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季中國科學院院士事跡

| 徐球

王希季中國科學院院士事跡大家了解多少?王希季是怎樣的人物?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2024王希季中國科學院院士事跡5篇(精選),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王希季中國科學院院士事跡

王希季中國科學院院士事跡精選篇1

王希季回國之后,先后在多所高校任教。1958年11月,他突然接到通知:到保密單位——上海機電設計院報到。王希季過去后才知道,這個上海機電設計院是要做運載火箭,發(fā)射人造衛(wèi)星。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位把中國第一枚火箭搞上天的人,在受命研制火箭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任何這方面的知識,他只是一位搞熱電廠發(fā)電的專家。但為了國家需要,王希季毫不猶豫點頭答應。

中國第一枚探空火箭攻關的過程十分艱難。有時碰到一些連自己都沒接觸過的新東西,王希季常常是頭一天晚上啃書本,第二天就給大家上課傳授。在許多基本條件都不具備的情況下,王希季他們土法上馬,沒有電子計算機,他們就用手搖計算器,用雙手計算大數(shù)據,24小時三班倒,一個月左右,才算出一條彈道來。

條件有多簡陋?把稻田當做發(fā)射場;沒吊車,用轆轤絞車把火箭吊上發(fā)射架;沒打壓泵,就用打氣筒打壓,給火箭加燃燒劑、助推劑;沒有自動的遙測定向天線,就靠幾個人用手轉動天線來跟蹤火箭;沒有指揮所,王希季坐在用麻袋堆積而成的“司令部”里;沒步話機也沒電話,他就扯著嗓子大聲喊……

王希季中國科學院院士事跡精選篇2

從探空火箭到“長征一號”,王希季用了近十年的時間,硬是把自己從一個火電專家變成了運載火箭專家。然而,就在收獲勝利果實的關鍵時刻,他再次面臨“轉行”的抉擇。國家賦予了他新的使命:擔任返回式衛(wèi)星的總設計師。

面對這一全新挑戰(zhàn),王希季再一次毫不猶豫地服從組織安排,投身于我國首顆返回式衛(wèi)星的研制工作。

面對美國連續(xù)發(fā)射12顆返回式衛(wèi)星均告失敗的嚴峻局面,他帶領團隊立足實際,制定了采用彈道式返回方式,由返回艙和儀器艙組成大返回艙的方案。數(shù)十年來,這也一直是我國返回式衛(wèi)星的基本方案。

1975年11月26日,中國自主研發(fā)的第一顆返回式衛(wèi)星“尖兵一號”沖破云霄,順利升空。3天后,當天空中出現(xiàn)了那頂紅白相間的降落傘,王希季才終于放下了心?!凹獗惶枴钡某晒Ψ祷?,標志著中國成為繼美蘇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wèi)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盡管王希季一生都在為航天事業(yè)奉獻,但由于他一次次為國家需要“轉行”,深藏功與名,所以“長征一號”和“東方紅一號”的主要研制名單中,很長一段時間甚至都沒有出現(xiàn)過他的名字。

1999年,在“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表彰大會上,已經78歲的王希季站在了人民大會堂。此時人們才知道,這位不起眼的白發(fā)老人為中國航天事業(yè)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白鎳鴽]有忘記我!”那一刻,王希季眼眶泛紅,感慨萬千。

王希季中國科學院院士事跡精選篇3

衛(wèi)星是送上天了,如何安全返回?又是一塊硬骨頭。王希季服從安排,又奔赴下一個新任務:研制我國首枚返回式衛(wèi)星。

難度之大,某國曾發(fā)射過12枚,均告失敗,更何況我們才起步。

但王希季團隊,硬是用5年的時間,于1975年11月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wèi)星刺破蒼穹,飛向太空。

他在等待了3天后,看到了那頂心心念念的,紅白相間的降落傘,那是一朵神奇的開在天空最美的花。

當它準確落到回收地點時,就相當于向全世界宣告:“我國返回式衛(wèi)星成功啦!”成為第三個掌握衛(wèi)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0年后,王希季又先后負責研制和成功發(fā)射6顆衛(wèi)星。1999年“神舟一號”成功完成首次無人狀態(tài)下試飛。

“在太空這個世界各國爭奪的新領域,中國不僅要有一席之地,更要擴大到一片之地”,王希季時常這樣說,更是用畢生為祖國的航天事業(yè)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探空火箭、返回式衛(wèi)星、載人航天等領域,帶領團隊完成多項首創(chuàng)任務。

王希季中國科學院院士事跡精選篇4

和中國共產黨同年同月誕生的王希季,出生成長于美麗的春城昆明。1938年秋,他被西南聯(lián)大機械系錄取。從西南聯(lián)大畢業(yè)后,懷著科學救國的一腔熱血,王希季赴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留學,攻讀動力和燃料專業(yè)。

他學習非常勤奮,上課之余,隔日還去附近的熱力發(fā)電廠工作,從鍋爐工一直干到領班,全面掌握了發(fā)電廠的每一個生產環(huán)節(jié),學到了先進的管理方法。1949年12月,他以優(yōu)異成績獲取了科學碩士學位。就在王希季準備進一步攻讀博士學位時,刊登在《紐約時報》上的兩張照片:南京路上好八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改變了他的求學計劃。

“我是在軍閥間相互打仗,國家被蠶食、被分治的狀態(tài)下長大的,有生以來首次看到真為老百姓服務的軍隊和祖國大陸的統(tǒng)一,我為此而歡呼,決心回國參加新中國的建設?!蓖跸<净貞浧甬敵踹x擇回國的動機時,充滿感觸地說。

美國政府為了留住中國留學生,給他們創(chuàng)造了許多優(yōu)厚的條件。但王希季已經歸心似箭。他出國就是為了學習先進技術,改變祖國的落后狀況,如今新中國已經成立,有了施展抱負的社會環(huán)境,留在美國已無必要。因此,他毅然踏上了駛往東方的“克里弗蘭總統(tǒng)號”商船。

王希季中國科學院院士事跡精選篇5

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2021年9月,科學家精神被納入為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有助于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知識、崇尚創(chuàng)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皟蓮椧恍恰本袷强茖W家精神的生動體現(xiàn),在“兩彈一星”偉大事業(yè)中孕育鑄就。

中國科學院為“兩彈一星”成功研制做出了歷史性的重要貢獻,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為此以身許國。在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21位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7位曾在中國科學院工作。

1958年11月,王希季沒想到的是,他突然被調到上海機電設計院。具體做什么工作,安排王希季的工作人員只是說“去了就知道了”。去了之后,他才知道是要干一件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大事——研制運載火箭“長征一號”來發(fā)射中國自己的人造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

“我們深知這件事情對國家的分量,這要求我全身心投入,一心只為國家作貢獻?!蓖跸<菊f。

沒有人做過運載火箭,他們就決定從探空火箭開始。在上海郊區(qū)新建的發(fā)射場中,王希季開始了艱苦的設計和研制工作。為了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難,他們想出了許多“土辦法”。

來不及新建實驗室,就把廁所改裝成測試室。沒有吊車,就用類似于古老轆轤的絞車把火箭吊上發(fā)射架。沒有燃料加壓設備,就用自行車的打氣筒把氣壓打上去。來不及建通信線路,就用手勢或用人傳遞叫喊的方式進行試驗場的聯(lián)絡……很多這樣的“土辦法”成為王希季解決技術問題的關鍵。

257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