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志“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事跡故事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之一王永志的事跡故事大家知道有哪些嗎?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2024王永志“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事跡故事(精選5篇),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王永志“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事跡故事(篇1)
決策的關鍵時刻,王永志代表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立下軍令狀:保證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將火箭豎立在發(fā)射臺上。
一些外國同行都認為他“瘋”了,在他們看來,“沒有三四年甚至十年的時間是不可能完成的”。
在王永志帶領下,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全體干部職工開始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攻堅戰(zhàn)——18個月,24小時不停工,全箭24套44萬多張設計圖樣、120多個工藝攻關項目、5000多套特殊工裝、幾十個部段和十幾萬個零件、300多項大型地面試驗、20項技術難題,都被頑強攻克了。
1990年6月29日,我國第一枚捆綁式運載火箭——長征二號E終于提前一天矗立在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西昌發(fā)射場,并于1990年7月16日首飛成功。
中國航天人創(chuàng)造了18個月研制一枚新型火箭的國際航天新紀錄。從立下軍令狀到火箭成功發(fā)射,王永志的體重整整減了11斤。
王永志“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事跡故事(篇2)
2003年10月15日,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一飛沖天,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圓。
2013年至2017年的4年間,建成我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工程“第二步”圓滿收官。
2021年4月至2022年底,短短20個月內,中國載人航天密集實施11次發(fā)射,如期建成空間站。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載人航天功勛科學家”榮譽稱號、最美奮斗者、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這些年來,王永志收獲了無數(shù)榮譽。每一次,他都會謙虛地說,榮譽屬于整個中國航天人。
退休后,王永志并沒有離開載人航天事業(yè),仍在為空間站建設、載人登月等出謀劃策。他的妻子王丹陽介紹說:“今年上半年,他的身體已經(jīng)不能自由行動,眼睛也已近失明,可他仍不停地念叨著天上的事、登月的事?!?/p>
2024年6月11日,王永志溘然長逝。他留給家人的,只有上百本工作筆記本和十幾份口述歷史。他的秘書王朋感慨道:“這是一筆彌足珍貴的科技財富。”
斯人已去,風范永存。我們相信,天上那顆編號為46669的小行星——“王永志星”,定會在浩瀚宇宙中一直散發(fā)著永恒的光芒。
王永志“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事跡故事(篇3)
1955年,王永志順利通過留蘇選拔考試,兩年預備班學習后,赴蘇聯(lián)莫斯科航空學院求學。其間,蘇聯(lián)成功發(fā)射了第一枚洲際導彈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自此,人類進入了宇宙航行探索的新時代。
美蘇太空爭霸的局面讓新中國意識到航天事業(yè)對于國防的重要性,決心培養(yǎng)航空人才。
此時,中蘇雙方達成多項合作協(xié)議,其中包括“蘇聯(lián)接收火箭導彈專業(yè)中國留學生”一項。中國駐蘇聯(lián)大使館決定,讓莫斯科航空學院攻讀飛機設計專業(yè)三年級的8名留學生全部改學火箭導彈設計專業(yè),其中就有王永志。
“1957年是‘火箭年’,這一年我成為‘火箭人’,這一年是我人生重大轉折的一年?!彪m有不舍與忐忑,但王永志很快調整好心態(tài),堅定了服從國家發(fā)展需要、學好火箭導彈技術的決心。
王永志“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事跡故事(篇4)
1961年,王永志回國。此時正是中國的火箭航天事業(yè)上馬之時,他立即投入到我國第一代火箭的研制過程中,在錢學森、任新民、屠守鍔等老一輩科學家的言傳身教下開展工作。這些老科學家廣博精深的學識、嚴謹求實的作風、敢于較真的態(tài)度、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使王永志受益良多,幫助他在剛參加工作的十幾年里,快速成長為我國第一代導彈研制的重要技術骨干。
其中,錢學森對王永志的影響最為深遠。早在王永志的學生時代,這位中國科學界的巨擘便是他崇拜的偶像。參加工作后,他被分配在錢學森擔任院長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有幸直接聆聽錢學森的教誨和指導。
1964年6月底,擔任中近程火箭總體設計組組長的王永志第一次走進大漠戈壁,執(zhí)行發(fā)射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導彈任務。因天氣炎熱,火箭推進劑在高溫下膨脹,燃料儲箱內不能灌進足量的燃料,致使導彈射程不夠,無法打入落點。就在專家們考慮在有限的火箭燃料貯箱中添加推進劑時,王永志對戈壁灘高溫導致密度變化后的推進劑配比進行了嚴密計算,得出了卸出600公斤燃料,火箭就會命中目標的結論。
當時王永志是在場所有人中軍銜級別最低的,又是個年輕的新面孔,他的設想并沒有得到專家們的支持,他們認為減少燃料和提高射程之間是南轅北轍。王永志堅持自己的觀點,鼓起勇氣越級向當時的最高技術決策人錢學森陳述。錢學森認為王永志的意見有道理,批準實施這一方案。卸出燃料后,果然射程提高了,火箭連打3發(fā)均中目標。
王永志敢于打破舊有規(guī)則,其創(chuàng)新路線和逆向思維得到了同事們的贊賞,也得到了錢學森的關注與肯定。
王永志“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事跡故事(篇5)
王永志,著名火箭導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中華民族飛天夢想的開拓者。
1932年出生于遼寧昌圖縣,1952年考入清華大學航空系,1955年公派莫斯科航空學院學火箭導彈總體設計。1961年畢業(yè)回國,分配到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從此投入國防建設和航天事業(yè)。歷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主任、副院長、院長,國家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暨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和地地導彈系列總設計師,1992年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多項,榮膺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5年被中央軍委授予“載人航天功勛科學家”榮譽稱號,2010年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將編號46669小行星永久命名為“王永志星”,2014年被太空探索者協(xié)會授予水晶頭盔獎,2017年6月入選“八一勛章” 首批候選人名單,2021年6月28日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