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能寬“兩彈一星”元勛事跡材料
陳能寬“兩彈一星”元勛事跡材料大家知道有哪些嗎?陳能寬的科研成就有哪些?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2025陳能寬“兩彈一星”元勛事跡材料(必看5篇),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陳能寬“兩彈一星”元勛事跡材料(精選篇1)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那天,消息是晚間公布的。很多地方都舉行了慶祝活動。而在它的出廠地——位于青海省一片遼闊草原上的第二機械工業(yè)部“221基地”,由于嚴格的保密措施,大多數(shù)人并不知道原子彈產(chǎn)自身邊。
根據(jù)不同人的回憶,這里也有過慶祝活動,但與外地一樣,都是為那離自己很遠的、沙漠深處升騰的蘑菇云。有人這樣問同事:“我們國家還能制造這么厲害的武器?在哪兒生產(chǎn)的啊?”
221基地的裝配鉗工黃克驥屬于少數(shù)知情者。他參加了核試驗,原子彈由他和同事手工組裝。當他們從新疆馬蘭核試驗基地返回,很多人都不知情,包括他妻子在內。
“那時候保密?!蹦杲叛狞S克驥這樣解釋60年前的事情。
直到原子彈爆炸后第二年,221基地的技術員劉智財去另一個工廠接收一款產(chǎn)品,還有人向他打聽:“咱們國家第一顆原子彈是不是從蘇聯(lián)買的?”
劉智財不知怎么回答這樣的問題。他所在的車間就負責核材料加工,但由于隔離式的保密措施,他對別的工序并不了解,也從未見過原子彈,“我們只知道自己所干的這一段、這一件”。
有過多支部隊駐扎于此,包括附近山上的空軍高射炮兵和探照燈兵。但許多士兵,直到服役期滿都不知道,他們晝夜守衛(wèi)的221基地是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1958年開建,存續(xù)了36年多。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都誕生于此。
陳能寬“兩彈一星”元勛事跡材料(精選篇2)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后,陳能寬慷慨賦詞《清平樂·記我國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東方巨響,大漠天蒼朗。云似蘑菇騰地長,人伴春雷鼓掌。歡呼成果崔巍,稱揚舉國雄飛。紙虎而今去矣,神州日月增輝。”這首詞記述了1964年那次驚心動魄的核爆場面,詞調高亢,句句彰顯新中國自立自強、傲然于東方的氣概,是陳能寬等老一輩核武器科學家壯志雄心終為國效力、飽經(jīng)折辱必揚眉吐氣的內心吶喊。
在美留學期間,工作的便利和物質的豐足從未動搖過陳能寬歸國的決心,他將祖國的需要作為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最高目標,歷經(jīng)波折終于沖破重重阻撓回國,參與到新中國核武器研制的偉大事業(yè)中,為我國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學畢業(yè)后,一心希望在礦冶領域作出成就的陳能寬參加了留學考試,并收到了耶魯大學的錄取通知,1947年秋,他攜妻子裴明麗遠赴美國求學。3年后,陳能寬憑借出色的成績獲得了耶魯大學物理冶金學博士學位,歷任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機械工程系物理冶金副研究員、助理教授。這段時間里,陳能寬在金屬物理領域的研究突飛猛進,他與合作者開創(chuàng)性的發(fā)現(xiàn)打消了材料學界對位錯理論的質疑,這一里程碑式的發(fā)現(xiàn)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
1948年解放戰(zhàn)爭已接近尾聲,在美的留學生們也時刻關注國內局勢。1949年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xié)會成立,發(fā)表了題為《我們的信念和行動》的宣言,號召留學生盡早回國效力。同年12月,周恩來總理通過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代表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央人民政府鄭重邀請在海外的留學生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陳能寬與同門師兄顏鳴皋組織材料專業(yè)的中國留學生成立了“留美科協(xié)金屬小組”,一邊組織學術活動,一邊參與到協(xié)助留學生回國的工作中。
此時的世界正籠罩在冷戰(zhàn)陰云之下,“麥卡錫主義”甚囂塵上,美國政府以維護國家安全為借口,禁止自然科學、工程學、醫(yī)科等學科的中國留學生返回大陸,并通過“硬軟”兩手政策操控:一方面向有意愿回國的留學生出示禁歸令,另一方面,調整相關政策使一部分留學生可以長期在美國居留、工作。這期間,參與過留美科協(xié)活動的學生相繼被傳訊、搜查、羈押,1950年9月留美科協(xié)被迫解散。
陳能寬“兩彈一星”元勛事跡材料(精選篇3)
陳能寬出生于一個普通家庭,但他從小就展現(xiàn)出了非凡的才華和堅定的信念。他立志要為國家的發(fā)展和民族的振興做出自己的貢獻。在大學期間,他便積極投身于物理學的學術研究,并以此為基礎,為中國的核武器事業(y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研制過程中,陳能寬面臨了無數(shù)的困難和挑戰(zhàn)。他帶領團隊,日夜兼程地開展科研工作,不畏艱難險阻,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科研難題。他深知自己肩負的使命和責任,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付出一切代價。他的團隊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不懈地進行科研工作,最終成功研制出了中國的核武器。
陳能寬的紅色故事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奮斗歷程,更是中國核武器事業(yè)發(fā)展的縮影。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我們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毅力,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他的故事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科學家的精神風貌和紅色基因。
學習陳能寬的紅色故事,我們要深刻領會其中的精神內涵。我們要學習他堅定的信念、無私的奉獻精神和不畏艱難的勇氣。我們要將這些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學習和工作中,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陳能寬“兩彈一星”元勛事跡材料(精選篇4)
陳能寬在早期科學研究中,曾與3位美國學者發(fā)表多篇論文,他們觀察到室溫下體心立方金屬鉬變形后的亞結構,有別于鋁、銅、鎳等面心立方晶系的結果。陳能寬與R.B.Pond合作共同發(fā)表了“鋁中滑移帶的動態(tài)形成”;與K.T.Aust共同發(fā)表了“取向差對鋁雙晶體范性形變的影響”。他與R.B.Pond合作發(fā)表的金屬晶體中滑移線傳播的微觀電影顯示是金屬物理學研究中的一個創(chuàng)舉。
回國后,為適應經(jīng)濟建設急需,陳能寬的大部分研究內容偏重于能較快得到應用者,他與合作者周邦新等研究人員進行了硅鋼片的加工結構與再結晶結構的研究,并在鐵硅合金中獲得立方結構的形成,發(fā)表了“鐵硅合金中立方結構的形成”等論文。
1959 年,陳能寬和金屬所李薰、龍期威等曾提出“建立晶體缺陷和金屬鍵統(tǒng)一的金屬強度理論”的建議。1960年3月,陳能寬和陶祖聰受中科院委派赴前蘇聯(lián)學術考察2個月,就金屬強度等方面的問題與蘇聯(lián)同行進行詳細有益的交流。
陳能寬在多種金屬單晶體形變、再結晶及該材料在高溫高壓下的行為方面,解決了一系列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理論和實際問題,對中國技術科學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陳能寬在美國時,發(fā)表了多篇有關“位錯”的論文,與R.B.Pond教授合作發(fā)表的《金屬晶體中滑移線傳播的微觀電影顯示》得到了國際冶金界同行的廣泛認可,打消了材料學界對位錯理論的質疑,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在多種金屬單晶體形變、再結晶以及核材料在高溫高壓下行為方面的研究成果與經(jīng)驗,解決了一系列理論和實驗問題。
陳能寬“兩彈一星”元勛事跡材料(精選篇5)
1960年6月,由于國家的需要,原本從事金屬物理研究的陳能寬被調至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從事爆轟物理實驗研究。他率領一支平均年齡只有20多歲的隊伍,在極為簡陋和惡劣的條件下進行研究工作,向世界最尖端的技術發(fā)起挑戰(zhàn)。他深知自己隨時面臨生命危險,卻在書信里開導妻子:“如果我有什么不幸,你要想得開。當年我們拋棄洋房轎車,帶著兒女回國,正是為了干一番事業(yè),讓祖國富強?!? ?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陳能寬帶領設計的原子彈起爆元件被成功地應用于這顆原子彈。
“中國人不回來建設自己的國家,還有什么可干的呢?”新中國成立后,陳能寬經(jīng)過多方奔走、多番努力后,終在1955年從美國回國。為了研制核彈,他告別了心愛的金屬物理學研究,投身爆轟物理。在兩彈突破期間,在戈壁灘的國家實驗場地,經(jīng)常能看到陳能寬的身影。他帶著一群年輕人披荊斬棘,是名副其實的蘑菇云鑄造者。
對于中國核武器人而言,“爭氣彈”的成功只是輝煌的起步。此后數(shù)十年間,以陳能寬為代表的科學家們轉戰(zhàn)草原、戈壁、大漠、深山,默默無聞、艱苦卓絕地探索世界尖端科技,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核武器科技事業(yè)發(fā)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