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黃緯祿事跡

| 徐球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黃緯祿事跡新鮮出爐,黃緯祿事跡是什么樣的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有關“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黃緯祿事跡(通用5篇),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黃緯祿事跡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黃緯祿事跡精選篇1

1965年成立第七機械工業(yè)部后,歷任研究所所長、總體設計部主任、第一和第二研究院副院長、七機部總工程師等職務。

1982年改為航天工業(yè)部后,擔任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第二研究院科技委主任。

1988年組建航空航天工業(yè)部后,擔任第二研究院技術總顧問和部的高級技術顧問。

1993年成立中國航天工業(yè)總公司后,仍擔任總公司的高級技術顧問。

70年代初,他擔任研制水下發(fā)射固體彈道導彈任務的技術負責人,1979年被任命為這一導彈型號的總設計師,這一型號工程于1985年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他是第一完成人。

黃緯祿還曾當選為中國宇航學會第一屆副理事長和中國航空學會理事;1986年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IAA)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為院士)。

他還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六、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011年11月23日晚,我國著名航天專家,“航天四老”之一的黃緯祿院士在京不幸逝世,享年95歲。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黃緯祿事跡精選篇2

黃緯祿轉入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后,即開始從事由蘇聯(lián)引進的P—2液體近程彈道導彈的仿制工作,主管控制分系統(tǒng)。導彈技術在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全新的技術領域,特別是當時的經濟實力和工業(yè)基礎都還十分薄弱,科學技術也相當落后,許多科學技術領域和工業(yè)部門都還是空白??刂品窒到y(tǒng)是導彈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突破的技術難關更多,作為控制專業(yè)的設計部主任、控制分系統(tǒng)仿制技術負責人的黃緯祿深知責任之重大,他知難而進,憑借他扎實而深厚的技術理論基礎和刻苦鉆研的勤奮精神,帶領有關的科技人員進行深入的原理分析、技術方案設計和各種試驗,兢兢業(yè)業(yè)、百折不撓,終于圓滿地完成了仿制任務。

在我國第一個自行設計的液體中近程彈道導彈研制中,他被任命為該型號的副總設計師兼控制分系統(tǒng)的主任設計師,直接主持和參加了控制分系統(tǒng)和整個型號的研制、試驗工作。特別是在首發(fā)導彈飛行試驗失敗后,他親自參加故障分析工作,對控制分系統(tǒng)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計算、仿真試驗和綜合試驗,根據理論分析和試驗的結果,進行了修改設計,解決了導彈飛行中彈體彈性振動對控制系統(tǒng)的影響問題。其他如總體、發(fā)動機、彈體結構等分系統(tǒng),也都進行了大量的分析計算與地面試驗工作,并進行了相應的設計修改。經過修改后的第二發(fā)導彈于1964年6月29日進行飛行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從而揭開了我國導彈與運載火箭發(fā)展史上新的一頁。在此基礎上,他和他的同事從實戰(zhàn)需要和技術可行性出發(fā),提出了將這一導彈易受外界干擾和地形限制的無線電橫偏校正系統(tǒng)改為慣性控制系統(tǒng)的建議,很快被采納,并得以實現,從而改善了導彈的機動性和使用的方便性,并為后續(xù)彈道導彈控制分系統(tǒng)的研制奠定了技術基礎,積累了經驗。

爾后,他又先后負責中程、中遠程、遠程液體彈道導彈控制分系統(tǒng)的研制工作。在中程導彈控制分系統(tǒng)的研制中,他帶領科技人員從理論上對捷聯(lián)式慣性制導系統(tǒng)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提出了一整套“變參數線性自動控制系統(tǒng)的外干擾完全補償理論”,縱向采用捷聯(lián)式制導系統(tǒng),橫向采用陀螺背表系統(tǒng),姿態(tài)控制采用速率陀螺,實現了用比較簡單的慣性器件組成比較精確的控制系統(tǒng)的設想。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黃緯祿事跡精選篇3

緬懷黃老總的目的,就是要深入學習他始終堅持胸懷祖國,開拓進取、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品質,注重民主、大力協(xié)同的工作作風,嚴己寬人、誨人不倦的人格魅力,忠誠事業(yè)、默默奉獻的崇高境界。(中國航天科工運載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楊西玲評)

其忠誠報國、獻身航天的堅定信念,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創(chuàng)新精神,團結協(xié)作、集思廣益的優(yōu)良作風,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成為社會各界學習的重要內容。(中國政府網評)

《黃緯祿同志先進事跡材料》一文中評價到:“黃緯祿突出體現了忠誠報國、獻身航天的堅定信念,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創(chuàng)新精神,團結協(xié)作、集思廣益的優(yōu)良作風,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為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共產黨員網)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在《黃緯祿同志生平》中表示:“黃緯祿探索出了一條中國固體火箭與導彈發(fā)展的正確道路,為中國航天事業(y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p>

東南大學吳健雄學院在《“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精彩講述“我的父親黃緯祿”》推薦理由中表示:“黃緯祿院士把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對祖國的深厚感情傾注于中國的導彈事業(yè),他身上所體現的獻身航天、忠誠報國的赤子情懷,發(fā)揚民主、大力協(xié)同的優(yōu)良作風,嚴己寬人、默默奉獻的高貴品質,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闡釋?!?/p>

光明網在《【可視化】黃緯祿:用生命寫就“導彈人生”》一文中用“黃緯祿用全部生命寫就導彈人生,表達了對中國導彈事業(yè)的滿腔熱忱。”高度評價黃緯祿。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黃緯祿事跡精選篇4

黃緯祿(1916年12月18日~2011年11月23日),安徽蕪湖市人,于1940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電機系(現為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qū)),1947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碩士學位,1960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中國著名火箭與導彈控制技術專家和航天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 中國導彈事業(yè)的開拓者之一。

他開創(chuàng)了中國固體戰(zhàn)略導彈先河,是“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首枚潛地導彈總設計師,中國第一艘核潛艇副總設計師,中國陸上發(fā)射井液體戰(zhàn)略導彈副總工程師,水下核潛艇固體潛地戰(zhàn)略導彈總設計師,陸上機動車固體戰(zhàn)略導彈總設計師和地空導彈武器系統(tǒng)總設計師,知名導彈專家。被譽為“巨浪之父”、“東風-21之父”、“航天老總”。2011年11月23日晚,黃緯祿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黃緯祿長期從事導彈武器系統(tǒng)研制工作,他成功的領導中國第一發(fā)固體潛地戰(zhàn)略導彈的研制。他提出“一彈兩用”設想,將潛地導彈搬上岸,研制成功陸基機動固體戰(zhàn)略導彈武器系統(tǒng),這兩個型號的研制成功,為中國固體戰(zhàn)略導彈研制提供了理論依據,探索出中國固體火箭的研制規(guī)律,填補了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空白。

1916年12月18日,黃緯祿出生于安徽蕪湖的一個大戶人家,父親黃慎聞是前清秀才,博學多才,寫得一手好字,又擅長詩詞歌賦,是當地很有聲望的老師,對子女的教育要求很嚴格。黃緯祿深受父親刻苦攻讀、嚴謹治學作風的影響,學習成績一直很優(yōu)秀。1936年8月,他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考取國立中央大學電機系無線電專業(yè)。然而,黃緯祿剛在南京求學一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中央大學搬到了重慶。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黃緯祿事跡精選篇5

這“四個共同”,是航天人也是航控人當仁不讓的團隊精神,最早提出這四個共同的就是曾任十二所所長的黃緯祿院士,中國固體運載火箭總體和自動控制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運載火箭與航天技術的主要開拓者,被譽為新中國四大運載火箭專家之一。黃緯祿大力倡導的“四個共同”原則,如今已成為航天系統(tǒng)工程管理思想在實踐應用中的“金科玉律”,成為航天系統(tǒng)工程協(xié)同工作、解決問題的法寶。

黃緯祿,1916年12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蕪湖市。1936年8月考進南京中央大學電機系無線電專業(yè)。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隨校搬遷重慶,1940年8月畢業(yè)獲得工業(yè)學士學位,直接分配到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無線電器材廠重慶分廠,歷任助理工程師、工程師。

1943年5月,懷著科學救國夢想的黃緯祿從重慶前社英國,黃老先從重慶坐飛機前往印度的加爾各答,然后才籌劃進一步的求學之路。

最終于1943年5月赴英,在英國標準電話及電纜公司和馬可尼無線電公司實習,1945年考入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無線電系攻讀研究生,1947年畢業(yè)以《雙路無線電通信》論文獲碩士學位。

黃緯祿1947年10月回國,在資源委員會無線電公司上海研究所任研究員。

上海解放后,在華東工業(yè)部電信工業(yè)局電工研究所任研究員,1952年10月調任北京解放軍通信兵部電子科學研究院研究員,1957年12月奉命轉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從此開始了他獻身中國運載火箭與航天事業(yè)的戰(zhàn)斗生涯,踏上了中國鋪向太空的新長征路。

25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