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王永志事跡

| 徐球

頒授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是系列慶祝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之一王永志事跡大家了解嗎?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2024年“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王永志事跡(通用5篇),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王永志事跡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王永志事跡篇1

在遼闊的中華大地,在那片孕育著無數(shù)夢想與希望的土地上,1932 年 11 月 17 日,王永志誕生于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八面城鎮(zhèn)老房村的一個貧農(nóng)家庭。他的出生,仿佛是一顆即將照亮華夏航天征程的璀璨星辰。

王永志自幼便展現(xiàn)出異于常人的勤奮與聰慧。1949 年,他初中畢業(yè),以全校第一的傲人成績,被保送至沈陽的東北實驗學校(遼寧省實驗中學的前身)讀高中。同年 11 月,他懷著對黨的無限忠誠與熱愛,以學生的身份,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在高中的時光里,他心懷壯志,立志成為一名生物學家,渴望通過改良物種、提高糧食產(chǎn)量,讓天下人都能吃飽穿暖。然而,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硝煙改變了他的理想軌跡。他毅然將目光從“地上”轉向“空中”,決心報考航空院校,為祖國的藍天事業(yè)貢獻力量。1952 年,憑借著卓越的才華,王永志被清華大學航空系飛機設計制造專業(yè)錄取(后因院系調(diào)整并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王永志事跡篇2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的時刻,黨中央決定,開展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集中評選頒授。

這一舉措不僅是對歷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對未來的奮力召喚。

在眾多杰出的功勛模范人物中,王永志先生作為“共和國勛章”的建議人選之一,以其卓越的貢獻和光輝的人生,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不可磨滅的印記。

王永志,這個名字或許在普通人中,并不如雷貫耳。

但在中國的航天領域,他卻是一位真正的巨人。

王永志,1932年11月生,遼寧昌圖人。

作為原總裝備部921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的一生都與國家的國防現(xiàn)代化建設和載人航天事業(yè)緊密相連。

他不僅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更是多型號導彈研制、火箭研發(fā)的核心主持者。

他的智慧和汗水,澆灌出了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璀璨花朵!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王永志事跡篇3

時任“東風五號”主要技術負責人(相當于副總設計師)王永志院士生前曾回憶:“屠老總做‘東風五號’總設計師,他完全瞄準國際水平來干的。國際水平當時最出名的是美國大力神2導彈、蘇聯(lián)的SS-9導彈,他就瞄準的這個水平搞的,設計非常先進?!?/p>

時任“東風五號”伺服系統(tǒng)設計師曾廣商院士表示,從專業(yè)技術本身,“東風五號”跨的臺階比較大,當時有十大關鍵的新技術,就是十個難關。

“東風五號”的設計方案,與“東風三號”、“東風四號”的方案截然不同?!皷|風五號”除了采用全新的發(fā)動機之外,還首次使用數(shù)字計算機技術進行精確制導運算。大量的專業(yè)交叉與綜合應用,對專精某個領域的眾多科研人員來說,無疑是一次全新而艱巨的挑戰(zhàn)。

科研人員運用微積分中化繁為簡的數(shù)學思想,為計算機“減負”,把復雜的計算方程,轉換成一系列基本的四則運算,減少了近三分之一的集成電路,最終成功解決了彈載計算機的體積問題。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王永志事跡篇4

痛惜!據(jù)中國工程院官網(wǎng)“已故院士名單”顯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開創(chuàng)者、工程院首批院士王永志于6月11日逝世,享年92歲。

中國科協(xié)聯(lián)合11個部門開展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于2021年啟動了對王永志院士的采集工作?!吨袊茖W報》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系列報道“印刻”欄目,曾發(fā)表了記錄王永志院士學術成長的文章。斯人已去,我們轉發(fā)當年的文章,緬懷王永志院士。

在40多年的航天生涯中,他領導指揮的所有發(fā)射任務全部成功。在他和老一代航天人的努力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用10年時間跨越了國外40年的航天發(fā)展歷程。他就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王永志事跡篇5

1932年11月,王永志出生于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八面城鎮(zhèn)老房村一個貧農(nóng)家庭。和大多數(shù)農(nóng)村孩子一樣,他從小就下地干活,6歲時還一個字都不認識。7歲那年,他的大哥不甘于因一家人沒有文化受人欺辱,背著父親把他送到八面城的南街小學報了名。這樣,王永志哭著鬧著要上學讀書認字的愿望總算實現(xiàn)了。幾年后,正愁無力升學之際,昌北縣(今屬遼寧省昌圖縣)解放了,貧苦家庭的孩子不用交學費就能去學習。家庭貧窮、生活艱難,讓聰明勤奮的王永志對來之不易的求學機會倍加珍惜。初中三年,他年年考第一。

1949年,王永志初中畢業(yè),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保送至位于沈陽的東北實驗學校(遼寧省實驗中學的前身)讀高中。東北實驗學校是當時全東北最好的中學之一,學校環(huán)境優(yōu)越,師資力量雄厚。王永志徜徉其間,被生物課上所講的農(nóng)業(yè)科學深深吸引。他從小生長在農(nóng)村,目睹過中國農(nóng)村民不聊生的景象,農(nóng)民辛苦耕作卻無法果腹,于是他立志成為一名生物學家,改良物種、提高糧食產(chǎn)量,讓天下人吃飽穿暖。

247657