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先進事跡

| 劉慧

于敏7歲時開始在蘆臺鎮(zhèn)上小學,中學先后就讀于天津木齋中學和耀華中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guān)于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先進事跡五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先進事跡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先進事跡篇1

于敏,1926年8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zhèn)(今屬天津市)的一個普通百姓家庭。他7歲時開始在蘆臺鎮(zhèn)上小學,中學先后就讀于天津木齋中學和耀華中學(中國近代力學之父錢偉長;梁啟超之子,中國導彈控制系統(tǒng)創(chuàng)始人之一梁思禮等大佬在此中學就讀過)。

1944年,18歲的于敏考入了北大工學院,他在校園中平常最愛干的事情,除了夏天到景山(崇禎皇帝曾在此自縊)乘涼學習,冬天在宿舍裹著舊軍大衣學習,就是到數(shù)學系旁聽。除了勤奮學習之外,他的天分在下列故事中展露無疑。

在某次數(shù)學系組織的考試中,因試卷難度非常之高,連專修數(shù)學的北大天才們,最高分也不到60分,平均分更是掉到僅剩20分,然而老師居然掏出來一張100分的滿分試卷,上面的考生姓名,正時旁聽生于敏。

于是,于敏的天才之分,很快響徹北大。但是,就在入學第二年的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放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讓于敏見識到了物理、科學的威力。懷著不能讓祖國落后于世界強國的夢想,1946年,于敏毅然轉(zhuǎn)入了物理系學習。1951年,研究生畢業(yè)的于敏,被錢三強,彭桓武調(diào)到了中科院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同事包括有鄧稼先,金星南等人,全是日后的功勛大佬,兩彈一星奠基人。

隨著1952年美國人引爆了第一顆氫彈,在朝鮮戰(zhàn)爭期間以及后來的炮擊金門和邊境沖突中,帝國主義多次肆無忌憚地對中國進行核訛詐。對此,毛澤東多次強調(diào)“美國的原子訛詐,是嚇不倒中國的”;后來又下達了緊急指示:“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

1957年,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理論物理學泰斗朝永振一郎帶領(lǐng)學者訪華,當他得知于敏竟然沒有一丁點留學經(jīng)歷,完全靠基本物理學著作和自己,從零開始研究時。驚訝并欽佩的稱贊于敏為“國產(chǎn)土專家一號”。這讓于敏從國內(nèi)科學家,跨入了世界物理知名人士行列。

二.為應對列強核威脅第二次轉(zhuǎn)型

1961年10月30日,蘇聯(lián)引爆了那顆著名的沙皇炸彈(氫彈),比在日本的那顆原子彈威力,還大出了整整3846倍,一時間,舉世嘩然。然而,此時中蘇關(guān)系破裂,白頭鷹和棕熊對我們虎視眈眈,這并不是什么好消息。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更是直接挑明,不能讓中國搞氫彈。

為了積極應對帝國主義的核威脅,國家決定在成功發(fā)射原子彈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研制氫彈。所以,就在蘇聯(lián)試爆氫彈同年的某一個冬日,錢三強再次找到了于敏,并直言不諱的表示,希望他能從研究原子彈轉(zhuǎn)為研究氫彈。

這對于于敏個人來說是很大的損失。因為原子彈和氫彈雖然名字聽起來差別不大,但實際上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lǐng)域,原子彈的原理是核裂變,氫彈的原理是核聚變,他在原子核領(lǐng)域研究了十多年,眼看就要到了最關(guān)鍵的時刻,現(xiàn)在轉(zhuǎn)行意味著將要放棄原來的一切,重新開始。

然而,為了祖國的需要及國家的強盛,于敏忍痛割愛,坦然接受了這次轉(zhuǎn)行。而且為了保密需要,他從此隱姓埋名28年之久,放棄了原來可以成名世界的機會,默默為祖國的國防事業(yè)作貢獻。

對于氫彈的研究,于敏幾乎從一張白紙開始,這項研究主要的難度就在于計算的繁復。當時中國僅有一臺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并且95%的時間分配給有關(guān)原子彈的計算,只剩下5%的時間留給于敏負責的氫彈設(shè)計。

于敏不畏艱難,發(fā)揮自己記憶力驚人的優(yōu)勢,率領(lǐng)工作組成員人手一把計算尺、算盤,廢寢忘食地計算。在持續(xù)的四年中,于敏、黃祖洽等科技人員提出研究成果報告69篇,對氫彈的許多基本現(xiàn)象和規(guī)律有了深刻的認識。并且依靠自己的理論,舉一反三的進行探索,終于,在1965年完成了氫彈的理論突破。

在理論突破后,于敏又率領(lǐng)科研團隊遠赴大西北的核試驗場,進入了緊張的實際操作過程當中。一句祖國需要,讓這些原本走到哪國都能享受超高額待遇的專家,學者,遠赴千里到戈壁灘當起了野人,無人知曉,工資待遇微薄,家人失聯(lián),還要長年累月經(jīng)受高強度輻射。

這一切,終于換來了我國引爆第一顆原子彈(1964年10月16日)后,1967年6月17日的一聲巨響(中國引爆第一顆氫彈)。更加驚喜的是,這二彈之間研發(fā)時間相隔之短,創(chuàng)下了當時的世界之最,令外國同行驚嘆不已!

因為從第一顆原子彈到氫彈爆炸,美國用了七年零三個月,蘇聯(lián)用了六年零三個月,英國用了四年零七個月,法國用了八年六個月,而當時一窮二白沒有任何外界援助的中國,竟然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這次的于敏團隊給那些瞧不起中國的列強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三.提高核武器的實戰(zhàn)性,擊破列強的核威懾

在氫彈研發(fā)成功后,于敏并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因為他發(fā)現(xiàn)中國雖然擁有了核武器,但在實戰(zhàn)性上還有很大的不足,如果要保證國家的安全,還得繼續(xù)研發(fā)出更實用的中子彈和小型化的核武器。

面對美國、法國與前蘇聯(lián)相繼研發(fā)出了中子彈,于敏寢食難安,他在關(guān)鍵時刻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率領(lǐng)科研團隊于1988年研制成功了中子彈。1991年,蘇聯(lián)解體后,美國自覺已經(jīng)擁有了足夠強大的核威懾,開始在國際社會呼吁全面禁核,限制其他國家的核發(fā)展。緊急之下,于敏又帶領(lǐng)團隊,僅用46次核試驗就研制成功了第二代小型核武器,趕在1996年7月30日中國政府宣布加入全面禁核試條約的前一天,也就是7月29日,完成了最后的兩次實驗,而美國走完這個完整的過程,用了1054次!

于敏院士,就是這樣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帶領(lǐng)中國科研團隊實現(xiàn)核突破,吊打了同期西方半個世紀的幾代科學家,讓中國在核大門關(guān)閉之前,擁有了足以平視美國的底氣。從而徹底擊破了列強們的核威懾。

總之,中國“氫彈之父”于敏,是一位鮮為人知的核物理學家,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他將個人志向服從祖國需要,默默為我國國防事業(yè)奉獻了終生。

于敏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無私奉獻給祖國國防事業(yè)的精神,值得人們尊敬與學習,他不畏列強、勇于為國爭光的斗志,更加值得我們敬佩與稱贊。我們應當向他那樣,努力學習先進科學技術(shù),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奮斗。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先進事跡篇2

1949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物理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高級科學顧問。

“干驚天動地事,

做隱姓埋名人”

于敏用一生踐行了這句話。

“于敏是誰?”

這個名字出現(xiàn)在1987年“全國勞動模范”名單中時,其余4人都有詳盡的人物事跡介紹,唯獨關(guān)于于敏只有短短13個字:“于敏是核工業(yè)部科技委副主任?!?/p>

除此之外,人們對他幾乎一無所知。

30多年過去了,盡管于敏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獎,又被授予“共和國勛章”等至高榮譽,盡管2021年熱播劇《功勛》已經(jīng)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他的事跡,但記者近日在進行于敏相關(guān)采訪時,仍有身邊朋友不知道他是誰。有些電腦輸入法依然不能默認打出“于敏”這個名字。

6月17日,是中國首顆氫彈爆炸成功55周年,作為“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這個名字值得被重提和銘記。

“國產(chǎn)土專家一號”

1961年1月12日,北京飄著雪花,第二機械工業(yè)部(簡稱二機部)副部長兼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的錢三強把于敏叫到自己的辦公室,嚴肅地說:“經(jīng)所里研究,報請上級批準,決定讓你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p>

當時,美國、蘇聯(lián)和英國已相繼研制出比原子彈威力大幾十倍、幾百倍的氫彈。

“杜魯門跟艾森豪威爾都赤裸裸地講,他們決不能讓中國搞氫彈?!庇诿艋貞浾f。

1960年,蘇聯(lián)又撤走了全部在華專家。中國決定自主研發(fā)核武器。

二機部負責核武器的研制。作為二機部的科學家副部長,錢三強很了解有哪些“將”可遣“兵”可用。

為什么選中于敏?

1957年5月,日本物理學家朝永振一郎率團訪華,對于敏的才華和研究成果留下了深刻印象。日本代表團回國后發(fā)表文章稱,沒有海外留學經(jīng)歷、僅在北京大學學習過的于敏是中國“國產(chǎn)土專家一號”。

20世紀60年代的于敏。

只是,當時一心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的于敏,要轉(zhuǎn)向氫彈預先研究,并非他的興趣所在。

“父親一生崇尚‘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他喜歡安安靜靜地搞基礎(chǔ)理論研究,最喜歡從事的工作是大學剛畢業(yè)時的量子場論研究,后來根據(jù)國家需要改行做的原子核理論研究也還是基礎(chǔ)理論研究。而氫彈研究是應用研究,接受這個邀請,就意味著又一次改行,要放棄在原子核理論上取得的一切成就,隱姓埋名地投身于核武器事業(yè)?!庇诿糁佑谛琳f。

但對于這個影響一生的抉擇,于敏當即就答應了。

“愛國主義壓過興趣?!庇诿艋貞浾f,“我們國家沒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獨立。面對這樣龐大而嚴肅的題目,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薄拔疫^去學的東西都可以拋掉,一定全力以赴把氫彈搞出來?!?/p>

從此,于敏的名字就在原子核理論界,乃至整個物理學界“蒸發(fā)”了。

“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庇诿艋貞浀馈?/p>

“百日會戰(zhàn)”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轉(zhuǎn)年,毛澤東在聽取匯報時提出:“敵人有的,我們要有,敵人沒有的,我們也要有。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敝芏鱽砹⒓匆笥嘘P(guān)部門作出全面規(guī)劃。

于敏就是在這個時候率隊加入二機部第九研究院(今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論部(今北京九所)的,與主任鄧稼先和副主任周光召、黃祖洽、秦元勛、周毓麟、江澤培、何澤慧,共同被稱為理論部“八大主任”。

杜祥琬于1965年3月到理論部報到,那年27歲,是理論部里的小字輩。

他說:“當時,我們不分領(lǐng)導職務(wù)大小,一律以‘老’‘小’相稱。鄧稼先、周光召、于敏叫老鄧、老周、老于,我是小杜。大家常常在一起開‘鳴放會’,不管老小,誰有想法,都可以到黑板上去畫、去說。從不同的意見中發(fā)現(xiàn)每一點有價值的東西?!?/p>

理論部聚集了全國的頂尖高手,但天才并不等于天然成功。

一條條途徑、一個個方案被提出來,經(jīng)過仔細討論和計算分析,又一個個被否定了,“山窮水復疑無路”是于敏等人當時常有的感覺。

為突破氫彈原理,于敏可謂廢寢忘食。有一次,妻子孫玉芹讓于敏去食堂買飯,他隨手拿了一個破底的塑料袋。包子和米飯裝進袋子里,沒走幾步就漏了出去,散落一地,惹得大家哄然大笑。

最終,理論部形成了幾種可能成形的方案,需要在計算機上進行大量的數(shù)值模擬計算。

1965年國慶節(jié)前夕,于敏按上級要求帶領(lǐng)幾十位工作人員前往上海,利用國慶假期使用J501型計算機抓緊驗算。

“核武器爆炸后,每個時間、空間點上,都有溫度、速度、壓力、加速度等物理量。計算機就把這些物理量計算出來后打印在A4紙大小的連續(xù)紙帶上?!倍畔殓f。

當時,打印出的字跡很不清楚,用手一摸打印紙,手上就會留下金屬燒蝕后的灰燼。于敏等人就是在這樣的紙帶上,往往一趴就是幾個小時,手上、衣袖上都是黑乎乎的一片,但個個依然熱情高漲。

經(jīng)過3個多月的分析、比較,于敏帶領(lǐng)同事們發(fā)現(xiàn)了實現(xiàn)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guān)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shù)途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gòu)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shè)計方案?!倍畔殓f,這就是后來所說的“百日會戰(zhàn)”。

1996年,于敏在北京辦公室查閱計算機數(shù)據(jù)。

“三萬六千個毛孔全都舒服極了”

很多人看到過一組數(shù)字:從突破原子彈到突破氫彈,美國用時7年3個月,蘇聯(lián)為6年3個月,英國為4年7個月,法國為8年6個月,而我國僅用了2年8個月,創(chuàng)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空軍飛行員駕駛轟—6甲型轟炸機,在預定著彈點成功投彈。

這顆全當量氫彈在距地面2930米的高度爆炸,天空中出現(xiàn)了“兩個太陽”。煙云上升到1萬米高的平流層,蔚藍的天空中出現(xiàn)了壯觀的蘑菇云。

“這種心情只有經(jīng)歷過的人才能知道,從心提到嗓子眼上,到成功,心情是無法概括的。簡直不知道怎么形容,不只是欣慰,也不只是喜悅,是種說不出來的心情。前面提心吊膽得很厲害,知道成功了,好像五臟六腑、三萬六千個毛孔全都舒服極了……”于敏回憶道。

一個感人至深的細節(jié)是,在馬蘭基地參加核試驗的工作人員來自全國各個單位,他們互相保密。即使是一個單位的,被分在不同崗位,也互不知情。直到在核試驗時見面了才知道:“原來你也是干這個的呀!”

在于辛印象中,父親從不談起他的工作,只說是做科研。于辛說:“那時候,經(jīng)常有他的同事來家里探討工作,這時候媽媽就帶我和姐姐出去玩?!?/p>

直到1999年,于敏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wù)聲r,于辛才真正知道父親具體是干什么的,才知道父親的成就有多大。

除了氫彈,于敏還是中國中子彈理論設(shè)計的技術(shù)把關(guān)者和負責人。中子彈也是一種核彈。

于敏又被人們稱為“中國中子彈之父”,但他生前并不愿意人們叫他“某某之父”,曾說:“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學、技術(shù)、工程于一體的大科學系統(tǒng),需要多種學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現(xiàn)在的成績,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氫彈又不能有好幾個‘父親’?!?/p>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是對于敏老師生動的寫照。由于長期過度的腦力勞動,他身體很虛弱,有時實在不舒服,無法來辦公室討論,就約我們?nèi)ニ依镉懻?,而且一討論就是三四個小時。孫阿姨說:‘你們一來,老于就好多了。’”北京九所研究員、于敏帶的博士生藍可說。

他把畢生精力全部投入到國家尖端國防科技的發(fā)展上,甚至無暇出版學術(shù)專著。

記者苦苦搜尋于敏寫的書,結(jié)果只發(fā)現(xiàn)60多年前出版的那本定價1.1元的《原子核理論講義》。2014年,北京大學出版社重印了這本書。

1959年夏,于敏與北京大學教授楊立銘合作在成都主辦原子核物理培訓班,并以此為基礎(chǔ)出版了《原子核理論講義》一書。

2019年9月,于敏獲得“共和國勛章”。遺憾的是,他在2019年1月已駕鶴西去,成為唯一一位獲得“共和國勛章”卻沒有機會佩戴它的人。

如今,于敏已離世多年多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官網(wǎng)首頁仍在顯要位置展示著緬懷于敏的照片,上書他的自勉詩句:“身為一葉無輕重,愿將一生獻宏謀?!?/p>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先進事跡篇3

我國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先生,于2019 年 1 月 16 日逝世,享年93歲。提起于敏先生,恐怕真的沒有多少人知道。世人多念同為“兩彈一星”元勛的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老前輩們。其實,“兩彈一星”一共授予了 23 人,每一個人的貢獻都無可替代,功勛卓著。

很多時候,因為工作的特殊性,他們的聲名不宜大肆宣揚,所以在非學術(shù)界,人們很少聽到他們的名字。

于敏老先生的名字解密時間是1988年,而第一次公布于大眾面前,是在1999年的“ 兩彈一星 ”功勛獎?wù)掳l(fā)布會上,此時距離于敏從事氫彈研發(fā),已經(jīng)過去28年了。

于敏生于 1926年8月,他的年少時期幾乎經(jīng)歷了中國最動蕩的年代,十三歲的時候他在天津市里騎自行車,迎面而來開車的日本人順勢就想撞他,從此他的心中就生出一個念頭“國家強大起來,絕對不要再受外國人的欺負!”

幸而,于敏很聰明,轉(zhuǎn)入天津最好的高中耀華中學,仍能輕松考第一,當學霸。1944年考上了北大,1951年研究生一畢業(yè),就被錢三強前輩指派到剛成立一年的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進行核物理理論研究。

那時候,我們國家剛剛成立,積貧積弱,1950年的朝鮮戰(zhàn)爭打的更是慘烈。美軍在志愿軍面前吃癟,當時的總統(tǒng)杜魯門在記者招待會上透露出有可能使用原子彈來對付中國和朝鮮,舉世嘩然。

這個消息傳到國內(nèi),大家都很慌亂,雖然在英法等國家的勸阻下,美國承諾不再使用原子彈,但是核武器始終是懸在我們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別人用原子彈威脅我們,如果我們沒有對應可以牽制對方的武器,那么戰(zhàn)爭的局勢必定一邊倒,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就是在那個背景下倉促成立。

幸運的是,50年代,我們跟蘇聯(lián)的關(guān)系還是老鐵,在1957年簽訂了《國防新技術(shù)協(xié)定》之后,蘇聯(lián)很大方的幫助我們打造核工業(yè)設(shè)施,也給了我們部分原子彈的核心技術(shù),一直到1959年蘇聯(lián)撕毀協(xié)議。接下來在錢三強、鄧稼先等老前輩們的努力下,1964年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終于成功發(fā)射。

原子彈的研制,算是蘇聯(lián)領(lǐng)著我們走了一段路,可是在1951、1953年,美國和蘇聯(lián)分別研發(fā)出氫彈了,氫彈的威力是原子彈的幾百倍,我們只有原子彈遠遠不夠。

而氫彈的奧秘,蘇聯(lián)對我們?nèi)}其口,一點話都套不出來,我們國家要想不受制于人,不懼別國的核威懾,只能自己啃下來這個硬骨頭。

于敏則是1960年第一批被調(diào)去研究氫彈的研究人員。

那時候的研究員們有多艱辛,我們可能根本體會不到。1959年開始的三年自然災害,人民還要勒緊褲腰帶向蘇聯(lián)還債,許多人餓的全身浮腫,還要堅持在科研一線。

研究氫彈的于敏小組,根本得不到國際上任何研究報告,人們只知道要用原子彈的裂變引爆氘氚產(chǎn)生核聚變,他們只能每個人提出自己的想法,互相討論攻關(guān),有時想法不同吵得不可開交,就是在大家相互激辯下,氫彈研制的道路越來越清晰。

1965年,于敏帶領(lǐng)一只小分隊去往中國唯一的計算機研究所進行模型分析,那時候的計算機還是那種打孔紙帶式的,效率賊慢,有時還罷工,即使這樣,這臺計算機也是只有5%的時間分配給氫彈,往往都還是夜里。研究人員在空閑時,就用算盤和計算尺來進行前期數(shù)學演算,努力趕進度。

于敏在一次模型結(jié)果出來后,果斷推測當時設(shè)計的原型不能夠引燃氫彈,他思來想去,提出了一種新的想法,跟別的科學家一分享,大家均佩服的不得了,趕忙照著這個模型重新演算。終于,于敏提出的新模型,解決了熱核材料自持燃燒的關(guān)鍵,氫彈制造,初見曙光!

00:221967年7月,中國成功的進行了氫彈試驗,世界為之震驚。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人用了七年零三個月,英國四年零三個月,法國八年零六個月,前蘇聯(lián)四年零三個月,而我們國家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

后來據(jù)美國那邊分析,于敏提出的氫彈結(jié)構(gòu)原理,與當時其他國家的泰勒-烏拉姆結(jié)構(gòu)類似,但于敏提出X射線透鏡而非X射線反射鏡來實現(xiàn)從初級到次級的能量傳送,在設(shè)計上更有先進性,因此,我國的第一個氫彈就實現(xiàn)了小型化,實現(xiàn)彎道超車。

之后于敏沒有停下研究腳步,美國在研究核武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我們國家也不能落后。后來于敏由于常年生活不規(guī)律,過度勞累,在1969年到1973年中間有三次和死亡之神擦肩而過,但他總是在病剛剛好轉(zhuǎn)就又投身研究中。

80高齡之時,于敏老先生仍然在研究激光慣性約束聚變研究,他幾乎為我國國防事業(yè)貢獻了自己的一生。

2015年1月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shù)獎勵大會。著名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勛、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院士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獎。

于敏先生,一直對于自己的工作成就看的很淡,別人說,要給他封一個“ 中國氫彈之父 ”的稱號,他總是拒絕:“這個提法不對,我受之有愧。核武器事業(yè)是一項集體的事業(yè),是全國各條戰(zhàn)線、多個部門大力協(xié)同的成果,不是哪一個人、哪一個單位能夠獨立完成的。我自己只是做了應當做的工作,榮譽屬于參加核武器研制的全體科技工作者、干部、工人和解放軍指戰(zhàn)員?!?/p>

其實于老太過于謙虛,“中國氫彈之父”并不是記者們強行冠名,而是同為核物理學家,也是諾貝爾獎得主阿格·玻爾在到訪中國時提出,作為同行,波爾當然知道于敏先生的成就到底有多么巨大。他說,中國能做出氫彈,于是中國有了“中國氫彈之父” 這個稱號,于老受之無愧。

再次向于敏老先生以及無數(shù)默默奮斗一生的人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先進事跡篇4

于敏是一位科技工作人員,領(lǐng)導人員詢問于敏是否愿意放棄一切搞氫彈什么的研究,于敏馬上答應了,他說“國家存亡的事,必須干!”他的這句話深深地打動了我,讓我感到身后一種堅強的后盾的力量,祖國的強大力量。

更令人心酸的地方還有由于于敏常常工作奉獻自己,甚至很少回家,以致于自己的孩子都不認識他了,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他為了祖國的科技,是付出了多么大的代價。他的妻子也更是一位功勛,于敏為了研究氫彈,很少照顧到家里,一直都是他的妻子要為每天的生活精打細算,照顧一家老小,孩子們常常問爸爸起做什么工作時,他的妻子也只能閉口不談。其實像現(xiàn)在舍小家為大家的科學家們還有很多,他們也像于敏一樣,一直在為祖國默默奉獻,這些科學家的背后,也有許許多多像于敏妻子一樣的人,獨自一人撐起了一整個家庭,值得我們致敬!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先進事跡篇5

這部電視劇著重刻畫了研究氫彈的科學家為了為國家的國防事業(yè)默默奉獻的故事。于敏本來有出國留學的機會,可當氫彈研究所的領(lǐng)導希望他留下時,他依然決然地留下了,他說“中國要不受別的國家欺負,就必須有核武器,只有核平衡才能帶來和平?!睆拇怂麤Q心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他的妻子都不知道他干什么事情。研制氫彈可不是輕松的事情,他們已經(jīng)不知道度過多少個不眠之夜,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失敗。那時候電子計算機很少,大部分數(shù)據(jù)靠手算,經(jīng)常是花了很多的精力算出來的數(shù)據(jù)不精確,只好推倒重來。這樣的事情已經(jīng)是家常便飯??蔀榱藝业膰朗聵I(yè),還是要咬牙堅持。

于敏為國家做出很大貢獻,可當時國家困難,他的生活是如此的清貧。他的妻子在家里攢了一些雞蛋,等于敏回家吃,孩子想吃雞蛋也只能等爸爸回來,可爸爸回來的次數(shù)很少??吹竭@里,真使人感動得熱淚盈眶。新中國研制氫彈的科學家是在怎樣艱難的條件下工作的。就像牛一樣,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經(jīng)過于敏等科學家和無數(shù)工作人員、解放軍指戰(zhàn)員的努力,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人民日報出號外的那一天,舉國歡騰。這一天,于敏帶著妻子和孩子在走在北京的長安街上。妻子卻不知道自己的丈夫就是研制氫彈的功臣。于敏想帶家人去吃烤鴨,可他的愛人一算錢不夠,只好放棄。夜深人靜,家人都睡下了。于敏悄悄地在家里掛起五星紅旗,深情地背誦起諸葛亮的《出師表》,用以表達自己為了國家的國防事業(yè)鞠躬盡瘁的決心。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是投身國家兩彈一星科學家的家國情懷。他們舍小家為國家,沒有國家哪有小家。有國才有家。愿作春蠶吐銀絲,甘為紅燭照人寰。新中國成立后,很多科學家放棄國外優(yōu)厚的生活和科研條件,毅然回到一窮二白的祖國。因為他們知道,科學沒有國界,可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為了祖國的強盛,研制核武器的科學家們,在戈壁荒灘上,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努力拼搏。正是因為他們的默默付出。我們親愛的祖國強大了。歲月靜好,是有人負重前行。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歷史不會忘記。你們無愧于共和國的功勛。

25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