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事跡故事五篇700字

| 鄭詩2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意思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于一些微小的。卻有益于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古代名人事跡故事,接下來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名人事跡故事1

焚書坑儒,是發(fā)生在中國古代的秦朝。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駁斥,并主張禁止“儒生”(讀書人)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

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于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稱贊過去的而議論現(xiàn)在政策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

這種措施引起許多讀書人的不滿。

第二年,“諸生”言語攻擊秦始皇。

秦始皇派人調查,將四百六十多人挖大坑活埋。

歷史上稱這些事情為“焚書坑儒”。

某些人認為秦始皇只是活埋一些修煉功法煉丹的人,但占主導的觀點還是贊同傳統(tǒng)的說法,即秦始皇坑的是儒,而非僅僅是方士。

因為事情發(fā)生后,始皇長子扶蘇進諫道、“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既然扶蘇以諸生誦法孔子替“術士”求情,更加有力的說明了坑的是儒生)始皇不僅怒而不聽,還使扶蘇離開咸陽,北卞的宋志輝被秦始皇給誅殺九族。

史稱斬宋叼,誅九族。

只是在坑儒的次數上,頗有爭論,《史記》、《資治通鑒》、《藏書》以及現(xiàn)代的《中國通史簡編》,都說始皇坑儒僅有一次,即公元前212 年的那一次。

剪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也認同這一觀點,書中這樣寫道、“第二年(公元前212年)又發(fā)生了坑儒事件。

起因是有些書生對始皇不滿,說他‘專任刑律’、‘樂刑殺為威’等等,秦始皇以為他們‘或為妖言,以亂黔首’,就把他們逮捕,嚴刑拷問。

先后逮捕了460多名儒生,最后全部在咸陽坑殺。

但也有一些材料記載、秦始皇起碼坑了兩次儒。

第一次是在咸陽坑儒460 余人,這是公開坑殺。

其目的是想“殺雞做猴”,“使天下知之”, 以懲效尤。

第二次規(guī)模更大,一下坑了700 余人,不過采取的是秘密暗害的手段,方法也更為“巧妙”和殘忍。

東漢衛(wèi)宏在《詔定古文官書序》中記載,秦始皇在驪山溫谷挖坑種瓜,以冬季瓜熟的奇異現(xiàn)象為由,誘惑博士諸生集于驪山觀看。

當眾儒生爭論不休、各抒己見時,秦始皇趁機下令秘殺填土埋殺,七百多名儒生全部被活埋在山谷里,外人不得可知,一直隱瞞了二百余年之久。

后來唐朝張守節(jié)編寫《史記正義》時,將這段史料編入了史書。

唐朝顏師古注《漢書·儒林外傳》也引用了這段故事。

焚書坑儒根本原因在于、 秦始皇吞并六國后,需要全國一個聲音以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

這與漢以后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是一個道理,都是大革“文化之命”。

由于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嚴重的阻礙了秦始皇對征服的原六國民眾思想的統(tǒng)一,并威脅到了秦朝的統(tǒng)治。

于是,秦始皇為了統(tǒng)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于公元前213年開始銷毀除《秦記》以外的所有史書,民間只允許留下關于醫(yī)藥、卜筮和種植的書。

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史稱“焚書”。

盡管如此,他卻曾下令將一些禁書收藏在咸陽皇家圖書館,博士可閱覽。

公元前214年,咸陽的術士在背后議論秦始皇,指責他、貪于權勢,樂以刑殺為威。

秦始皇知道后,派人追查,以誹謗罪活埋了400多人,其余無罪者釋放。

古代名人事跡故事2

郭嘉作為曹操第一謀士,可以說是當時數一數二的人物,只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而剛好郭嘉去世的那一年,臥龍諸葛亮剛好追隨劉備出山。一個鬼才 一個臥龍 他們之間會不會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和聯(lián)系?

郭嘉作為曹操的第一謀士,可以說是當時數一數二的人物。而剛好郭嘉去世的那一年,臥龍諸葛亮剛好追隨劉備出山。由于郭嘉的才華,使許多人有了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看法。我個人認為郭嘉確實是一個很有才的人,但諸葛亮也不差,只是他兩擅長的領域有不同。

郭嘉對于軍事是十分擅長的,有了他才使得曹操的事業(yè)達到了巔峰時期,成長迅速。其官渡之戰(zhàn)死后,曹操的國家就開始走下坡路。他的才華不是賈詡、荀彧、荀攸、程昱可以比得了的,如果他還活著的話,曹操不一定能一統(tǒng)天下,但應該至少能少了很多彎路,曹操對郭嘉的信任甚至大于夏候兄弟。

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確實比不上郭嘉,諸葛亮自己也曾說過自己比不上郭嘉。但是其外交和治國方面的才華確實很厲害。易中天老師也說過在三國中只有諸葛亮的城府才是真正的城府,比如司馬徽的評價說,鳳雛臥龍只要得其一就可以得天下,可以看出諸葛亮并非凡品,他的才華已世人皆知。

對于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很多人都認同這個觀點,我覺得也不是沒有道理?,F(xiàn)在也無從證實,都是大家的一些猜想罷了,其實不用糾結這個問題。這兩人都是當時的人才,郭嘉有鬼才之稱,諸葛亮有臥龍的稱號。他兩各有千秋,如果非要選的話我還是覺得郭嘉略勝一籌,畢竟他是曹操都言聽計從的人。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什么意思?

什么叫第一?哪有第一謀士之稱?我是郭嘉半個粉,但是這稱謂可萬萬不敢給他。

奉孝的智謀的確絕倫,但也不能說他在曹營就無雙、冠絕,更不敢說鶴立雞群了。

近幾年網上排什么榜什么榜,都把他放在很靠前的位置。誠然,他的智謀未必擔不起這個排位,但確實也只是“未必。”都說是天妒英才,他去的也的確太早,留下的功績也確實是少,單拎功績成果來看,這個位子是要不了的。

好了,回歸正題。其實說一千道一萬,大智若妖謀若鬼神,可能確實有,但是歷來文人涂抹附會卻也少不了。

建議題主不要只看演義話本,讀兩次三國志之類的史料再發(fā)問也不遲。

我個人的偏向是歷來附會,如果他倆同時出山說不定就有“會奇才亂世起風煙,齊出山雙雄爭高下”的說法了。孔明在奉孝在的時候出山,我還能說他看郭嘉謀數無雙,心下起了爭斗心,要出來和奉孝爭個高下呢?

都是歷來附會,也許有真,真的是孔明怕他鋒芒打算暫避?但我是不想信的,不管是從理性還是感性出發(fā),我都更信前者。

古代名人事跡故事3

戰(zhàn)國時有個叫薛譚的人,向歌唱家秦青學藝。沒學多久,薛譚便自以為把老師的技藝全學到手了,于是向老師辭行。秦青也沒挽留,只是說明日要為他餞行。第二天一早,秦青在大道邊的涼亭里為薛譚擺上了酒菜。酒過三巡后,秦青引吭高歌,對薛譚唱起了送別曲。這一曲時而高亢激昂,直入云霄;時而婉轉動聽,使整個樹林充滿回響。薛譚聽后自愧不如,趕緊向秦青謝罪,希望留下繼續(xù)學習。秦青見薛譚誠心悔悟,就又留下了他。從此,薛譚安下心來學習,再也不輕易說回家了。

薛譚學歌這個故事告訴大家,學習要有始有終,要深入研究,不能停留于表面,如果淺嘗輒止,半途而廢,到最后就什么也學不到。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同樣需要端正學習態(tài)度,要由淺至深,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掌握知識或技能的精要,實現(xiàn)自身的終極價值。

古代名人事跡故事4

文天祥.同胞兄弟志向徑庭

文天祥有一個弟弟叫文溪山,當時還在惠州做官,他看著宋室江山大勢已去,不思振作,卻甘心媚顏事敵。就在文天祥被俘后的次年5 月,他投降元朝,后即赴燕京,騎馬招搖于市。

文天祥在燕都獄中,聽到這個消息,捶胸跌足,放聲痛罵,大罵他的弟弟文溪山沒有骨氣??蕻?,援筆寫詩一首:

去年別我施出嶺,今年汝來亦至燕。兄弟一囚一騎馬,同父同母不同天??蓱z骨肉相聚散,人間不滿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志,悠悠白日橫蒼煙。

文天祥還有一個哥哥名叫文天禎,寶祜年間鄉(xiāng)舉,也曾做過官。后因弟文天祥死節(jié),于是再也不愿為官,隱居山林。同是一母所生,兄弟三人所走的人生道路卻大相徑庭,是和他們不同的道德信仰的人生追求分不開的。

古代名人事跡故事5

才藝超群的女詞人李清照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齊州章丘人(今山東章丘明水鎮(zhèn))。她的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在朝為官,學識淵博,是當時著名學者。

母親也是名門閨秀,知書識禮。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李清照自小就受到了詩書禮樂的熏陶,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所不能。

再加上家中往來客人,多是文人政客、達官貴人,獨特的政治氛圍,使她視界開闊,氣質高貴。所以,她小時候,就有了一定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尤其擅長填詞。

有一次,李格非宴請文人學士,李清照悄悄坐在廳堂的門邊,聽大人們評詩論文。席間,李格非拿出一首詞《如夢令》,請大家評論。有位詩人接過來大聲吟誦:“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p>

話音剛落,贊揚聲四起。這時,坐在門邊的李清照臉上泛著紅暈,同時流露出幾分不易覺察的得意。忽然,蘇門大學士晁補之無意中扭頭瞥見這小姑娘不尋常的神態(tài),馬上猜到了其中的奧秘,不由得朝她一笑,然后問大家:“你們猜,這才女是誰?”人們一下子楞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案嬖V你們,”晁補之站起來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這才女就是李府的千金小姐李清照!”

從此李清照轟動京師,“當時文士莫不擊節(jié)”。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