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功勛人物于敏事跡

| 徐球

2024兩彈一星功勛人物于敏事跡是什么樣的呢?于敏的成就大家了解多少?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2024兩彈一星功勛人物于敏事跡(通用5篇),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兩彈一星功勛人物于敏事跡

兩彈一星功勛人物于敏事跡(篇1)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天津寧河人,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我國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fā)展的杰出領軍人物之一,我國自主培養(yǎng)的杰出戰(zhàn)略科學家,歷任二機部九院理論部副主任、九所副所長、所長、九院副院長、科技委副主任,核工業(yè)部、核工業(yè)總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等。

在我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熱核武器物理中的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型基本完整的設想,起到了關鍵作用。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歷經了軍閥混戰(zhàn)和抗日戰(zhàn)爭,亡國奴的屈辱記憶讓他從小立下重振河山的志愿。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績從北京大學畢業(yè),留校讀研究生兼任助教,導師對他的評價是“沒見過物理像于敏這么好的”。

1951年研究生畢業(yè)后,于敏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今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開始了科研生涯,作為當時的“最強大腦”,于敏完全靠自己的摸索掌握了國內沒人懂的原子核理論,又出版《原子核理論講義》,開國內之先河,從沒留過洋的他被譽為“國產專家一號”。

兩彈一星功勛人物于敏事跡(篇2)

一位耄耋老人,坐在那里,聽收音機中播放的京劇《滿江紅》唱段:“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透過老人慈祥的眼神,仿佛能穿過時光,看到那近三十年隱姓埋名的歲月,給他留下的歷史沉淀。

經歷過那段歷史后,在美國人眼中,他一人可以抵十個集團軍;法國總統(tǒng)戴高樂因為他,氣得直接拍桌子大喊:“為什么讓中國搶在了前面!”

那段時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他是誰,他又做了什么,才會讓歐美這些先進大國又懼怕,又氣憤呢?

他是于敏,提起他的名字,可能并不讓人熟悉,但是說起他的另一個稱呼“中國氫彈之父”,恐怕會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于敏剛剛學會騎自行車,興奮之余,他借同學的自行車出門,迎面遇到一輛行駛的日軍吉普車。

日本人完全沒有躲避的意思,反而不懷好意地直奔于敏而來,眼看就要撞上的時候,車停了下來,過后于敏想到:“這是在天津市區(qū),如果是在鄉(xiāng)下的小地方,我就完蛋了?!?/p>

那種被侵略者欺負、壓迫的屈辱感,深深刺傷了于敏的少年心,他知道,落后就會挨打,也正是從那一刻起,他心中的愛國情懷被激發(fā),他立志要報國,要科學救國。

兩彈一星功勛人物于敏事跡(篇3)

1967年我國的第一顆氫彈爆炸的時候,美國人曾一度懷疑,內部出現了內鬼,把他們的資料被泄露了。

因為從第一顆原子彈到氫彈爆炸,美國人用了7年零三個月,而我們只花了不到三年的時間。但后來美國人才知道,我國的氫彈研究之所以能這么快,都要感謝一個叫做于敏的超級天才。

說起兩彈一星元勛,人們第一時間想起的就是鄧稼先,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和錢三強、鄧稼先等人一起工作的歲月里,還有一個真正負責關鍵技術的人,他就是于敏。

1952年11月1日,美國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其威力相當于日本廣島爆炸原子彈的幾百倍,當時正值抗美援朝時期,美軍被志愿軍打的節(jié)節(jié)敗退,氣急敗壞的麥克阿瑟揚言,要對志愿軍進行核打擊。

當時的于敏正處在原子核理論研究的巔峰時期,被負責原子能相關工作的錢三強點名,希望他能從研究原子彈改為研究氫彈。

那時的我國原子彈都沒研究出來,氫彈更是一張白紙。

雖然不感興趣,但于敏還是當場就答應了,為此,于敏只能從量子力學和核理論等基本原理重新出發(fā)。

兩彈一星功勛人物于敏事跡(篇4)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zhèn)(今屬天津市)。父親是當時天津市的一位小職員,母親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于敏7歲時開始在蘆臺鎮(zhèn)上小學,中學先后就讀于天津木齋中學和耀華中學。1944年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學工學院,1946年,他轉入了理學院去念物理,并將自己的專業(yè)方向定為理論物理。1949年于敏本科畢業(yè),考取了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學兼任助教。

在張宗遂、胡寧教授的指導下,1951年于敏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畢業(yè)后,他被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這個所1950年才成立,由錢三強任所長,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長。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于敏等為主的一群年輕科學工作者,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這次從基礎研究轉向氫彈研究工作,對于敏個人而言,是很大的損失。于敏生性喜歡做基礎研究,當時已經很有成績,而核武器研究不僅任務重,集體性強,而且意味著他必須放棄光明的學術前途,隱姓埋名,長年奔波。

從此,至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嚴格保密的。于敏沒有出過國,在研制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他幾乎是唯一一個未曾留過學的人。于敏幾乎從一張白紙開始,依靠自己的勤奮,舉一反三進行理論探索。從原子彈到氫彈,按照突破原理試驗的時間比較,美國人用了七年零三個月,英國四年零三個月,法國八年零六個月,前蘇聯四年零三個月。主要一個原因就在于計算的繁復。而當時中國的設備更無法可比,當時僅有一臺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并且95%的時間分配給有關原子彈的計算,只剩下5%的時間留給于敏負責的氫彈設計。于敏記憶力驚人,他領導下的工作組人手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地計算。四年中,于敏、黃祖洽等科技人員提出研究成果報告69篇,對氫彈的許多基本現象和規(guī)律有了深刻的認識。

兩彈一星功勛人物于敏事跡(篇5)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zhèn)。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共和國勛章”獲得者。1949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物理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高級科學顧問。

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此后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fā)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從20世紀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若干高科技項目研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4年獲求是基金杰出科學家獎。1999年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1985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

1987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2015年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于敏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并獲評“國防科技事業(yè)改革發(fā)展的重要推動者”。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同年9月17日,________簽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共和國勛章”。

25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