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氫彈之父”于敏的故事事跡

| 李金

講述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氫彈之父"于敏的故事。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碇袊皻鋸椫浮庇诿舻墓适率论E7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的故事事跡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的故事事跡(篇1)

沒有留過洋,卻成為了世界一流的理論物理學家;在原子核理論研究的巔峰時期,他毅然服從國家需要,開始從事氫彈理論的探索研究工作。

那是上個世紀60年代。一切從頭開始,裝備實在簡陋,除了一些桌椅外,只有幾把算尺和一塊黑板。一臺每秒萬次的計算機,需要解決各方涌來的問題,僅有5%的時長可以留給氫彈設計。

科研大樓里一宿一宿燈火通明,人們?yōu)榱俗聊ヒ粋€問題,常常通宵達旦。于敏的報告,與彭桓武、鄧稼先等人的報告相互穿插,聽講的人常常把屋子擠得水泄不通。

“百日會戰(zhàn)”令人難忘。100多個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頭于堆積如山的計算機紙帶,然后做密集的報告,率領大家發(fā)現(xiàn)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路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

1967年6月17日,羅布泊沙漠深處,蘑菇云騰空而起,一聲巨響震驚世界。新華社對外莊嚴宣告:中國第一顆氫彈在西部地區(qū)上空爆炸成功!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多,蘇聯(lián)用了4年,中國僅用了2年8個月。于敏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

有人尊稱他為“氫彈之父”,于敏婉拒。他說,這是成千上萬人的事業(yè)。

于敏,1926年生于天津一個小職員家庭,從小讀書愛問為什么。進入北京大學理學院后,他的成績名列榜首。導師張宗遂說:沒見過物理像于敏這么好的。

新中國成立兩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任所長的近代物理所開始了科研生涯。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1961年,錢三強找他談話,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

于敏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分配,轉行。從那時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連妻子都說:沒想到老于是搞這么高級的秘密工作的。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于敏率領團隊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關鍵技術,使中國核武器技術發(fā)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的故事事跡(篇2)

他28載隱姓埋名,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

他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崇高榮譽,盛名之下保持一顆初心:“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p>

于敏,一個曾經(jīng)絕密28年的名字,“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國產(chǎn)專家一號”——人們這樣親切地稱呼他。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的故事事跡(篇3)

于敏,1926年出生于北京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在青少年時期就展現(xiàn)出了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尤其是在物理學方面。然而,由于當時國內戰(zhàn)亂不斷,于敏無法繼續(xù)深造。直到新中國成立后,他才得以進入清華大學學習。

1957年,于敏加入了中國原子能研究所,開始研究原子核理論。在此期間,他發(fā)現(xiàn)了氫彈原理的關鍵性突破,為中國的核武器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然而,為了保護國家和科研人員的安全,于敏的名字和成果被嚴格保密,甚至連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了整整28年。

在這漫長的歲月里,于敏經(jīng)歷了無數(shù)艱難險阻。據(jù)統(tǒng)計,他曾經(jīng)三次從死亡線上掙脫出來。第一次是1965年,他在試驗氫彈的過程中遭遇意外,差點喪命;第二次是1972年,他在一次實驗中受到輻射傷害,生命垂危;第三次則是1985年,他在一次飛行器爆炸事故中再次受傷。盡管如此,于敏從未放棄過對科學的追求,始終堅守在工作崗位上。

終于,在1999年,于敏榮獲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他的名字也得以解禁。此時,距離他發(fā)現(xiàn)氫彈原理已經(jīng)過去了整整三十年。這三十年的默默付出,換來了中國的核力量迅速崛起,使我們真正成為了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

2019年1月16日,于敏院士因病逝世,享年93歲。他的離去,讓整個國家陷入悲痛之中。然而,他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讓我們銘記這位偉大的科學家,以及他為祖國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的故事事跡(篇4)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zhèn),1946年在北京大學開始了理論物理專業(yè)學習,1961年開始了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并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貢獻。

于敏出生在一個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戰(zhàn)亂年代,侵略者的暴行,給他的童年留下了慘痛的記憶。有一次,于敏差點兒遭到一輛橫沖直撞的日本軍車碾壓。那一刻,只有12歲的于敏驚恐、憤怒,更切身體味到了“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的亡國奴滋味。從此,于敏更加發(fā)奮學習,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像岳飛一樣蕩寇平虜,重振山河!

1950年,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美國自恃核武器威脅中國。此時,身在北京大學的于敏并不知曉,他的命運已經(jīng)隨著戰(zhàn)爭時局和國家發(fā)展的需求開始發(fā)生轉變。1951年的一天,在北大當助教不足一年的于敏,被神秘地帶入了新中國的第一個核科學技術研究基地——近代物理研究所。于敏同鄧稼先、黃祖洽、金星南等8人,一同分入了原子核理論小組。在研究所短短數(shù)年間,于敏不僅掌握了國際核物理的精髓,還寫出了多篇重量級論文,這些論文,直接讓我國的原子核研究上升到全新高度。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道路嶄露頭角的時候,1952年11月1日,美國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顆氫彈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一個小島上爆炸。毛澤東指示: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周恩來立即部署:一定在1968年之前進行氫彈裝置爆炸試驗!時間緊迫,氫彈研究還沒有關鍵性突破。于敏和團隊科研人員幾乎時時刻刻都沉浸在堆積如山的數(shù)據(jù)計算中。直到1965年,氫彈研制方案才終于有了一些眉目,為了驗證方案是否行得通,于敏帶領幾十名科研人員趕赴上?!鞍偃諘?zhàn)”。上海有中國唯一運算5萬次的計算機,然而,95%的時間要先保證原子彈設計的運算。于敏帶著他的團隊,就利用這5%的運算時間,甚至把算盤、計算尺這些原始工具都用上。于敏把自己埋在數(shù)以萬計的演算紙、運算紙帶里,從大量密密麻麻、雜亂無章的數(shù)據(jù)中,他以超乎尋常的物理直覺,逐漸理出頭緒找到關鍵!終于形成了一套從氫彈原理到構形的基本完整方案。

1967年6月17日,一架戰(zhàn)機在新疆羅布泊上空投下了一個降落傘,氫彈試驗正式開始。大漠上空同時升起兩個太陽,蘑菇云隨之拔地而起。我國第一顆氫彈空投爆炸試驗成功?!皼_擊波把距爆心投影點近三公里、重約五十四噸的火車吹出十八米,近四公里處的半地下倉庫被揭去半截,十四公里處的磚房被吹散……”當日,新華社向全世界發(fā)布了《新聞公報》莊嚴宣告:“今天,中國的第一顆氫彈在中國的西部地區(qū)上空爆炸成功!”

93歲高齡的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是科研單位的重要“顧問”,他以平生所學,還繼續(xù)在為祖國的核物理事業(yè),發(fā)光發(fā)熱!一句囑托,許下了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一個名字,蕩滌了人心。于敏,從意氣風發(fā)到白發(fā)蒼蒼,一個絕密28年的名字,一輩子心甘情愿為國家、為人民保駕護航的民族脊梁!“愿將一生獻宏謀”,于敏,兌現(xiàn)了他對祖國的諾言!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的故事事跡(篇5)

新中國成立兩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任所長的近代物理所開始了科研生涯。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1961年,錢三強找他談話,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

于敏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分配,轉行。從那時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連妻子都說:沒想到老于是搞這么高級的秘密工作的。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于敏率領團隊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關鍵技術,使中國核武器技術發(fā)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他與鄧稼先、胡仁宇、胡思得等科學家多次商議起草報告,分析我國相關實驗的發(fā)展狀況以及與國外的差距,提出爭取時機,加快步伐的戰(zhàn)略建議。

在核試驗這條道路上,美國進行了1000余次,而我國只進行了45次,不及美國的二十五分之一。

原子彈、氫彈、中子彈、核武器小型化……這是于敏和他的同事們用熱血書寫的一座座振奮民族精神的歷史豐碑!

如一滴水,融入大海

名字解密后,于敏收獲了應得的榮譽。

20年前,在國慶50周年群眾游行的觀禮臺上,剛剛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于敏,看著空前壯大的科技方隊通過廣場感慨萬分:

“這是歷史賦予我們每個科學家義不容辭的使命?!?/p>

2015年1月9日,于敏榮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坐在輪椅上,華發(fā)稀疏,謙遜與純粹溢于言表。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yè)改革發(fā)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極高的榮譽紛至沓來,于敏一如既往地低調。于家客廳高懸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才永遠不會干涸。

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長逝,享年93歲。

愿將一生獻宏謀!——他兌現(xiàn)了對祖國的諾言,以精誠書寫了中國現(xiàn)代史上一段蕩氣回腸的傳奇。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的故事事跡(篇6)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yè)改革發(fā)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于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于敏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后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并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貢獻。

騰訊新聞精選知乎答主的優(yōu)質回答,通過這些回答或許你能看到一個更真實的于敏。

知乎答主我是一只小萌刀:于敏是一個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

建國初期參與原子彈氫彈研究,他幾乎是唯一一個沒出過國的土專家,竟然不知天高地厚參與研究。

國內當時就一臺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95%給了原子彈計算,只有5%用于氫彈設計,他居然不知天高地厚領著人去做,工具就是計算尺,居然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因為他的不知天高地厚,中國也不知天高地厚,從原子彈到氫彈,按照突破原理試驗的時間比較,中國只用了兩年零兩個月,而美國人用了七年零三個月,英國四年零三個月,法國八年零六個月,前蘇聯(lián)四年零三個月。

他對自己的身體更是不知天高地厚。1969年,于敏因奔波在北京和大西南之間,胃病嚴重在工作現(xiàn)場幾至休克。1971年10月,幸虧上級考慮于敏身體狀況,特許妻子照顧他,才不至于深夜休克無人發(fā)現(xiàn),終于被醫(yī)生搶救過來。1973年,他在回京車上便血,在醫(yī)院輸液時又一次休克。

但他似乎又懂得天高地厚。因為工作性質,他隱姓埋名三十載。他面對別人甚至最親近的人時,他說的最多的也是我不能說,就像鄧稼先面對妻子質問時,回答的是地點我不能說,去多久我不能說,干什么我也不能說。

他曾遺憾的說一生沒有出過國,如果出國學習,也許現(xiàn)在對國家的貢獻會更大。其實他可以出國,但為了國家,他放棄了。

對于別人說他是氫彈之父,他總是婉拒。他說:“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學、技術、工程于一體的大科學系統(tǒng),需要多種學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現(xiàn)在的成績,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氫彈又不能有好幾個父親。”

于敏最大的遺憾是他的夫人去世了,他經(jīng)常看到遺跡遺物,睹物思人,因為他覺得虧欠夫人太多,他引用了元稹的一句詩——報答平生未展眉。

于敏在房間里掛了諸葛亮說過的一句話——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我當年坐在飯館里吃飯,電視上正在頒發(fā)國家最高科技獎。于敏坐著輪椅緩緩走過來領獎。我看著頒獎,我高興地哭了。

我看著坐在輪椅上的他,我記得他因為家里窮沒路費,于是暑假不回家自己跑到景山頂,迎著夏日的涼風,拿著課本,做著習題,他從不認為自己天賦異稟,他只是勤奮。

我看到了那個年代那幫科學家的一個縮影。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的故事事跡(篇7)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yè)改革發(fā)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于1月16日在京逝世,享年93歲。

于敏,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他從1961年便開始氫彈理論探索,為我國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貢獻。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1944年,他考入北京大學。后以北大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績成為了北大理學院的研究生。1951年研究生畢業(yè)后,他被慧眼識才的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專心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

開始工作后沒有幾年,于敏便寫出了許多有重要影響力的論文和專著,其中包括于敏與楊立銘教授合著的我國第一部原子核理論專著——《原子核理論講義》。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于敏是“兩彈一星元勛”之中,為數(shù)不多的沒有留學經(jīng)歷的專家之一。

1961年,已是國內原子核理論研究領域頂級專家的于敏接到了新的任務:研制氫彈。他毫不猶豫地放棄持續(xù)了十年、已取得了很大成績的原子核研究,表示服從分配,轉行。從那時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在這個過程中,于敏和鄧稼先發(fā)明了一套只有他們內部人才聽得懂的暗語:“我們幾個人去打了一次獵……打上了一只松鼠?!薄暗€不能把它煮熟,需要進一步研究?!?/p>

為了盡快研制出中國自己的氫彈,于敏廢寢忘食。先是埋頭于堆積如山的計算機紙帶,然后做密集的報告,率領大家發(fā)現(xiàn)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路徑。1967年6月17日,羅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云升騰而起,我國氫彈試驗取得成功。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于敏一生載譽無數(shù)。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于敏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并獲評“國防科技事業(yè)改革發(fā)展的重要推動者”。

面對紛至沓來的極高榮譽,于敏一如既往地保持著謙遜。在諾貝爾獎得主、核物理學家玻爾訪華同于敏會晤,稱其是“中國的氫彈之父”時,于敏婉拒了這個稱謂,他說:“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208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