于怎樣選拔人才,齊桓公并沒有不十分明確標(biāo)準(zhǔn)。
一天,齊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來到馬棚視察養(yǎng)馬的情況。他一見養(yǎng)馬人就關(guān)心地詢問:“你覺得哪一件事最難?”養(yǎng)馬人一時難以回答。其實,養(yǎng)馬人心里是十分清楚的:一年365天,打草備料,飲馬溜馬,調(diào)鞍理轡,接駒釘掌,除糞清欄,哪一件事都不是輕松!管仲在一旁見養(yǎng)馬人尚在猶豫,便代養(yǎng)馬人回答說:“以前我也養(yǎng)過馬,依我看,編排用于拴馬的柵欄這件事最難。為什么呢?因為在編柵欄時備用的木料往往有彎的也有直的。如果想讓所選的木料用起來順手,使編排的柵欄整齊美觀,結(jié)實耐用,開始的選料就顯得很重要,下第一根樁的時候尤其要慎重。如果在下第一根樁時用了彎曲的木料,隨后你就得順勢將彎曲的木料用到底,像這樣彎曲的木料之后緊接著使用彎曲的木料,那些筆直的木料就難以派上用場。相反,如果一開始就選用筆直的木料,繼之必然是直木接直木,曲木也就派不上用場了。其實,選拔人才同編柵欄選料的道理是一樣的,國家在起初選拔肩負(fù)重任的人才時,必須慎重行事,從一開始就把握正直的標(biāo)準(zhǔn),以便今后按這樣的標(biāo)準(zhǔn)選賢任能?!?/p>
聽了管仲的這一番高論,齊桓公深為佩服,確定了以正直作為國家選拔賢才的標(biāo)準(zhǔn),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